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亿补贴”到“大数据杀熟”,被资本控制的滴滴没有退路

任何事沾染了资本都会变味。

一位滴滴元老级员工表示:“凭良心讲,一开始我们做的很多事初心是好的。比如司机租车贵,我们就做金融租赁;修车厂价格不透明,我们就做车服。滴滴是真心想帮助司机提高收入。”

但创业期涌进了太多钱,众多资本期待滴滴做更大的生意,便将一切初心都卷了进去,与各路复杂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再难寻回创业的初心。滴滴副总裁俞军自我反省时断言:“这是一家被资本控制的公司。”

而创始人程维对资本的态度是听天由命。他说:“从未想过滴滴走的是这样一条路,竞争、资本、政策像漩涡一样,我们没有办法,回不去了,就到了今天。”

今天的滴滴是怎样的呢?

一、1300万司机,依旧打不到车,问题出在哪儿?

今天的滴滴无疑是国内出行市场的王者,坐拥80%的网约车市场和1300万司机。这么大的体量,可以用“垄断”来形容了。

但滴滴的垄断显得有点矛盾:除了2020年短暂盈利外,成立10年的滴滴已经亏掉了1500亿元,至今没发现持续性盈利的可能性。

反倒是隐藏在“盛世”之下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被暴露了出来。

滴滴成立之初,描绘企业愿景时说:“智慧出行将改变城市面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将解决高峰期打不到车的难题,合理分配运力与需求。”

现实是司机怕跑早晚高峰,认为付出与补贴不成比例。他们会特意避开CBD、老城区等道路狭小、人流聚集的地方。

一位滴滴司机算账说:“补贴高又怎么样?我一个小时跑不完一单,路上还堵,开一肚子的气,不如回家吃饭了。”乘客在路边瞪着手机干着急。

柳青曾说:“滴滴的核心竞争力是大数据的运用。”可滴滴似乎更专注于在收费上使用大数据,2020年被爆出用大数据“杀熟”,存在对用户的价格歧视。

滴滴匹配司机与乘客的算法系统号称“比AlphGo复杂100倍”,滴滴内部员工表示:“恐怕连我们自己都解释不清楚。”

这就是柳青口中的“核心竞争力”,滴滴似乎有意把自己打扮成一家高科技公司,以此获得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其实,滴滴的核心竞争力是补贴。网约车的生意很简单,无非是抓住两头:乘客和司机。伺候好了这两类人,便可赢得市场。

“比AlphGo复杂100倍”的算法系统,不过是一条人为制造的、假想的护城河而已。

打动人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是补贴,乘客和司机不会对复杂的算法有兴趣。都说“天上不会掉馅儿饼”,真掉下来时没人会拒绝。

滴滴的扩张高峰期,一天砸过4600万元的补贴。订单量暴涨到压垮服务器,短短一周内,滴滴的服务器从40台增加到1000台。

有位错投了其他出行平台的投资人,在总结滴滴为何成功时说道:“我们败给了100亿美元。”所以说,补贴才是滴滴的核心竞争力。

离开了补贴,司机和乘客对滴滴都有了埋怨。司机埋怨“不挣钱、抽佣高”;乘客埋怨“打不到车,费用贵”。

用补贴击垮了一众出租车公司和竞对平台后,滴滴又陷入了自己构建的“围城”。外面的竞对想进来,里面的滴滴想出去。

二、错而不改,更为隐秘的大数据杀熟

一位上海的滴滴司机在某CBD趴活时,亲眼见到身边有三个年轻乘客在用滴滴打车,自己离他们只有5米远,乘客的APP上却一直显示附近没车,直到乘客点了专车选项后,才从两公里外派来一辆专车。该司机吐槽说:“算法太智能了,不是好事。”

滴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计”乘客的呢?大概是2020年启动上市计划时开始的。

2020年,滴滴顾盼自雄,网约车市占率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90%。

曾经的竞对快的、Uber以合并休战告终,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美团打车等在小众细分市场艰难求生。前往资本殿堂美国纳斯达克,完成最后的加冕,成为程维和柳青心中最大的期盼。

