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嵘:毛主席五弟,6次请求进京都被主席拒绝,背后有何隐情?

1972年是个多事之秋,79岁高龄的人民领袖毛泽东身体出了很多问题,整日躺在病床上,即便在这种时刻,李敏、李讷也不能常伴身旁。

四下无人的时候,毛主席总是痴痴看着窗外的松树,思念故乡韶山的青山绿水,他时常念叨:“怎么乡亲不来看我了呢?不知泽嵘、泽连还好吗?”

“三哥!”

突然,病房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毛泽东猛地一回头,只见五弟毛泽嵘风尘仆仆站在门口。

毛泽东激动地坐起身来,毛泽嵘一个箭步冲上前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

“泽嵘,怎么才来看我?”主席颤抖着声音埋怨道。

“我……唉……”20年间,毛泽嵘6次想要进京,却总是遭到主席拒绝,直到1972年才成功进京,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主席三哥。

从血缘关系上看,毛泽嵘是毛主席最亲近的“弟弟”,如此亲近的亲人为何6次请求进京都被拒绝?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图|左起:李敏、毛远新、毛泽嵘、毛泽东、李讷

一、为三哥参加革命

对毛泽嵘来说,毛主席虽然不是他的亲生哥哥,却是比父母还要亲近的家人……

毛泽东在家族中排行老三,上面的两个哥哥夭折,所以毛泽东在家中算是大哥一般的存在,毛泽东的亲弟弟毛泽民在家族中排行老四,1943年牺牲,毛泽嵘排行老五,毛泽覃排行老六,1935年牺牲,老七夭折,老八毛泽华,1928年牺牲,老九毛泽连,老十毛泽青。

除了这些人外,毛泽东还有一个兄弟毛宇居,是毛家兄弟中除了毛主席外最有文化、有见识的,早年还当过毛主席的私塾先生。

新中国成立后,毛宇居主动成为了毛主席与家人之间的“信使”,除了定时向主席反映乡情外,还会将毛泽东的思念转告给乡亲。

毛主席一生给老家的乡亲写了很多信,其中最常提到的便是五弟毛泽嵘,主席最关心的也是这个弟弟,但两人的见面次数却是最少的。

1925年,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农会和农民夜校,将革命的种子撒到了老家。

当时,韶山的众多乡亲都跟随毛泽东参加了革命,其中就包括五弟毛泽嵘。毛泽嵘表现积极,很快就当上了农会中的通讯员,后来毛泽东离开韶山,毛泽嵘依旧是韶山的革命骨干。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惨遭迫害,毛泽东为了保护家人,也为了保护自己,与亲戚都断了联系。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毛泽嵘因为在农会中表现太积极,被国民党针对,无奈之下只能远走他乡,一直到10年后第二次国共合作,他才敢返回韶山。

没想到10年时间,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房屋田产都已被人变卖,毛泽嵘无处安身,只能投靠二十里外的杨林乡外祖父家,从此便生活在了杨林乡。

二、六进北京遭拒

1949年韶山解放,人民军队来到了韶山,得知毛泽东的兄弟此时还剩下毛泽嵘、毛泽连、毛泽青三人,当场便接走了毛泽连和姑表弟李祝华,两人也成了第一批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韶山人。

图|毛宇居和毛泽东合影

1950年,毛泽连、毛宇居来到北京与毛主席见面,次年毛宇居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带着曾经救过毛主席一命的“小木匠”张有成来到了北京。

从毛泽连口中,毛泽东得知了五弟毛泽嵘的悲惨境遇,为此唏嘘不已,拜托毛泽连给五弟捎去一份皮料做身冬衣御寒,可见主席非常关心这个弟弟。

见三哥心中还惦记自己,毛泽嵘深受感动,托人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去北京看看主席的心愿。

很快,毛主席就寄来了回信,可毛泽嵘没想到主席三哥竟然拒绝了自己的进京要求,在信中果断地说道:“你今年不要来京,明年再说吧。”

收到回信的时间是在1952年4月底,毛泽嵘眼睁睁看着其余兄弟一个个进京看望主席,却始终没轮到自己,心里很不平衡,不免犯了嘀咕,难道三哥疏远我了?

当时毛泽嵘家中的生活情况很困难,他这么想去北京就是想寻求主席的帮助,既然三哥拒绝了,毛泽嵘只能厚着脸皮写了一封信,将家中的情况一一告诉主席。

没想到几个月过去了,迟迟没有收到主席的回信。

10月初的时候,毛泽嵘正在家中长吁短叹收拾院子,突然,毛宇居拿着200块钱高高兴兴地走了进来。

在韶山,毛宇居就是毛泽东的“化身”,毛泽嵘扔下扫把,激动地迎上去,问道:“是不是主席来信了?”

