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能飞多高?外媒:主要看三个因素

据英国广播公司《科学焦点杂志》网站10月10日报道,三个主要因素限制了有翼昆虫能够达到的高度:空气密度、气温和供氧量。这三个因素都与一个事实有关:海拔越高,地球引力越弱,从而使空气分子得以扩散。给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的分子越少,空气就越“稀薄”,或者说密度越低。

空气密度越低,昆虫飞行就越困难,因为与翅膀发生作用力的分子变少了。和人类一样,昆虫生存也需要氧气,但6千米以上高度的氧气水平不到海平面氧气水平的50%,昆虫难以持续扇翅。

最后,分子减少意味着分子碰撞产生的热量减少。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发生复杂变化,有些大气层比其他大气层更温暖,但从海平面到10千米左右的高度,气温稳步下降至零下50摄氏度以下。

报道说,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一些昆虫已经进化出可以在高海拔飞行的策略。2014年,科学家发现,生活在海平面3.25千米以上的高山大黄蜂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使用不同的飞行力学方法,以更宽的弧度扇动翅膀,从而在稀薄的空气中保持飞行。

在实验室里,高山大黄蜂甚至可以在模拟海拔9千米处(比珠峰更高)空气密度和氧气水平的室内飞行。而事实上,在如此高的海拔,低温会让蜜蜂的肌肉停止运转。

来源:参考消息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昆虫   高山   大气层   海平面   稀薄   千米   氧气   海拔   密度   气温   翅膀   高度   分子   空气   因素   水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