新添“双胞胎”经开区,温州产经能否趁势崛起?

10月13日,温州日报消息称,浙江省发文批复同意整合设立鹿城经济开发区、乐清湾临港经济开发区。这意味着,经济总量处于温州区县头部的鹿城区、乐清市分别增添了一方发展良田。

鹿城、乐清“先拨头筹”整合设立开发区并不令人意外,从产业要素、创新资源方面讲,这两地堪称温州县区“双雄”,它们既是产业转型的“排头兵”,也是带动温州其他落后区县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不光城乡绝对差距大,在“温州模式”势弱之后,温州与杭州、宁波城市在“经济、产业、科创”上的差距也不断扩大。白云苍狗,改开初期兴起的“温州模式”已成绝响,如今温州要重整旗鼓,以不一样的姿态扎入时代浪潮。

-1-

温州产业经济“体态胖体质虚”

尽管新世纪初始温州经济便已呈现出疲态,但爆发于2011年的温州区域金融危机可看作是“温州模式”衰落的重要标志。这不仅表现为温州企业延续多年的债务和担保链危机,还表现为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艰难。虽然以综合实力判断,温州稳居浙江全省前三,但在质效提升方面,温州仍处于省内落后位次。

从人均GDP看,2020年浙江省人均GDP超10万元,而温州仅为7.18万元,甚至低于全国7.24万元的平均水平,居全省第9位。从生产效能看,温州全员劳动生产率近五年均低于 全省平均水平,且居全省后位。温州全员劳动生产率12万元/人,约为浙江省平均水平(16.6万元/人)的3/4,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匹配。

温州人均GDP、实际使用外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省内排名靠后。其中实际使用外资全省排名第八,长三角排名第25(倒数第二)。以全国第一座“农民城”、“镇改市”——温州龙港为例,46.5万常住人口,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跨入发达经济体“门槛”阻力较大。

从创新动能看,虽然近几年温州研发投入提高较快,每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前列,但强度水平依然偏低。2020年温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3%,低于全省平均0.58个百分点,比杭州(3.59%)、嘉兴 (3.3%)分别低1.29个、1.0个百分点,也低于省内宁波、绍兴和湖州等地。

温州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6位,仅为杭州的30.5%、宁波的27.4%,也低于绍兴和嘉兴,分别为两地的71.3%和53.5%;全市约600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占比超九成,企业户均增加值规模仅1200万元,不足杭州户均规模1/3。这样的数据表现,自然是源于产业孱弱。

-2-

新设开发区升级鞋业为时尚业

服装、鞋革、电气、泵阀、汽摩配是温州五大传统产业。长期以来温州制造业受困于“低、小、散” 问题,近年来虽然加速改造升级,但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3.2%,远低于杭州(17.6%)和宁波(7.5%),产品竞争力、议价能力、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同时,温州新动能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偏弱。

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为例,目前温州仍以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等基础类配套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相比之下,杭州、宁波、 嘉兴等地已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设备等新产业集群。温州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占比46%,大幅高于战略新兴产业占比(26.4%)——最新整合设立的鹿城经济开发区、乐清湾临港经济开发区试图扭转该局面。

开发区正式获批,对鹿城来说,有利于加速要素集聚、激发创新动能,提升鹿城西部城市功能;对乐清而言,有利于壮大临港产业规模,打造乐清区域性港航服务中心,形成陆海内外联动格局。在产业规划上,鹿城经济开发区将侧重时尚鞋业、智能装备和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产业,乐清湾临港经济开发区将偏重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产业。

数据显示,去年鹿城鞋都产业园区女鞋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制鞋相关企业1800余家,亿元以上企业18家。到2025年,鹿城经济开发区将打造时尚型产业生态圈,推进轻工产业园向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转型,“智能装备、时尚鞋业、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成为全区主导产业,占比达70%以上。愿望是美好的,路途是艰难的。

-3-

温州城乡经济差距“十倍不止”

鹿城区由传统鞋业向时尚产业转型跨度有点大,但这也是可以闯一闯的路,而文成、泰顺等山区县连这样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没有。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及周边虹吸影响,温州争夺高端创新资源的能力相对杭州、宁波等城市较弱,而且温州创新资源还存在各区县分布不均衡现象,如文成、洞头、泰顺等地在工业经济层面相当薄弱。

以温州乐清为例,乐清市形成了乐成中心区、柳市北白象、虹桥和大荆四大中心,乐成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不足,加上将本可整合为1-2个的3个动车站分设在白石、(石帆) 绅坊和雁荡山,一方面浪费土地资源,不利于集约节约用地,另一方面影响人口有序集聚。强市首位度不足,但照样可以“吊打”山区县市。

2020年,乐清市GDP(1263亿元)分别是洞头区、文成县的 13.4倍、11.3倍;人均GDP最高的鹿城区(10.04万元)是最低的文成县(3.89万元)的2.58倍,高于全省地市人均GDP差距比(2.2倍)。

从三大收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鹿城区(68545元)与最低的泰顺县(30046元)的收入倍差为2.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4);乐清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38亿 元,是文成县(10.22亿元)的9.2倍;工业强市乐清的规上工业利润总额为119.19亿元,而文成、泰顺仅为0.62 亿元和0.94亿元。

“一产有限、二产受限、三产不强”是温州山区县市的现状。具体来看,一产占比高,但总量低,且以传统农业为主;二产占比低,总量也不高,反映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工业发展滞后;三产占比高,超过省市平均水平,但总量较低。文成、泰顺两个纯山区县是温州西部山区主体,两地的经济开发区尚在筹建中也是“应有之义”。

-4-

“温州模式”之后是区域一体化

自古被称为“瓯越之地”、“蛮荒之所”,“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温州地区的真实写照。围绕着家庭小手工制作和专业化市场销售来促进区域经济,随改开而兴起的“温州模式”其实是被“穷”给逼出来的。温州GDP由1978年的13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4000多亿元,年均增速18%远高于全国水平。其中,80年代至90年代,经济增速维持在20%以上,1993年甚至超过50%。

近十余年以来,温州县域经济竞争力下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乏,以及由“熟人交易”和关系型治理模式所酿成的区域金融危机,导致温州与杭州和宁波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温州再次面临“穷则思变”的境况。

从外部来讲,区域一体化是温州整体勃兴的关键。专家认为,虽然在承接上海、杭州相关产业的梯度转移方面没有优势,但温州可发挥自身在民营经济方面的优势,找准自身角色做好产业对接,借助科技创新协同及市场推动,使温州更好地融入。温州聚焦新能源网联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时尚、电气等四大千亿产业集群,促进温州产业迈向中高端。

从内部来讲,“共同富裕”是温州区县发展不平衡的解药。鹿城、乐清两家经济开发区本就是在浙江践行“八八战略”,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整合设立。有观点认为,温州需要优化大都市区空间布局,让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及区域产业发展;制定差异化产业招商地图,避免雷同和无序竞争,以实现都市区内部产业梯度转移,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变。

去年浙江印发《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强调山海协作、招大引强、突出“一县一业”等。根据批复要求,新整合设立的经济开发区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集聚区,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毫无疑问,民间的、自发的“温州模式”已成过往,但愿温州能念好新时代“山海经”。

参考资料:

我市新增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温州日报

对温州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思考.浙江经济

鹿城经济开发区获批 总规划面积18.24平方公里.鹿城发布

温州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优势与挑战.统计科学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温州   文成县   泰顺   乐清市   乐清   经济开发区   宁波   杭州   双胞胎   全省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