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历史机遇 点燃改革激情

中山城区景观。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中山大桥。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中山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图为联合光电无尘车间。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今天我特别高兴。”

2022年6月,通过视频形式,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见证了新华集团与中山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约,开启“香港创新+中山高端制造”合作篇章。

历史的长镜穿过岁月——

40多年前,长期担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的霍英东带头投资中山,投入的是珠三角奔涌的改革开放大潮;40多年后,另一位曾长期任职的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带着新的创业梦想而来,奔向的是世界级湾区建设的发展大潮。

在一个全新的起点,讲述一场全新的逐梦故事。

2022年,广东省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接续点,广东将第六个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放在中山,意义深远。

从开辟“广东四小虎”的创业激情,到勇担珠江口一体化发展的探路者,如新芽岁岁破枝,如枝干年年伸展,接续奋斗留下了开放发展的年轮,从昨天走向今天,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奔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上,中山全市上下正抢抓历史机遇,点燃改革激情,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血性,开创工作新局面。

●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通讯员 郑龙骏

奋斗岁月

跨越珠江 奏响“黄金内湾”建设强音

跨越珠江口需要多久?

对于珠江两岸的区域协同发展而言,是长达10多年的期盼——从2008年启动深圳至中山跨海通道研究,到2012年9月省政府批复珠江口跨江通道统筹规划,再到2016年12月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动工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的步伐,随着深中通道建设的推进不断推向纵深。

对于珠江东西两岸的居民而言,是90分钟的车程和30分钟的期待——从现有的通行条件看,通过虎门大桥往广深沿江高速,90分钟是交通无拥堵状态下的理想行车时间;2年后,待深中通道建成通车,这个时间有望缩短至30分钟。

由于交通设施、创新资源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东强西弱”是珠三角经济圈长期以来亟待破解的难题——长期以来,珠江口东岸强、西岸弱的不平衡不协调发展问题突出。

改变正在发生。

行驶在广深沿江高速,珠江碧波之上,深中通道中山大桥清晰可见,如巨大“竖琴”矗立于江海中。南中高速公路上,从远处眺望洪奇门特大桥西主塔,“木棉花”造型的塔冠清晰可见。超级工程的不断推进,奏响了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建设强音。

除了深中通道,包括南中高速、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中山东部外环均如火如荼施工中,深江高铁已于10月9日开工建设,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已经提上日程……

充分利用中央“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期,中山正开展交通大会战,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形成“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行圈。

锐意改革 找到融合发展“破题口”

破题解困的密码在哪里?

近代以来,振聋发聩的追问就回荡在伶仃洋畔——从岐澳古道走来,郑观应先生喊出“商战重于兵战”,实业救国之思唤醒千百万沉睡灵魂;自翠亨村走向世界,孙中山先生提出“交通为实业之母”,《实业计划》启迪后人;三乡雍陌村罗三妹山上,刻在巨石上的“不走回头路”铭文则唱响改革开放最强音……在这片珠江海域,有关“进取”“改革”“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止。

今日中山,该如何从转型升级的挑战中杀出重围、迎接首个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机遇?又该怎样拿出百倍的勇气和智慧,应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的挑战?

机遇从不会给因循守旧的人带来奇迹。扭转乾坤的新局面、豁然生动的新气象,必然孕育于锐意变革的勇气之中。

“中山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一定会发自内心关心呵护企业家,发自内心高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从2021年10月25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到全市“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再到打响低效工业园改造、大兵团作战治水攻坚战……近一年来,中山做了不少事,但终归是一件事:如何抢抓机遇、焕发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比如,拿出50亿元鼓励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全市铺开低效工业园改造,推出160项改革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把珠江口东岸城市产业的延长链、配套链落在中山大地上。

比如,与广州、深圳、东莞等多个城市建立合作机制,设立“跨域通办”服务窗口,并在广东政务服务网上设立“省内通办”专区,近300个事项“省内通办”。

推进与珠江口东岸城市在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等方面实现“六个一体化”,是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破题口,也是“方法论”。

以变革推开机遇的大门,以不破不还的决心行进,在这大有可为的时代,中山拿出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强的信心开路。

凤凰涅槃 拿出全新的“中山战法”

推动改革的关键点在哪儿?

