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城化、都市圈再到城市群 长三角一体化跑出“加速度”

本报记者 郭阳琛 张家振 上海报道

“长三角地区每座城市承担的功能都不一样,上海市无疑是经济和研发中心,而江苏省苏州市则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我们的很多供应商都布局在这里,并打算在苏州市建设工厂,以此作为制造和研发的重要据点。”近日,蔡司大中华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福斯特(Maximilian Foerst)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四年,并交出了一份成绩斐然的经济“答卷”。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到29.8%;进出口总额达到14.1万亿元,占到全国的36.1%,和2018年相比增长了27.7%。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也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规划》实施推进会上指出,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也分析认为:“一体化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从根本上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能够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体化战略催生发展新动能

作为全球光学与光电行业巨头,蔡司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与长三角地区紧密相连。早在1999年,蔡司便扎根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蔡司中国”)。2012年,蔡司中国创新与研发中心在上海市成立,这也是公司在海外市场布局的首个研发中心。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外高桥正式挂牌成立,蔡司中国作为第一批入驻的外资企业与其共同成长。今年1月11日,蔡司又将中国区投资总部、中国区医疗投资总部落户于此。

如今,中国已成为蔡司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福斯特告诉记者,以上海市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是蔡司在中国发展的两个战略核心之一,蔡司已经在上海市开设了两家纯中国业务的公司,同时上海市也是蔡司在中国设立的财务、行政以及销售中心。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指引下,“沪苏同城化”作为苏州市抢抓发展机遇的具体战略应运而生。蔡司也在2021年底宣布在苏州市建设新的工业和光学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之所以选择苏州市作为重要的投资地区和生产基地,是因为它距离上海市特别近,完美贴合蔡司对管理和生产的需求。”蔡司大中华区首席财务官、数字转型官马克礼直言,随着“沪苏同城化”的持续推进,让蔡司在中国的管理、生产和研发能够更为一体化。在长三角地区,蔡司有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有利于整合资源;同时,该地区高校资源丰富,这些高校既是蔡司的客户,也为蔡司输送了大量光学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蔡司蓬勃发展,也是外资企业在长三角地区落地扎根的一个缩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沪苏浙皖)自由贸易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1万亿元,占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6.2%;实际使用外资总计1042.6亿元,占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8.9%。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仍在持续加速。9月28日,包括上海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舟山市在内的上海大都市圈“1+8”发布空间协同规划。据了解,上海大都市圈占长三角地区约1/6的陆域面积,承载了长三角地区1/3的人口和约1/2的经济总量。

李强表示,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是上海市与周边八座城市的“大合唱”,与南京市、杭州市、苏锡常和宁波都市圈等互为腹地、相互促进,要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上率先展开探索,在完善城市化发展战略上率先走出新路,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创造新的鲜活经验。

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

长三角地区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的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正如李强所说,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间协同规划,要以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为底座,形成高效协同联动的区域创新矩阵,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认为,在制造业内部,产业的规模化驱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城市群内集聚,同时,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也会呈现出深度融合的趋势。在上述经济规律驱动下,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间已经呈现出分工深化、优势互补、梯度发展的格局。

根据《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将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具体包括加速提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四大技术成长型产业集群体系;巩固强化绿色化工、汽车制造两大现状优势型产业集群体系;持续培育航空航天、海洋产业两大未来战略型产业集群体系。

其中,高端装备产业按照常苏甬(常州、苏州、宁波)三核、沪通(上海、南通)为辅、多集群布局的发展思路,全面加强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的整体实力;新能源产业则形成以上海市、南通市、湖州市为核心的三大基地,重点发展风电氢能装备、储能产业集群,实现绿色循环产业的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科创协同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日前,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科技厅(委)共同制订的《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出台,提出聚焦长三角区域重点产业,从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重点产业科技支撑力、推广科技成果惠民技术三方面着手,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盘和林分析认为,长三角地区应统合各方资源,利用区块经济优势,进行产业间的协同,将产业链上下游和创新链整个价值链条融合起来,从而实现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发展。“未来,随着长三角地区供应链更加稳健,抗风险能力更强,创新链更加积极主动,将逐渐形成以创新为驱动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模式。”

双向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基本都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一是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之初,城市发展都处于自我成长阶段,城市规模都扩大了好几倍甚至十几倍;二是进入同城化、都市圈发展阶段,这时城市自身发展遇到瓶颈,需要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三是城市群发展阶段,这与交通通行能力的快速提高密切相关,长三角城市群是建设在高铁网络之上的。”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向记者表示。

陆铭也指出,中心城市及周边的中小城市必然会形成一体化程度最强的都市圈,成为生产要素高效集聚的增长极。围绕核心大城市,在半径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范围内,建成网络化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人口、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由市场力量进行配置,都市圈成为日常“通勤圈”。

李强表示,以交通的同城效应为骨架,加快构建城际轨道交通“一张网”,加快构建世界级航运航空枢纽体系;以流量的放大效应为纽带,推动关键资源要素在大都市圈内高速流动、高频交换、高效增值。

何建华分析认为,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两个关键词是“空间”和“协同”。一方面,上海市过去的发展过于中心化,需要借助大都市圈拓宽生存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尽管上海市毫无疑问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但协同意味着上海市需要与另外八座城市进行平等的双向合作,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在何建华看来,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对于上海市而言,第一,要加快建设对外联通的基础设施;第二,要分享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等优质资源;第三,要发挥金融、航运等服务功能;第四,人才资源并非零和博弈而应实现共享共赢。

盘和林建议,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地区应将现有产业链向安徽省和苏北地区辐射,比如宿迁市的客服产业就是长三角其他地区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以此切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链条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蔡司   苏州市   上海市   加速度   大都市   产业链   上海   中国   城市群   战略   产业   城市   都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