毛宇居笑着点点头,回答道:“主席给我寄了一封信,向我说明了情况,这200元钱是给你补贴家用的。”

毛泽嵘颤抖着双手接过这200元,小心翼翼装在口袋里。

在当时的农村,200块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能解决不少生活上的问题呢!

原来一直是自己多虑了,主席三哥从没忘记自己,毛泽嵘又拜托毛宇居代笔写了一封信,再次向主席说明了自己想去北京的迫切心情,随信还送上了茶叶、火焙鱼等家乡特产。

图|毛泽东和韶山亲友合影

1953年,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寄到了杨林乡,毛主席在信中感谢了毛泽嵘寄来的土特产,又恳切地说道:“五弟,你眼睛有病,路上行动不便,不必来京看我,若有困难便告诉我,我想方法解决。”

毛泽嵘拿着这封信,半天都说不出话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那句“不必来京看我”,心中满是委屈,难道主席三哥真的疏远我了?

家中的兄弟一个个都去了北京,有的人还去了两次三次,为什么就自己不能去?

毛泽嵘两次写信请求进京,却都遭到了主席的拒绝,粗心的他没想到,这是主席在关心他。虽然毛泽连眼睛也不好,但是他去北京的时候是跟着部队的同志一起走的,一路上还有李祝华照顾,所以主席非常放心。

但此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大家的工作都很忙,没人有空去护送毛泽嵘,而且主席也不喜欢“搞特殊”,不愿意麻烦当地政府送毛泽嵘来北京。

即便主席不让毛泽嵘进京,但每年都会给毛泽嵘寄去200块钱让他补贴家用,这已经说明毛主席心里是有这个弟弟的!

1953年,进京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当时,毛泽东外祖父家的一个亲戚准备来北京陈述乡情,主席趁机给他写了一封信,要他带毛泽嵘一起来北京。

主席在信中写道,毛泽嵘是我的兄弟,他多次来信想进京见我,请你与他一路同来。我的弟弟是个老实人,没有出过门,你多帮助他,他的路费由我补发;如无路费,可以找统战部的同志帮忙;路上每人要带棉被,不要带任何礼物,也不要带别人来京。

看完这封信才知道,毛泽东身为哥哥,有多么关心他的弟弟,即便毛泽嵘一大把年纪了,在主席心中依旧是孩子一样的存在。

图|毛泽东写给五弟毛泽嵘的信

担心毛泽嵘没出过远门,特意让亲戚一路照顾他;担心毛泽嵘没有路费,自掏腰包为弟弟准备;担心毛泽嵘路上受冻,特意嘱咐他带条棉被。

古人云“长兄为父”,毛泽东不仅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好主席,还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哥哥!

1953年11月初,毛泽嵘乘坐火车颠簸了几日,终于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北京,在工作人员的引荐下,他来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在这里见到了他最牵挂的“主席三哥”!

毛泽嵘激动地握着主席的手,一句一个“三哥”,亲热得不得了,毛泽东也不见外,张口闭口都是“五弟”,多年未见的兄弟俩,聊了一整个通宵都不尽兴。

毛泽东自掏腰包邀请毛泽嵘在北京玩了一段时间,度过了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

一个月后,毛泽嵘准备回家了,临行前,主席为他准备了一件呢子大衣、一套被褥、一顶蚊帐、外加一口新的皮箱,皮箱中放了300块钱。

除此以外,毛主席还给毛泽嵘布置了一个大任务,这个任务也只有他能完成!

毛泽嵘是个直肠子,肯讲实话,在北京的这段时间,他和毛主席讲了不少大实话。

有一天,兄弟俩肩并肩漫步在丰泽园外的小路上,毛主席点燃一根香烟,问道:“五弟,老家的乡亲到底过得好不好?”

见毛泽东这样问,毛泽嵘重重叹了口气,如实说道:“主席,我跟你讲实话吧。”

毛泽东用力点了点头,说道:“有什么就说什么!”

毛泽嵘回答道:“比起以前来说,现在情况好了不少,但是每年总有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少人还是吃不饱饭。”

听到这句话,毛泽东的脸色阴沉下来,心像针扎一样疼。

图|毛主席

主席叹道:“之前他们来北京都不愿跟我讲实话,说什么富农和地主吃不上饭,这怎么可能呢?受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呀!”

