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女性的头巾为何摘不掉:这是一种国家规定的“反西方符号”

前阵子,伊朗女孩玛莎·阿米尼因为在公共场合没戴头巾,遭道德警察拘留后死亡,进而引发了席卷伊朗各地的“反头巾抗议运动”,甚至还酿成了多起骚乱。

抗议者不但摘掉了头巾走上街头,还公开愤然剪发

很明显,激烈的抗议虽然由一条头巾引爆,但除了反对宗教限制世俗生活的诉求外,也同时混合了其他的不安因素。

比如,西方的多轮制裁加剧了伊朗的经济困境,这件事恰好就成了民众宣泄情绪的出口。

此外,伊朗官方认为,抗议活动背后,不乏一些外部势力的发酵和煽动暴力的操作。

毕竟,在伊朗,女性的头巾,除了宗教含义,它也是一种国家规定的反西方的“符号”。

伊朗大不里士街头——如果按照宗教标准的话,女人们的头巾多半戴的都不符合规范

而且,老实说,无论是古波斯人,还是伊朗人,相对于中东其他穆斯林国家,自古以来,他们的生活,总被认为是非常世俗和欢腾的。

历史上,阿拉伯国家和中亚地区的音乐和服饰、建筑艺术,都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算是伊朗人的学生。

尽情地享受世俗的欢乐,历来属于波斯人的民族传统。

而且,波斯文化的历史也远远早于伊斯兰文明的诞生。

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人就建立了强悍的波斯帝国,将中东、中亚大部分区域收入囊中,十分威猛。

两个多世纪后,公元前334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击败,之后进入了漫长的分裂时代,直到公元224年,萨珊王朝统一波斯。

萨珊王朝将拜火教奉为了自己的国教。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波斯第二帝国。

萨珊王朝的宗教和民族政策都很开明,连同时期被其他民族踩在脚下的犹太人也都可以在帝国的疆域内享受到较为平等的生活,甚至还能当上正宫王后,或者入朝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

取材自圣经故事《以斯帖记》的电影《与王一夜》讲的就是犹太裔波斯王后以斯帖的故事

而且,女性还能继承遗产,经营商业,甚至参与一些公共事务。

即便到了公元8世纪,波斯人“伊斯兰化”后,信仰的改变,也并未影响到他们的民族认知,以及对世俗生活的热爱。波斯人对于饮酒、华丽的服饰和歌舞音乐这类的世俗欢愉,向来是乐在其中的。

伊朗民族舞蹈

同样,波斯人也继续崇尚着包容和多样性,对善于经商的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没有去故意歧视或者迫害,甚至还主动请他们担任国王的商业代理人;大部分时代,基督教牧师,也被允许在其境内传教。

透过那些流传下来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后人们可以体会到,古代波斯人,在用心做一名虔诚穆斯林的同时,各阶层的又都在毫无顾忌地享受着世俗一切欢乐一一狩猎、盛宴、浪漫得爱情、绚丽得花卉和欣赏歌舞艺术.....

16世纪波斯萨法维王朝时代的宴会场面

这时候,波斯女性的大褂和头巾,更多的属于自然环境的需要和民族服饰的一部分。

比如早前古犹太人在中东的时候,也都是长袍加头巾的装扮(下图)。

中东地区普遍干旱少雨且多大风天气,昼夜温差大,古代又大多以部落游牧的形式生存繁衍。

那么,上述环境下,穿大褂适应性强——不同的材质的大褂,可以很好地解决夏季散热和冬天保暖的问题。

而头巾和帽子不但能遮阳防晒,或者用来御寒,起沙尘的时候更是挡风护目的利器,也属于必不可少的随身之物。

所以,早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亚-西亚-北非的各民族,无论男女几乎都有穿长袍,戴头巾或者帽子的风俗。

波斯女性传统服饰,非常花哨

或者是这样的。穿衣戴帽,并没什么宗教元素

即便是在《古兰经》里,有关穆斯林女性着装的段落,也仅仅是劝导女人们在公共场合应该遮住羞体,避免薄透露,这样大家才知道你是一个良家妇女,才会尊重你。

然而,有关具体要用什么“遮蔽”,“遮蔽”到什么程度,后世的不同教派,则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

这就产生了一些有关佩戴头巾,或者女性出门要蒙面罩袍的规矩。

但即便如此,近代的波斯/伊朗,在整个伊斯兰文化圈中,一直是相对开放和世俗的...从某些角度看,或许都能说得上很“前卫”。

比如,下图是19世纪末波斯王国的一位贵族女子。

近代的波斯人,女性以壮硕的身材为最美,如果再带点小胡子,就更迷人了。

而这个辣眼睛的超短裙,据说是源于一位波斯国王的“另类审美”。

1873年,纳赛尔丁·沙国王受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邀请,到圣彼得堡去访问时,欣赏到了俄罗斯皇家剧团的芭蕾表演,一下子就入了迷,尤其觉得芭蕾舞女演员的服装“超有美感”。

