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吼孩子,但好好说没用!百试百灵的傻瓜三步法,怎么没人讲?

C妈 CC爸妈

1

闺蜜前两天跟我吐槽:

假期的时候带孩子去公园玩,碰到了一个卖棉花糖的,孩子非要吃。我不是那种多么严格的妈妈,偶尔吃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刚刚才给她买了根糖葫芦,吃了还没两口,就嚷着不要了。这会儿又想要棉花糖,我就没给买。这下可了不得了,哭着喊着就不走。本来平时一闹情绪,我就不知道怎么办。这在公共场合,那么多人看着,我更慌了...

但凡跟朋友们聊起孩子,情绪问题一定会被提及。

毕竟,100个娃有100种发脾气的理由,指不定哪件事没合了他的心意,就得摔东摔西、哭天喊地、撒泼打滚...

而每次孩子发脾气,对于我们这些老母亲来说,都是一重艰难的考验。

就像闺蜜,尽管表面维持着理智,但内心早已慌得一匹。躲开这种尴尬的户外围观,再处理好孩子的情绪,天知道有多难!

在这里,我不禁要灵魂拷问一下大家:如果是你,遇到类似的场景,你会怎么办?

是把学过的育儿知识火速在大脑里过一遍,然后管理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脾气?

还是说,什么理智、接纳...全都抛诸脑后,当下唯一的诉求,就是想赶紧让他停下?


2

说起来很惭愧。

虽然我也一肚子养育理念,苦头婆心的劝大家,孩子发脾气是好事,这说明他们敢表达自己的情感;

身为孩子的老父亲、老母亲,我们应该接纳、应该共情,要教他们认识情绪,要学会情绪管理...

然鹅,很多时候,我也做不到心平气和。

真到了歇斯底里的那个节骨眼,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

谁还不是个有血有肉的中年老妈子?也会被孩子气得没辙。

开始我也时常懊悔,然而,下次涛声依旧,所以我迫切的需要解决方法。

直到学了脑科学,才释怀了许多。

原来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种镜像神经元,它能够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出别人的行为、情绪等。

比如,别人打哈欠时,我们也会跟着打哈欠,这其实就是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那情绪也是一样的,当孩子表现出极度的难过、烦躁、焦虑的时候,这种情绪也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映射,让我们出现类似的表现。

一旦我们焦虑了,就很难再保持理智,心平气和的跟孩子交流。

所以,面对暴躁的孩子,始终保持平静,这操作本身就挺反天性的。

当然,在对抗天性这件事儿上,哪个老母亲没努力过?

之前就有朋友跟我告状说过,孩子非要吃冰淇淋,但她没给买。

孩子发脾气后,她都没发脾气,而是努力去共情:

我知道你因为没吃到冰淇淋,很难过、很生气。

但是这两天那拉肚子非常严重,确实不能吃。

好了别再哭了,如果你难过,妈妈可以抱抱你、陪着你...

在朋友看来,接纳负面情绪、指出原因、给出替代方案...一个要点也没丢,一句话也不落,可就是没用。

于是,仅剩的一丁点耐心也耗尽了。

黔驴技穷的老妈子,一秒被打回原形,只想一顿脾气直接甩过去,“别哭了,就是不能吃”,把孩子给震慑住。

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都期待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可现实往往背道而驰。

在对抗天性面前,你能扛多久,能扛多少次,只是时间问题。

3


这就是问题的根结所在了:道理我都懂,可真“事到临头”,臣妾就做不到啊~

想让他们尽快平静下来,就没有什么不用耗费太多成本、轻轻松松就能做到、做了就能好使的方法嘛?

还真有。

倒也不是我藏着掖着啊,也是最近才学到,又在两个孩子身上试验了无数次之后,发现真的有奇效。

与我们的“共情大法”不同,今天的这套方法,属于小而精的小妙招。

当孩子脾气爆发,而你又实在无法管控自己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

第一步,陪同孩子一起坐下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是说我们的情绪跟身体的重心高低是成正比的。

大家发现没有,人一发脾气的时候特别喜欢站起来。一站起来,就好像更有底气了似的。

重心越高,脾气就越大。

所以啊,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咱们可以试试降低重心,先就近、顺势,找个地儿坐下。

旁边的椅子、客厅的地毯、在户外咱也可以先席地而坐不是?

