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炳弟:“在中国市场创新可以影响更大范围的国际业务”

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副总裁赵炳弟。 (受访者供图/图)

2020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副总裁赵炳弟受邀参加,是参会的两位外资企业代表之一。

日本松下集团是改革开放后进入中国的第一批外资企业之一。2018年,松下集团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授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2019年,松下首次放权海外,成立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在中国本土进行经营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在向共同富裕迈进的过程中,外资企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针对这一话题,南方周末记者访问了赵炳弟。

首次放权海外

南方周末:松下最初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赵炳弟:松下和中国的渊源始于1978年邓小平先生和松下幸之助先生在日本大阪会面。当年邓小平先生提到,希望松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努力。

松下幸之助先生当时判断,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将会在亚洲,以中国和日本为主体,因此也做出承诺,表示一定会帮助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之后,松下集团开始在中国进行考察,寻找合作伙伴,希望到中国投资建厂。

刚开始的时候比现在困难得多。当时中国刚刚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环境并不健全。我们找到一些国内的合作伙伴后,对方也担心,中国是否真的会向市场化转变?松下是主动来和国内企业进行沟通,跟政府达成共识,率先进入中国市场。

1987年松下在中国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投产当年就实现盈利,这让我们坚定了在中国发展的信心。

在改革开放初期,松下首先是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很好的产品,使老百姓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松下在电子产品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也会和国内合作伙伴进行交流,促进了本土企业技术水平提高。

其次是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在当时对本土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日本有“四大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被视为首位,很多经营理念被业界借鉴。

在和中国本土企业合资经营的过程中,松下在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方法都会和合作方主动交流。前段时间我们和国内一家大企业领导交流时,对方还提到,现在他们还是用松下的方法进行财务管理。

南方周末:随着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赵炳弟: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外资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是试探性的态度。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了四十多年,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很小的GDP增长到世界第二位,对外资企业非常有吸引力。

今天中国的营商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近几年外商投资法实施,十四五规划出台,应该说营商环境是越来越好的。

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四十年前也完全不一样,尤其是近二十年,中国本土企业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竞争力不断增强。过去外资企业在技术上或许占有优势,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本土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市场反应灵敏,在成本意识、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南方周末:2019年松下首次放权海外,成立中国东北亚公司。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

赵炳弟: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有起伏,业务也要不断调整和变化。业内同行,尤其是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在提升,这对我们是有压力的。最近十几年松下在中国的业务并没有像中国GDP那样高速增长,我们也在反省,思考怎么跟上中国的发展节奏。

原来我们所有重大决策都是在日本本部进行,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为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一百多年来松下第一次把决策权放到海外,2019年成立了中国东北亚公司。公司目前有五个事业部,以健康养老、生鲜食品供应链为重点领域。

中国东北亚公司可以根据中国市场的情况直接进行决策,不用再经过日本总部。成立三年多来,这一机制展现出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在应对新冠疫情上,公司可以直接进行现场决策,提高了反应速度。我们的营收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为集团作出了很大贡献。

发展新能源

南方周末:您在2020年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主要谈了哪些内容?

赵炳弟:当时座谈会邀请了七家企业参加,两家外资企业,松下是其中一家。我有幸作为最后一位代表向习总书记进行了汇报,提了四点建议。

一个是跟新冠疫情相关。当时疫情形势严峻,我们很多专家在日本回不来,希望相关部门能协助解决。后来很快落实了,专家陆续回到中国,解决了我们复工复产的重要问题。

另外两点建议是关于投资和营商环境。中国未来将坚持改革开放,希望营商环境能进一步改善。

还有一点是关于未来中国要实现的绿色发展,谈到了氢能等新能源的应用。松下在新能源领域有二十多年的积累,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日本、欧洲等地都有应用。我们认为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产业有很多发展机会,中国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晚,我们希望能够在其中作出努力和贡献,参与相关标准制定等活动。

南方周末:松下在新能源方面发展如何?

赵炳弟:2021年松下在中国发售5kW纯氢燃料电池。该产品曾应用于东京奥运会,是通过氢和氧的化学反应来发电,同时产生热,反应过程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松下正在无锡工厂搭建氢能燃料电池系统,以氢燃料电池为工厂供能供热,预计2022年秋季完成。

2021年松下还与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同研发氢能热电联供系统。也就是将氢能发电和供热结合在一起,把发电过程中原本浪费的热能加以利用,为工业建筑或居民提供廉价的取暖用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对企业是一个发展机会,也是更大的社会责任。

早在2017年,松下总部就制定了面向2050年的环境改善指导方针。按照规划,松下力争在2030年实现全集团实质碳排放量为零,2050年完成约3亿吨减排贡献,相当于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

目前为止,松下在全球有9家工厂实现了零碳排放的目标。其中3家在中国,分别位于北京、苏州、无锡。

适应中国转型

南方周末:松下的传统优势是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为何将健康养老、生鲜食品供应链作为发展重点?

赵炳弟:我们的业务是围绕着中国的产业升级进行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转型,从过去追求以GDP为指标的“量”向追求“质”转变,寻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松下在各业务领域都积累了多年经验,中国的转型发展对我们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

比如中国老龄少子化的问题日渐突出,日本率先经历这一问题,松下作为日本企业也积累了相关经验,可以为中国市场的养老需求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两年暴发的新冠疫情也凸显了大家对身心健康方面的需求,松下在除菌、食品冷链物流等方面都有技术储备,和中国未来的产业转型契合度很高。

中国有14亿人口,对生活品质有所要求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是一个消费大国。中国同时也是创新大国,松下在华有5万多名员工,其中将近1万是技术和研发人员,在中国市场创新可以影响松下更大范围的国际业务,这也是松下坚定不移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因。

南方周末: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外资企业将发挥什么作用?

赵炳弟:外资企业过去在技术等方面或许占有优势,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现在其实各有优势,大家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尤其是在一些面向B端客户的业务上,本土企业在人脉积累、对市场的理解上比我们更有优势,我们需要通过和本土企业合作共同推动。

本土企业在发展速度、成本意识、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借鉴了本土合作伙伴的一些做法,把中国的经验融合到我们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中。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里,外资企业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将构建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其中需要包括外资在内的多种力量共同努力,合作实现。

外资企业在产品、技术、国际化经营等方面有深厚积淀,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依然能发挥重要作用。

松下幸之助先生曾提出“企业是社会的公器”,企业要追求利润,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松下的经营理念认为赤字是企业的罪恶,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技术实现盈利,这是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基础。

同时,企业的发展不是靠自己就能完成的,是给老百姓不断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才能实现,实际上是一个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企业的发展其实是市场、是社会带来的,有责任回馈社会。这种双重的责任对企业来讲都是不可少的。

南方周末记者 郑可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中国市场   东北亚   南方周末   日本   新能源   疫情   外资企业   中国   改革开放   松下   专访   本土   未来   业务   社会   国际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