为了获得高估值,滴滴把经营重点定在了增收上,一些与营销无关的职能部门也背上了业绩压力,与创效部门一起考核KPI。

计划是年初定下的,9月就爆出了滴滴用大数据对乘客实行价格歧视的新闻。

滴滴对“大数据杀熟”选择了沉默,因为对方抛出的证据几乎无法反驳:复旦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打车836次后,经过专业的数据分析,得出了杀熟的结论。

杀熟的效果立竿见影:2020年滴滴首次实现盈利,为上市打响了开门红。2021年,滴滴正式向纽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IPO规模声势浩大,被美国承销商称为“第二个阿里巴巴”。

如今,滴滴大数据杀熟的手段似乎变得更加隐秘。

有位经常使用“特价拼车”的乘客反应:有次他在等待拼车时,滴滴突然向他推送了一条拼车优惠的信息,鼓励他花几元钱买下一张最高能省40元的拼车券。

因为每天要拼车上下班,乘客处于信任未多加考虑,便买下了拼车券。

第二天使用时才发现,原来这不是普通的拼车券,而是“长途拼车券”,自己上下班十几公里的路程根本达不到使用标准。

乘客怀疑推送“长途券”是滴滴故意为之。他解释说:“我天天用滴滴,我的出行习惯他们一清二楚,我从没有长途拼车过,为什么在我正常拼车时给我推这张券?这不是浑水摸鱼吗?”

三、资本对滴滴的耐心正在流逝,滴滴还能剩下什么?

9月下旬,突然爆出消息滴滴的大股东腾讯正在考虑减持滴滴的股份。无疑给正处于困难时期的滴滴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滴滴APP已下架近两年。这段时期,滴滴没有新的获客渠道,对网约车的统治力随之衰减,市占率从90%降低到了80%,10%的用户选择了其他打车平台。

似乎没有用户对无法使用滴滴感觉到不便,从侧面说明打车平台的同质性相当高,滴滴唯一的优势是司机体量庞大,响应速度快。

乘客的流失,意味着1300万的司机收入会跟着减少。为了稳住运力,近期滴滴加大了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

2021年支出的销售费用持续扩大,同比上升了一倍。这意味着滴滴距离持续性盈利的目标越来越远,以腾讯为代表的资本巨头选择“弃船”也在情理之中。

资本的放弃,流入资金减少,又反过来会影响滴滴正常的经营。目前对司机和乘客的补贴是无法长久的,失去了资本支持的滴滴,难道还要失去乘客与司机吗?

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正如前文所述,滴滴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算法、大数据、高科技,而是补贴烧钱带来的市占率,如果烧钱能做护城河的话,其他打车平台随时可以取而代之。

还有一个假象需要指出的是:滴滴时常拿1300万司机说事,暗示市场没有滴滴,1300万人的就业怎么办?

要知道,1300万司机转移至其他平台的成本并不高,用手机注册即可。不该问没有滴滴1300万司机怎么办?而该担心失去了1300万司机的滴滴怎么办?

说穿了,滴滴只是个平台,一手拉着乘客,一手拉着司机,两头挣钱。正如淘宝和天猫,本质上都是中介,所谓的大数据、算法、高科技没有那么神奇,建不成护城河。

滴滴需重视乘客、司机的利益,把技术手段用在实处,诸如减少城市拥堵,提升打车效率,减轻乘客支出上。一味迎合资本把乘客、司机当“韭菜”,腾讯看了都摇头。


作者:江左佑安

参考资料:

滴滴:从“Uber屠夫”到全线裁员;远川商业评论

滴滴往事;极客公园

滴滴美股退市,厮杀才刚开始;刺猬公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资本   初心   数据   护城河   腾讯   高科技   退路   算法   乘客   司机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