你会发现,当孩子坐下来的时候,你就已经把他们从那个情绪的最高点拉下来了。

我们坐下后呢,情绪爆发的几率也会变低。

之前有一次在家,我正忙着改稿呢,就听客厅里姐弟俩人吵起来了。原来,姐姐花了好长时间画的画,让DD这个小家伙儿捣乱给撕了。CC气得没忍住推了DD一把撞到了沙发角,哭得稀里哗啦。我见状,就怕“战火”愈演愈烈,赶紧先让奶奶把DD抱走了。结果CC一看,更不高兴了,本来就是DD的错,现在搞得好像她以大欺小了一样。再加上先前被撕毁画的难过、委屈,情绪一下子决堤了,站在客厅崩溃大哭...我赶紧上前握了握CC的手,跟她轻声说了句,“来,先跟妈妈坐下好不好~”拉着她顺势坐到地毯上。

别小看这一句简单的话、这个简单的动作,它不仅仅是“技术”上讲的重心降低,实际上更是一种对孩子感受的认可。

试想一下,你发脾气的时候,如果有人肯陪着你,窝在沙发上也好、坐在地毯上也好,是不是就像是有了一个依靠?

我们有时候觉得共情难,因为脑子里还要去想什么套路,其实,“陪着TA坐下来”就是最便利的一种接纳。

当她身体上的重心降低、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被接纳,情绪自然而然会平缓一些。

第二步,重复孩子的话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气头上的时候,说的越多越错。

许多无法挽回的局面,就是在这个阶段瞬间倾塌的。

比如CC,她坐下来之后跟我说:我讨厌弟弟,他把我的画撕了!我也讨厌你,你不公平!

我如果这时候我去解释:“DD不是故意的...”

或者逆着她来,“就算是这样,你也不该推弟弟…“

又或者去反驳,“我还讨厌你呢,你个小没良心的…”

那很有可能越来越控制不住,指不定一来二去脱口而出什么难听的话。

孩子呢,也只会更加委屈、情绪之火复燃。

所以,如果你也担心自己处理不好这样的情况,担心自己话一出口就是批评、指责,那倒不如开启“傻瓜模式”——孩子说什么,你就重复什么。


--“我讨厌弟弟,他把我的画撕了”

--“哦,他撕了你的画,你不开心,所以讨厌他对吧~”

--“我讨厌你,你是个坏妈妈”

--“你有点讨厌我,我没做好~”

心理研究发现啊,当你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话重复一遍的时候,孩子就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到了这一步啊,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就都可以平复情绪了。

现在俩娃一发火,我既不急着安慰、也不急着反驳,更不急着让TA停下,就放空自己,当个傻瓜复读机。

这一步有奇效,你一定要试试!

第三步,肢体接触


最后,当孩子情绪渐稳之后,别忘了抚摸抚摸他们的后背、摸摸小脸、给个拥抱。

很多妈妈都觉得,本来闹情绪就是孩子的不对,我抱了她是不是就相当于妥协了、“输”了?

其实不是,孩子越是哭闹的时候,也越是她没有安全感、感觉被孤立、感觉很无助,需要被关注和安慰的时候。

所以,一个大底线,不要跟气头上的孩子较劲,我们30好几的父母,是来解决问题的。

一个简单的拥抱、温柔的抚摸,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安慰、理解等等,都传递给孩子。

谈恋爱的时候,老妈子们都知道,一千句我爱你,也抵不过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来得真实。

亲子关系其实也是一样的,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从肢体动作中所汲取的力量,远比语言要大的多。

不过话说回来,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个方法,只是在孩子发脾气时,让他们快速平静下来的一个小技巧。

说起来,算是情绪管理中的第一个环节。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曾经提到:

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也就是说,他们暂且还不能很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担任一个“共情者”的角色,看见、接纳孩子的情绪,也要成为那个“引领者”的角色,教会他们认识和表达情绪。

我也在努力的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希望与大家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孩子   气头上   老妈子   神经元   步法   百灵   重心   天性   傻瓜   没用   脾气   讨厌   情绪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