“实验区是干出来的,工作任务很艰巨,需要中山干部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实验区是改革创新实验区,我们要敢于改革,要敢于突破。”

“突破的路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以改革的思维去突破,只要有利于破解土地碎片化现状的,就要大胆试、大胆闯。”

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靠改革。中山过去靠改革走到今天,依然要靠改革走向明天。

这是一条攻坚克难的征途。

推动一体化发展需要“借力”,更要自身“给力”。从低效工业园改造到水污染治理,从干部队伍转作风到营商环境改革的实践,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山以一个清醒的反思者、积极的奋斗者形象,直面历史问题,把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等关键词落实到工作实处,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山,拿出一个全新的中山“战法”。

这是一段把握机遇的航程。

深中通道增进了中山的区位优势,深圳近在咫尺、与香港也更进一步,中山“东承”实现新速度。不止于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打开“南联”的新可能,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的建设为“北融”打开新局面,而与江门交通路网的联系,则为“西接”提供新空间。实践证明,只有打开胸怀,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才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一场凤凰涅槃的行进。

改革开放之初,在无经验可借鉴、无前人能指路的时候,是罗三妹山那一声“不走回头路”的果决,坚定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20世纪80年代,是来自村居、镇街、市委、市政府的创新和探索,让“中山货”畅行天下,齐心打响了广东“四小虎”的名头;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是政企合心抱团,组成小分队走出特色招商的路子,守住了中山的工业基础;如今,在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起点上,需要全市上下以更大的除弊创新之勇气、大刀阔斧改革之魄力,投入到这场事业中来。

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山接过历史性一棒,把肩上的历史责任写在了改革征途上。

赓续奋斗

中山正成为企业家腾飞的重要舞台

对于曾带队在全国150多个城市考察过的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来说,今年6月的中山之行,仍是他难忘的一次。

高科技产业商会会员,是大湾区高技术产业的代表,包括腾讯、创维等上市公司在内的6000多名会员企业遍布全省,他们此行正是在大湾区寻求新的合作机遇。在这次调研中,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对中山的发展潜力提升、干部作风转变、营商环境优化等印象深刻。

“我经常和会员企业说,中山一定要去,而且要抓紧去。”王理宗开门见山地说,深圳企业家长期以来和中山都有密切联系。随着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深入,深中产业应该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开展合作。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此行有两个关键点值得关注:其一,所有企业都是制造业,且都是光电信息、生态环保、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的“高新特”,有上市公司,也有行业龙头;其二,所有企业对投资中山表现出强烈意愿。有些企业已经在中山落地,有些在推进合作,有些则正寻求合作空间:深圳中宝集团有限公司是深圳工业百强企业,主营贵金属纳米新材料的研发、集成电路半导体封装新材料的生产等。此行考察之前,其已与中山的木林森等公司合作,成为LED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中宝集团董事长李武才坦言,考察过中山营商环境后,对深中通道建成后的区位优势、城市配套等充满期待,有意愿投资中山。

中山有扎实的产业基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服务珠江口东岸城市的产业集群发展;珠江口东岸城市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可以在延链、补链过程中带动中山制造业转型升级。

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的力量,反映了企业家对营商环境和城市潜力的嗅觉。

5月26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联合会、深商总会考察团一行到中山考察投资环境,对中山发展潜力和历史机遇极为关注;6月初,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一行考察中山,对如何进一步加快与中山的合作进行深入交流,越来越多来自深圳的“高精特新”企业,把目光投向了中山。

中山的改革行动,让企业家看到了未来。今年以来,包括深圳等地的商协会、高端项目频繁到中山考察,释放出积极投资中山的信号,也从侧面印证了外界对中山的信心。中山,正成为大湾区企业家腾飞的重要舞台。