毛泽东站定脚步,用力拍了拍毛泽嵘的肩膀,嘱咐道:“五弟,你是个老实人,以后你要多跟我讲讲农村的事,我现在的身份不方便下去,想了解情况只能靠你了。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反映的情况一定要真实。”

回到韶山后,毛泽嵘谨记主席三哥的任务,因为不会写字,只能找人代笔,结果说的时候是一套,写出来又是一套,再加上那些年情况复杂,他的信越来越难写,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1962年的冬天,毛泽嵘又去了一次北京,这次见面毛泽嵘明显拘谨了不少,以前都喊“三哥”,这次见面却客客气气地喊“主席”,毛主席察觉出了弟弟的不对劲,便问他怎么了,毛泽嵘支支吾吾了半天才说了实话。

原来是1959年的时候,毛泽东回韶山宴请了家中的亲戚兄弟、烈士家属和老赤卫队员共40多人吃饭,第2天又叫那些来不及吃饭的人到酒店详谈,唯独少了毛泽嵘,因为这件事,那些被得罪的人都变本加厉针对毛泽嵘。

面对外人的欺负,毛泽嵘根本不在乎,可他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三哥请客不喊自己,他怀疑是不是自己写的信出了问题,惹得毛主席不高兴了。

毛泽嵘不知道,当年主席没有邀请他,是因为毛泽嵘已经搬到了杨林乡,吃一顿饭来回要走20多公里,毛泽嵘已经60多岁了,主席不愿意这样折腾他。

可毛泽嵘不理解主席的这番心意,这件事在他心里变成了一个结,怎么都解不开。

图|毛泽东回韶山

1962年再见到毛主席时,毛泽嵘便觉得生疏了不少,此次来京,他没有反映老家的具体情况,而是对毛主席讲了很多自己的困境。

毛泽嵘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眼睛也越来越看不见了,家中的老伴还需要他照顾,更困难的是无儿无女。在农耕社会里,没有壮年劳动力的家庭,生活是十分艰难的。

得知了毛泽嵘的困难,主席无奈叹了口气,说道:“你是我亲戚,我们不能搞特殊,更不能高人一等。现在国家有困难,全国人民都紧张,你我也不例外。”

听到这话,毛泽嵘沉默了,再也没有提起自己的困难。

回去的时候,毛泽东自掏腰包买了一件羊皮大衣和一袋糖果,又附上200元钱,让毛泽嵘带走。

毛泽嵘离开后,主席对工作人员嘱咐道:“以后毛泽嵘来京,要经过我的同意。”

乍一听这话好像毛主席是不愿意让弟弟进京,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才明白主席的深意。

人民刚从连年的饥荒中走出来,国家举步维艰,毛主席不愿因为个人的“儿女情长”,再浪费任何一点国家资源!

从1962年到1972年10年间,毛泽嵘4次写信请求进京看望主席均被拒绝,前前后后加起来,毛泽嵘一共被拒绝了6次。

1968年的时候,心浮气躁的毛泽嵘擅作主张,在没有取得毛主席的同意下就来到了北京,眼看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了,毛泽嵘真怕哪天就再也见不到毛主席了!

当时,毛泽嵘背着行李气冲冲来到了湖南韶山杨林公社,见人就问“你们书记在哪?”

一个年轻人见他如此莽撞,有些不高兴地问道:“你找他有什么事?你又是谁?”

见年轻人说话如此轻狂,毛泽嵘也有些不高兴,双手往后一背,神气十足地说道:“我是毛泽嵘,是毛主席的弟弟!”

在杨林公社工作的人都知道毛泽东在韶山还有几个兄弟,见老人这么说,年轻人立马变了态度,殷勤地说道:“老人家,你找我们主任有什么事?”

毛泽嵘懒得跟他计较,急匆匆说道:“我要去北京见毛主席!”

在年轻人的引荐下,毛泽嵘找到了主任,主任拍着胸脯保证道:“你去吧,我们公社为你开介绍信。”

就这样,毛泽嵘拿着公社的介绍信,登上了火车,几天后,他来到了北京车站,在北仓路的一家招待所住了下来。

为了联系上毛主席,毛泽嵘先是给秘书田家英打电话,结果怎么都打不通,之后又找到了毛泽东的表侄孙女王海容,王海容因工作繁忙,也未能来见他,无奈之下,他拨通了中南海的电话,但仍旧没能联系到毛主席。

毛泽嵘只能在招待所里一边住一边等,几天后,毛泽嵘身上的盘缠快用光了,无奈之下,他又给中南海警卫局打电话,电话刚接通,他便着急地说道:“我要找毛主席,我是他五弟,你和他说一声,我在这里住了好多天了,我有急事!”

