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看到一女工后惊愕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这是近几年网上经常出现的一句话,用来赞颂在国家发展中默默付出的人,他们甘愿隐姓埋名,甘愿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自己的小家,几十年后的我们只读文字都觉得热泪盈眶,更不必说设身处地的经历这段故事。

王承书

只有将自己代入到时代中,才能切实地体会到伟大的人是有多伟大,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敬慕你的精神。

在这些伟大的人中,有这么一位女工人,她很渺小,渺小到整个单薄瘦弱的人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甚至一眼看不到她。

但她又很伟大,伟大到几万字的传记不足以描绘她的传奇,伟大到当年的邓小平同志亲切地同她握手敬礼,伟大到毛主席邀请她天安门国庆观礼。

在被邓小平同志发现之前,她已经在兰州504厂隐姓埋名了将近八年时间,对自己的地位怎么看?她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中国人,如果祖国需要,我会回答我愿意。

图源网络

什么是奉献精神,她的回答只有三个字,我愿意!

出身高贵的王小姐

1912年的上海,大户王家一个女婴呱呱坠地,这是王家的第二个女儿,父亲为她取名王承书,我们也可以说她是王二小姐。

这位王二小姐的成长经历有些不一样,1912年正值国家动荡时期,上海自然也不太平,但好在家境殷实,王承书小时候没吃什么苦,反而是能够学到知识。

自小表现出来的天赋就是聪明善良和能干,虽然体弱多病,但是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极高,甚至远远超过了同龄的男同学们。

王承书(中)

说一句客观的话,因为女生比较感性,因此在数理化上的天赋表现得一般没有男性那么强,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但王二小姐不一样,就是能在数学上远超同龄的同学们一大截。

基于这种绝佳的天赋,王承书在小学和初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人物,成功考上了当时北平的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是由美国人司徒雷登创办的,是一所教会性质的学校,相比较当时较为落后的中国教育,燕京大学可以说是顶级学府之一了,再加上可以学到西方的知识。

理工科中的女强人,王二小姐逐渐褪去自己富贵小姐的光环,从王二小姐一步步蜕变为“学霸王承书”、“学神王承书”和“物理系天才王承书”。

原来啊,王承书在考上燕京大学之后,就深耕数理化领域,在当时一水是男学生的物理系,王承书可谓是一支独苗,同时也是众人看来最没希望的。

王承书(左三)

为什么呢?当时可是三十年代,女生大都热爱风花雪月的外国小说中的浪漫,很少有人来学习数理化,再加上难度太高,确实没什么人看好王承书。

但是王承书依旧从一众同学中脱颖而出,并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完成了由“学霸王承书”到“教师王承书”的光荣蜕变。

留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王承书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物理学硕士内容的学习,短暂结束了自己的学习生涯,不过这并不是终点,就在众人以为王承书会继续深造的时候,她竟然结婚了。

知识救国

不愧是有性格的才女,每一步都和别人不一样,在人生的最高点突然拐了个弯结婚了,当然别误会,王二小姐可不是恋爱脑,她是想尽快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好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

燕京大学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大能博得了王小姐的青睐呢?留英的大才子张文裕就是王承书的白马王子,两人于1939年结为夫妻,共同开始了后半生的研究学习。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方面,婚后的王承书也没有忘记学习,此时恰逢1939年的战乱时分,目睹满目疮痍的国家她十分痛心。

但是没奈何啊,她和丈夫都是一介书生,不能够在战场上以死报国,王承书觉得自己应该利用知识报国,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物理,听说美国好像在造什么原子弹,我们也可以学学,于是她和丈夫一拍即合。

不久以后,王承书打听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正在招收物理学的研究人才,自己夫妻俩不正是合格的人才吗,他们非常高兴地报了名。

可是学校的通知发下来后两个人就傻眼了,人家是一项针对有知识有能力的女性的扶持计划,张文裕是不能参加的,可为什么王承书也被拒绝了呢?

王承书雕像

因为人家只接受未婚女子的申请,理由自然是那几条,什么婚后的事多什么什么的,这可把王承书气坏了,怎么女人婚后就不能发挥价值了呗?

生气的她向密歇根大学写了一封申请,里面很冷静地分析到女性的价值,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希望学校可以再次考虑自己的请求。

1939年开始起意申请,直到1941年,王承书的申请终于通过了,她成功获得了前往密歇根大学学习的机会。

在密歇根大学学习的几年里,王承书没有辜负自己说过的话,作为物理系中独苗的存在,王承书用自己的努力让所有的同学刮目相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密歇根大学任教。

这里可能会有人说不是报效祖国吗?怎么还留下来任教了,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国内蒋介石发动了内战,政治环境不太平,知识分子的研究也不能保证,在美国确实能够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

王承书

1949年,一件震惊全世界的大事发生了,全世界流浪在各地的华人精神一振,因为新中国建立了,无数漂泊在外的儿女们有了稳定和平的家。

这个消息传到海外后,许多流亡的知识分子组团回到中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张文裕夫妇也不例外,他们归国的心和别人一样迫切,但是当时美国的大环境限制了他们。

我们都知道,1951年爆发了抗美援朝战役,但是在1951年之前,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和美国扶持的蒋介石不对付,美国自然是痛恨共产主义国家,科学家想回国那真是门都没有。

在这种大环境的压迫下,夫妻二人无奈只能继续搞研究,同时寻找机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这个过程中,张文裕夫妇结识了杨振宁、邓稼先等人,和钱学森先生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的经历相同,他们都是中国人。