中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让深圳企业家颇为振奋——从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到推动珠江口一体化融合发展,这为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打开了更多可能性;中山干部队伍的务实作风让深圳企业家颇受触动——对企业家“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座谈会变成“现场办公会”,让大家看到了中山的改革力度、开放尺度;中山干事创业的信心决心让企业家深受鼓舞——从营商环境改革工程,到低效工业园的全面铺开,再到推动与珠江口东岸城市的“六个一体化”工作部署,一个更大的空间、更广阔的舞台在珠江口浮现,这是中山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凤凰涅槃的未来。

一线案例

“拿地即动工”

成项目落地常态

“以往需要一两个月才能走完的流程,现在拿地当天就可完成。这样的速度,以前不敢想!”8月28日,中山民众街道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通过预受理机制实现“拿地即动工”,项目中标单位业务代表叶冠庭对高效审批速度竖起大拇指。

这样的速度,并非个案。今年3月,中山市港口镇三林生活家木业项目成功摘牌,该项目实现11分钟“拿地即动工”,刷新了中山市重点项目落地动工速度的最快纪录。

当前,中山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全市改革的“头号工程”,努力打造大湾区审批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过去,企业在中山增资扩产或落地项目时,常遇到产业用地难以落实的情况。而项目落地难,难在用地空间不足、审批流程冗杂,导致近年来中山工业投资增速放缓。为确保“高质量发展有空间”“好项目有地用、好项目快用地”,中山探索建立项目常态化“拿地即动工”机制,其主要关键点是实现了三个提速:审核前置提速、部门联审提速和信息审批提速。

审核前置提速让企业“等地期”变“预审期”,充分利用土地出让公告从发布到成交约30天的“空档期”,提前对成交后的6个审批环节进行预审,可缩短审批时限长达90天。此外,部门联审提速让部门“接力跑”变为“并排跑”,信息审批提速让“人员跑”变为“数据跑”。概括而言,“拿地即动工”实现跨部门融合协作,对产业用地审批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再造。2021年至今,中山共有40多宗重点项目通过预受理机制实现“拿地即动工”,这样的速度逐渐成为该市项目落地的常态。

另一方面,横向的营商环境优化行动也在推进——今年以来,中山“跨城通办”“湾区通办”事项明显提升。近期,一款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标点—内窥镜染色标记墨水”获批在中山市陈星海医院使用。这是“港澳药械通”政策实施以来,中山获批的首个进口医疗器械。当前,中山与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多个城市建立了合作机制,设立“跨域通办”服务窗口,并在广东政务服务网上设立“省内通办”专区,实现55个事项“湾区通办”、291个事项“省内通办”。在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流程、环节、时间、成本上,中山提出要全面对标深圳,提供新开办企业刻制印章免费服务,供电、供气、供水企业办理费用和行政规费零收费,在企业总税收和缴费率方面力争与深圳保持一致,推动两城办事创业条件“无差别”。

统计显示,自“一照通行”服务平台第一批事项上线以来,截至今年7月,中山市已成功办理近6000宗业务,大幅降低企业经营制度性成本,企业办理证照从“多部门、多材料、多窗口”转变为“一套材料、一个平台、一个窗口”,“多部门各跑一次”转变为“最多只跑一次”,甚至实现“全程零跑动”。

数读

经济建设

●工业质效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48.6%

●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增至1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

●高新技术企业达2300家,居全省第5位,省市创新科研团队增至50个

深化改革

●“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跻身珠三角第一梯队

●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药品进口口岸

●翠亨新区统筹南朗、火炬开发区统筹民众、小榄与东升合并“两统筹一合并”顺利完成

民生福祉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5,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

●建成翠亨国家湿地公园、金字山公园等一批项目,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中山纪念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

社会治理

●6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达标率、优秀率双100%

●所有行政村(社区)100%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中山市   珠江   中山   广东   深圳   企业家   机遇   通道   激情   项目   城市   历史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