回国后,任性的国王开始向身边人极力“推广”这种“迷人的裙子”。进而,王室的审美又迅速传到了民间....一时间,超短裙+大粗腿成了当年波斯女性最“潮”的穿搭。

另一名波斯美女

而在同时期的西方基督教国家中,除了芭蕾舞女演员,日常生活中的女性们都得长裙曳地,连脚踝都不能给人看。

比如,19世纪末的时候,一些欧洲保守人士极力反对女性骑自行车,就是因为女性为了骑车方便,改短了裙子,在骑行过程中会露出脚踝,他们认为——这显得非常“不守妇道”。

好了,咱们再说回波斯。

20世纪初,波斯立宪革命后,开始了近代化和现代化改革。

从1906年立宪革命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这期间的波斯/伊朗统治者们,几乎都非常推崇世俗化生活,反对教法对女性的约束。

20世纪初的波斯平民女性,也没有穿罩袍的习俗

1921年,卡扎尔王朝的军官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成了国家的实际掌权人。

1925年,礼萨·汗干脆通过制宪会议的“推荐”,直接成了波斯王国国王,开启了巴列维王朝时代。

到了上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鼓吹的那套“雅利安人最高贵”的说辞风靡国际社会。于是,1935年,巴列维王朝宣布改国名为”伊朗”(雅利安人的家园)。

巴列维王朝的两任统治者都致力于世俗化改革,并赋予了妇女更多的权利。

伊朗的百年服饰变化,可以看黑袍和头巾,原本并不是他们的主流穿搭,伊朗女性素来非常赶时髦

到了1960年代,在巴列维激情推广“白色革命”的期间,伊朗女性文盲率已经直线下降至3%,伊朗军队、议会议员、法官以及内阁的部长都有一定比例的女性成员。

1970年代伊朗帝国空军女军官在毕业典礼上与巴列维国王握手

1979年伊斯兰革命时,伊朗60岁以下的女性识字率已经接近99%,大学里女生的比例超过了六成。

1970年代的德黑兰街头

然而,这些“白色革命”促成的“盛世”之下,伊朗社会已经危机四伏。

为了追求快速工业化,让巴列维王朝忽视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不切合实际的农业政策,农民的利益被严重侵害,进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民怨越积越深。

这导致,一部分进入城市的农民由于自身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很难在城市中谋得一席之地,他们辗转成了城市的最底层。

同时,虽然当年以德黑兰为首的大城市,人们已经过得相当世俗和现代化,无论是行人的时髦程度还是各类基建,都堪比欧美一流大都市,甚至可以达到上午在巴黎奢侈品门店亮相的时装,下午就能在德黑兰瞧见。

1970年代的德黑兰街头潮女

1970年代的德黑兰街头潮男

与此同时,在伊朗中下层民众中和农村地区,宗教势力依旧强大。

尴尬的是,针对那些“敌对势力”,巴列维既无法像土耳其猛人凯末尔那样直接从“肉体上予以消灭”,也没有能力和策略去妥善地安抚和安置他们;与此同时,王室和一些特权阶级的生活还特别奢侈腐化,什么都跟西方学....

1967年法拉赫王后的加冕仪式就融入了很多基督教仪式元素

这么乍一看,似乎这就是个欧洲基督教王室的加冕活动——唯一的明显区别是,欧洲人,没有能搞成这么壕的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油价一路高涨后,又开始突然暴跌,这直接导致了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伊朗政府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国内失业率破了纪录还伴随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可这时,巴列维政权的上层大佬们,还高调继续着“奢靡堕落”的西方式生活....

这种情形下,掌握了一定群众基础的宗教势力将改革的失败和社会矛盾统统推给了巴列维倡导的世俗化、现代化。鼓励人们重新回归经书中倡导的“纯洁朴素”的生活,去经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

