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靠山吃山”为“靠山发展”:解码浙江开化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生态发展之路

中国小康网10月11日讯 记者 郑良 “靠山吃山”“种种砍砍”曾是山区县发展的真实写照,“土里刨食”的传统种养经济模式,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环境承载,其发展都已经到了瓶颈期。靠山吃山解决不了农民高质量就业,更谈不上让农民发家致富。

“在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山区的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变靠山吃山为靠山发展。”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委书记夏盛民告诉《小康》记者,近些年来,开化以“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为指引,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创新强县”发展战略,探索出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山区县发展路径。

图:《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左)与开化县委书记夏盛民交流

生态立县:“转移就业”腾挪发展空间

早在1997年,开化便率先提出生态立县战略,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生态立县就意味着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也意味着自然资源的不开发、少开发,使得本就匮乏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万事开头难。就业乃民生之本,只有妥善解决好农民的生计出路,政策才能施展开来,为生态转型腾挪空间,怎么办?

“开化先行探索‘转移就业’,以内聚外迁促进农民高质量就业。”夏盛民介绍说,转移就业既是空间上的转移(异地就业),也是产业上的转移(一产转二三产)。

图:开展技能培训

让富余劳动人口走出开化,转移到异地就业。开化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常年外出从业人员近10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一半。异地就业不是简单的外出打工,而是“携技外出”,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首先是开展就业培训,从2003年起,开化便组织开展初高中未升学毕业生免费培训,继而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开化工匠”民生实事工程,开展订单培训和企业委托培训,目前累计有6万余人次参加网店运营、气糕制作、家政服务、服装缝纫等职业技能培训,3.3万人取得国家职业能力登记证书,“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有4.72万人。其次是推进“跟班就业”,通过聘请“务工队长”,变“亲帮亲、邻帮领”为“有组织、有目标”走出去,提高了劳务输出的数量、质量,形成了开化粉刷匠、开化大厨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其中开化粉刷匠业务在浙江省内市场份额占比高达30%。其三是开展远程服务,在劳务输出集中的杭州、义乌等地建立“创业支部”14个,解决在外人员劳动维权、社保转移等问题,同时组建驻外商会,建立劳动力数据资源库,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远程管理,目前驻外商会已达16家、会员732家。

图:“根宫佛国”景区

让农业剩余人口走出大山,迁居到县城等城镇,从一产转岗到二三产。2009年开化开启了“小县大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市能级提升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一方面通过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提升企业发展势能,创造就业机会,如今,规上工业企业工人达到7076人。另一方面,实施“三开回归”工程,以开化在外企业、乡贤和开化人为重点开展招商引智,鼓励开商、开贤和开化人回乡创业,带动就业,2006年以来,开化新引进开商回归项目44个、15.6亿元。其三,以打造国家东部公园为契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带动就业创业。以无中生有的“根宫佛国”景区为例,从一个根雕小作坊开始,2013年创成5A级景区,2015年建设根缘小镇,2019年通过验收命名,成功创成省级特色小镇,吸引项目投资28.43亿元,累计集聚各类文旅企业500余家,带动周边就业近万名。

2003年,开化全县有19.1万劳动力,7万转移县外就业、2.4万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9.6万从事种养业。2021年,全县有19.2万劳动力,10.6万转移县外就业、5万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3.6万从事种养业,转移就业效果显著。

产业兴县:转型提升撬动收入增长

充分就业还不够,接下来要解决增收问题,此时,曾经的生态伏笔成为打开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开化以‘品质农业’‘生态工业’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升级撬动收入增长。”夏盛民说。

图:钱江源品牌店

以山为美,靠山发展。良好的生态特别适合发展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农业,2003年以来,开化聚焦龙顶茶、山茶油、中药材、中蜂、清水鱼主导产业,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推动千家万户的小农户连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首要之举是打响“钱江源”品牌,推动农产品溢价增值。以开化龙顶茶为例,其2021年品牌价值29.04亿元,2021年产量仅比2003年扩大2.3倍,但产值却扩大了18.6倍;再如开化清水鱼,2021年塘边价每斤达到25-35元,是普通草鱼的4-6倍。如今,开化已经形成了“一亩土茶园,万元惠农钱”“一口清水塘,万元卖鱼钱”“十只土蜂桶,增收万元钱”“一亩高粱地,净增万元钱”等一批农产品溢价增值案例。目前,“钱江源”品牌已囊括8大类80余款产品,平均溢价率达到30%以上。其次是培育生态美食,推动加工增值。开化气糕被誉为“东方披萨”,开化县率先成立气糕办,组织3000名农民参加烹饪、特色小吃餐饮培训,将气糕特色小吃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开化还进一步挖掘每个乡镇的特色美食,发布浙江省首个地方菜标准——钱江源味道《开化菜》,推出30道“不得不吃”的开化名菜,生态产品加工成美食,身价增长了几十乃至上百倍,2021年,开化美食产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直接就业5万余人。