图|毛泽东

说完这句话,毛泽嵘就挂断了电话,可一挂断后他就后悔了,自己这一口韶山方言,不知道对面能不能听懂。

果然,毛泽嵘在招待所左等右等都没有等来毛主席的消息,无奈之下,他只能拿着仅剩的盘缠打道回府,1968年的这次见面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怎么才来看我

转眼间,4年过去了,已经75岁高龄的毛泽嵘分外想念“主席三哥”,却怎么都等不来主席的一封信。

1972年是个多事之秋,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毛主席的身体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昏迷过几次,自然没有功夫给毛泽嵘写信。

人一旦上了年纪又生了病,就很容易想家,即便是毛主席也不例外,李敏、李讷来看望主席,主席总是感叹道:“我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事都做不了,一想到你们的两个叔叔在老家,饭都吃不饱,心里就特别难受,以后你们有时间要多回去看看他们。”

毛主席在这里提到的两个“饭都吃不饱”的叔叔就是毛泽嵘和毛泽连兄弟俩,哪怕自己病入膏肓,身为哥哥的主席依旧惦记老家的弟弟。

四下无人的时候,主席总是痴痴看着窗外的松树,嘴里不住呢喃:“怎么连乡亲都不来看我了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嵘下定决心,想尽办法来北京见毛主席!他对公社的负责同志说道:“我今年75了,主席79了,但凡我们有一个不行了,这辈子就别想再见面了,让我再去一次北京吧!”

听到这话,公社的同志深受感动,破例写了一封报告到中央,中央批准了毛泽嵘的请求,同意他再次进京看望毛主席。

一到北京,毛泽嵘就赶到了主席所在的医院,他站在病房门口,看着那张憔悴又熟悉的脸庞,激动地喊道:“三哥!”

毛泽东猛地一回头,见毛泽嵘来了,急忙坐起身来,毛泽嵘一个箭步冲上去握住主席的手,泪水瞬间溢满眼眶。

主席用略带埋怨的语气说道:“怎么才来看我?”

毛泽嵘双眼含泪,哽咽道:“三哥,不是不想来,我们也想你,但是怕打扰您的工作,我……唉……”

毛泽东回握住毛泽嵘的手,问道:“所以你们连看我也不看一下了?”

听到这话,毛泽嵘心疼极了。

“三哥,我和他们说,我们年纪都大了,再不见面就来不及了……”毛泽嵘哽咽着说道。

“是啊,五弟,可惜咱们见面太少了。”毛泽东感慨道。

图|毛主席

毛泽嵘搀扶着毛主席缓缓靠在床头,主席动情地说道:“五弟,我想回韶山,这次回去就再也不走了……”

在最亲近的弟弟面前,毛主席卸下了所有防备,说出了心里最深的渴望。

听到这句话,毛泽嵘用力点了点头,说道:“三哥,乡亲都盼着你回去呢!”

此前被6次拒绝来京的委屈瞬间烟消云散,毛泽嵘一下子就明白了主席的不容易,身份放在那里,很多事想做不能做,每次回韶山,当地政府都要准备很久,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主席对自己都那么节俭,更别提对国家了,不能因为兄弟间想念就浪费这么多资源。

在北京陪伴了毛主席几天,毛泽嵘就回到了家乡,分别时兄弟俩依依不舍握着对方的手,久久不肯松开,两人都知道,也许这次分开就是永别了。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去世,毛泽嵘从广播里听到了这个消息,这个饱经生活风霜却依旧坚强向前的老人此刻却再也止不住了,他摸着主席送给他的呢子大衣,哭得像个孩子,嘴里不住念叨:“三哥,三哥……”

1977年,毛泽嵘最后一次来到北京,他看着躺在花丛中的毛主席,痛哭流涕地喊道:“三哥,我是泽嵘啊,我来看你了!”

他多想再听到主席,用那几十年都未改的乡音再喊他一声“五弟”,可花海中的人紧闭双眼,迟迟不肯回应,毛泽嵘这才相信,1972年的那次分别,竟真的成了永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韶山   中南海   主席   隐情   乡亲   北京   公社   老家   说道   弟弟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