就这样,教士阶层利用包括广大女性在内的大多数群众对巴列维王朝的不满,将宗教上升为了一种团结“革命群众”的纽带和意识形态。

在这种语境下,当年的伊朗人被教导——正是西方的思想令伊朗女性失去了传统美德,佩戴头巾是回归波斯传统,反抗美国傀儡巴列维政府,拒绝西方文化入侵的象征。

很快,这种说法得到了伊朗很多女性的支持。她们纷纷裹了头巾上街游行,以表达对巴列维王朝的不满和抗议。

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带着家眷,匆匆登上了一架波音飞机。

德黑兰梅赫拉巴德机场,巴列维国王夫妇登机前——这也是他们在伊朗的最后一刻

飞机在德黑兰上空依依不舍地盘旋了一圈,转头向西离开了伊朗领空。

巴列维国王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巴列维不知道,自己刚刚深情俯瞰过的德黑兰,人们正兴高采烈地涌上街头,载歌载舞地欢呼“革命胜利”。他的塑像正在被凿掉、推倒,头像也被从钞票上痛快地挖了出来。

德黑兰街头兴高采烈的人们

很显然,当年伊朗民众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很像是个一时冲动的应激反应。

结果就是,伊斯兰革命后,不少伊朗人发现,自己也很难适应这种“纯洁朴素”的生活。

特别是相较于其他穆斯林国家,受教育程度高并且经历过巴列维开放岁月的伊朗女性们,她们很快就傻了眼。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女性再次走上街头,激情抗议新政府有关着装和头巾的宗教法律

女权主义者和教士激情辩论

1979年4月,霍梅尼肃清了巴列维残余以及革命队伍中的左派势力,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随后新宪法出台,以确保伊斯兰教的绝对统治地位,并开始用宗教来“指导人民生活”。

至此,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政策全部被推翻。

1984年,伊朗政府颁布了女性公告场合必须戴头巾的法令,连伊朗女性运动员甚至外国人也要遵守这个条款,否则就属于“非法行为”,要受到相应处罚。

外国女政要都主动入乡随俗了

而且,为了确保这一法令符合伊斯兰教法,伊朗专门设置了道德警察的岗位编制。

如果不按标准穿着,轻则会被道德警察警告或者遭到罚款,如果你还不服的话,就难免被抓去吃牢房了。

比如这次伊朗骚乱的导火索,玛莎·阿米尼之死,就被怀疑,跟道德警察的相关执法过程有关。

不过,即便是伊斯兰革命后最保守的时期,那种阿富汗女性出门穿的蒙面罩袍,在伊朗依旧相当罕见,黑袍但不蒙面,已经算是伊朗女性最保守的穿搭了。

这个可以参考下图,是2020年3月,伊朗副总统埃卜特卡尔在议会现场和时任总统鲁哈尼亲切交谈的场面。埃卜特卡尔女士的罩袍头巾,就属于非常保守的款式。在德黑兰等伊朗大城市街头,除了执勤的女性道德警察,日常穿成这样的,并不很多见。

更普遍的,是下图这样。

而且,除了基础教育阶段分校上课,大部分场合,伊朗也是男女一块工作的,比如这个药店。

从2019年起,伊朗男女被允许坐在一起看球赛——上一次,还是40多年前的巴列维时代。

竟然还有情侣手拉手

实际上,除了伊斯兰革命后最激进的那段岁月,伊朗政府大部分时候,一直试图在现实的世俗需求与伊斯兰主义之间找平衡。

也正因如此,40多年过去了,虽然遇到了不少大风大浪,伊朗仍旧并未像美国期望的那样崩溃掉。

对于女性的头巾,很多时候,相关部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看你戴了或者没戴,至于有没有包裹住头发和脖子耳朵,并不会太过深究。

伊朗空姐是这样戴头巾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如今的伊朗城市地区,女性的头巾松垮地挂在头上即可,头发和耳朵稍微露出来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比如下图这样)。

但要是你敢直接摘掉不戴,则被认做犯了大忌,马上就有会道德警察上来“执法”。

原本,宗教意义上的头巾,是为了遮蔽女性自带的“美丽的诱惑”,因此要求必须将秀发耳朵和脖颈都裹严实。

但在如今的伊朗,大部分城市女性,都早已不再拘泥那种宗教佩戴标准,而是象征性地挂一下,刻意露出些许精心打理过的秀发。

似乎,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穿搭,更具“美丽的诱惑”。

这么看,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头巾,这个原本带着浓郁宗教色彩的东西,在现代伊朗,更像是国家规定的一种反西方的“符号”了,戴或者不戴,成了一个立场和意识形态问题。

也正因如此,每次由头巾引发的伊朗抗议示威或者骚乱,背后总被认为有美国和以色列的运作。

这方面,具体的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的。

就看美国媒体有多双标:

伊朗女性不愿戴头巾——反抗暴政的压迫;

新疆少数民族女性不戴头巾——民族同化!

其实,要说真正的自由,也并非就是一定不戴头巾;而是,女性们想戴就戴,不想戴就能不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伊朗   头巾   德黑兰   穆斯林   伊斯兰   波斯   王朝   女性   世俗   符号   宗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