邓小平同志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这些科学家的看管更加严格,出入都有所谓的“佛伯乐”进行监视,甚至在周围也安插特工做邻居,监听监视更是家常便饭。

但是这种环境,反而是变相保证了张文裕和王承书的人身安全,他们决定一切就随它去,见机行事吧,正好趁这个机会潜心进行物理学的研究。

同样是在1951年,王承书和导师共同研究出来的“WCU”方程式震惊了物理学界,让王承书和导师一跃成为了物理学的领袖人物,此时的王承书在密歇根大学任教,也算是积累了一帮同僚。

这个研究成果出来之后,美国人就想让王承书留下来定居美国,甚至开出了高价和提供国籍的条件,派她的同僚们游说,总之就是想让她留下来。

面对这些诱惑,王承书不为所动,对这些高价条件不屑一顾,而丈夫张文裕的研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

王承书(右)

张文裕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张氏原子”理论,也同样让张文裕在学界中成为了佼佼者,这个时候中国国内安定,两个人回国的愿望更加迫切。

和钱学森一样,王承书夫妇也是先邮寄了自己的研究资料和笔记,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张文裕和王承书整理了300多份研究资料和笔记,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寄回了祖国。

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就差一个回国的契机了,很快这个机会他就来了。

三次“我愿意”

1956年,在新中国的外事努力下,借着钱老回国的东风,张文裕和王承书夫妇回到了祖国,阔别十几年后,新中国果然是换了面貌。

张文裕(左)王承书(右)

此时的中国手里没有核武器,面对着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威胁,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朝鲜战场上的美国人,动不动就嚷嚷着要用核弹轰炸中国的大城市。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核弹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王道,1958年,中国开始组建热核聚变实验室,时任负责人的钱三强同志找到了王承书,他知道王承书是业内的顶尖人物,但是内心还有一个顾虑。

如果接受了这项工作,就要做好隐姓埋名的准备,连最亲近的人也不能说,钱三强在启程之前就做好了被拒绝的打算,但是结果却让他非常惊讶。

钱三强表明来意之后,王承书马上就表示我愿意,为了国家愿意付出一切,交谈过程无比的顺利。

王承书

王承书的专业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研究所工作的期间,她作为一个女同志,虽然身体瘦弱但从不叫苦叫累,因为自己有过留学的经历,所以经常彻夜为同志们翻译外国的研究书籍和资料,拼命三郎的精神让人感动。

即便如此,大家最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六十年代,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和研究团队,研究资料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全都就地销毁了,我国科学家们尽力的收集残骸,最终也没弄出个什么大概。

没有人帮忙我们就自己干,二十八年革命牺牲的烈士们在看着,国家和人民在看着,党和人民在期盼着,哪能就此轻易放弃。

原子弹的研究过程中,铀矿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提取高浓度铀的技术,苏联有,美国有,就是新中国没有,这副担子还是落在了王承书一行人的肩上。

这次的任务比上一次还要艰巨,真的是有家不能回,不能和任何人联系,不能透露任何内容,并且任务具有很高的危险性,怎么办?

王承书(左)张文裕(右)

王承书是怎么说的?她说:“我愿意!”

从投身这项伟大事业的那天起,就做好隐姓埋名的准备,王承书带着团队深耕在兰州504厂,也就是在这里见到了邓小平同志。

1964年,邓小平同志一行人视察兰州504厂,在欢迎队伍中,邓小平一眼就看到了一名瘦削但是精神的女性,非常高兴地说,原来你躲在这里啊。

邓小平同志表示,你可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啊,在1959年的一次欢迎仪式见过一面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你了。

这个被邓小平同志特意关照的女性就是王承书,当年在归国科学家的一次仪式上和邓小平同志有过一面之缘,没想到就被邓小平同志牢牢的记住了。

邓小平同志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以此宣告中国人的腰杆子就此挺直了,手中有剑敌人就不敢犯,王承书的研究任务就告一段落了。

对于这项工作,王承书这样说,我对得起任何人,对党和国家的承诺都做到了,唯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儿子,让他缺少母亲的陪伴。

原子弹工作结束后,氢弹的研究工作又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大国工程没你不行,王承书再次开赴自己的战场,这次她依旧表示:“我愿意!”

三个我愿意,贯穿了这名伟大女性的一生,也概括了她为国奉献无所畏惧的一生,三个愿意背后,是无比的坚毅,是多么伟大的奉献。

图源网络

1966年10月1日,国庆节的庆祝活动,毛主席邀请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们一同来到天安门城楼观礼,王承书作为其中的一员受邀参加,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口赞扬,称她为原子弹研究中的女功臣。

王承书的一生,是奋斗和奉献的一生,近几年来,随着两弹元勋的不断解密,我们才得以知晓先辈们在背后默默无闻的奉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1992年,张文裕同志病逝,病逝前立下遗嘱,将自己所有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资料上交给国家,这位革命战友去了,王承书此时的身体也不太好。

晚年的白内障折磨让王承书近乎失明,但是面对组织的照顾,王承书总是说,自己年纪大了,没有必要让国家花费大价钱为自己治疗。

左起:邓稼先 王承书 杨振宁 张文裕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同志去世,她的故事才被全部解密,她的功劳才能全部公开。


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燕京大学   密歇根   兰州   隐姓埋名   惊愕   原子弹   美国   女工   新中国   中国   祖国   小姐   国家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