生态红线也倒逼开化工业产业升级,从食品医药、建材矿业、轻工机械“老三样”跃升到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三样”。近年来,伴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开化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有机硅和糖醇两个百亿级产业链日益壮大,一批有机硅和功能性糖醇项目建设落地,如浙江合成材料公司总投资22亿元的特种有机硅新材料项目,已启动生产区主体工程施工;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高纯度结晶赤藓糖醇建设项目正式投产。

同时,开化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有机硅、糖醇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意见》《有机硅产业链提升方案》《糖醇产业链提升方案》,保障两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增速持续加快。今年以来,糖醇、有机硅两大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56.7%。

创新强县:联盟合作扩大覆盖面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突出了发展机会均等和发展成果共享,从群体的致富到全体的富裕,不仅是量级的提升,更是机制的创新,下好先手棋是关键。”夏盛民表示。

图:上安村党建共富基地

抱团取暖是开化县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一方面借力“山海协作”,主动对接发达地区优势资源,抢搭顺风车;另一方面,构建片区、村社、产业等联盟组织,积极探索经济、就业等联盟实现机制,扩大“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覆盖面。

近年来,开化县与杭州上城区、嘉兴桐乡市、绍兴越城区建立了山海联盟合作关系,改变之前的“单一资金补助”为“产业开发”“双向飞地模式”,增强造血功能。2015年,开化与桐乡签署“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区”共建协议,率先全省成立首个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通过“一园多点”的开发模式,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生态、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共投入资金28.6亿元,涉及建设项目41个。另外,开化的“产业飞地”发展迅速,由开化县与绍兴滨海新区共同打造的清华大学TUS装配式建筑产业化项目,是浙江省首个签约落地的山海协作“产业飞地”合作项目,总投资10.23亿元。眼下,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全部投产后,年销售额可达13.4亿元。截至目前,开化飞地经济年产值已经超10亿元、税收3500万元。

以发展共谋、土地共商、信息共享为目标,开化县打破乡镇行政区域壁垒,围绕华埠、芹阳、池淮、马金等4个中心镇、重点镇,按照“区位相邻、功能相近”原则,将15个乡镇组建为东南西北4个“片区联盟”,构建中心镇产业平台集群、同盟乡镇产业上下游布局分工的发展格局。正是得益于华埠镇分享的项目资源信息,近日杨林镇成功签约中国蓝龙虾生物育种全球种质中心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

富不富,看农户。长期以来,村级产业发展都是短板,单打独斗形成不了发展优势,村庄抱团才能产生规模效应。从“同质竞争”向“组拳出击”转变,今年以来,开化县组建了泛下淤、大金星、新青阳、南华山、高合五大村级示范联盟,以“大金星村社联盟”为例,金星村发挥党建品牌辐射带动作用,整合毗邻的华东村和下溪村的旅游资源,联动发展党建研学和生态旅游,形成了“学在金星村、游在花牵谷”的旅游新格局。截至7月底,金星村已累计接待研学培训人员307批次9100余人。

在产业发展上,开化县以龙顶茶、清水鱼、钱江源星宿(民宿)、红高粱、中蜂五大主导产业为纽带,组建产业发展联盟,合力解决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等难题。如中蜂联盟,重点依托9个养殖基础好的乡镇,共同建设国家公园中蜂产业园、蜜粉源重点种植区、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7个特色蜜蜂产业示范基地,聚力打造开化土蜂蜜地理标志产品;红高粱联盟鼓励大溪边乡向联盟北部乡镇推介,已有20个村种植了1万多亩红高粱,预计带动高粱酒、高粱游等周边产业增收6000多万元。

编辑:彭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靠山吃山   开化县   华埠   水鱼   飞地   生态   劳务输出   高粱   靠山   浙江   产业链   乡镇   有机硅   收入   产业   项目   品牌   联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