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下跌,应该“顺势而为,减仓避险”吗?

最近股市持续下跌,持股的人要么看着账面盈利缩水,要么看着本金不断减少,各种后悔和反思难免涌上头来。最常见的反思有两种,一是“珍爱生命、远离股市”,一是“顺势而为,减仓避险”。

前者,老唐在之前的文章里聊过,投资是每个人一生都躲不开的任务,退出股市,只是将自己用脑力或体力换来的财富,配置在长期回报率确定更低的资产上,比如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货币基金、各种债权、房产、贵金属、金融衍生品、保险、外汇……等,是为不智。

——当然,意图依赖短期股价波动去掏别人腰包的“炒股”人士,任何时候退出股市都是英明伟大的决定,因为“炒股”几乎是确定性包输的行为(我说几乎的意思,是不排除有幸存者效应或者极少数天才真的“炒”出财富)。

今天聊后者,聊聊我们该不该在跌势之中,顺势而为,减仓避险,待局势企稳,再行杀入。


一提到“跌势,企稳”这样的字眼,我就想起畅销40多年、再版十余次的经典书籍《漫步华尔街》里,作者对一段股评的挖苦,原文如下:

“经过一段时间能量重新积聚之后,大盘开始上扬,发出多头信号。尽管如此,支撑区特征尚未明显出现,且目前道指上方40点处存在一个阻力区,因而就此断言大盘将进一步展开多头行情,显然为时尚早。

如果未来数周内底部支撑得到确认,且大盘突破旗形形态,则表明大盘将进一步上扬。万一底部被有效击穿,则中期下降趋势将会延续。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投资者很可能持观望态度,等待趋势进一步明朗,同时,大盘很可能窄幅波动。”


如果你问我上面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我也无可奉告。但我认为,给出建议的分析师心里想说的是:“如果大盘既不上涨,也不下跌,那将保持不变。”即便是天气预报,也能做得比这更好。

同样在这本书里,作者对所谓趋势是这样评价的(原文有点长,我直接拍照上图):

理论不难懂,前提是我们需要坚信自己不具备预测短期股价波动的能力,或者说相信短期股价波动根本就不存在某种可以被发现的规律


如果有,那也一定被配备超级计算机,拥有哈佛牛津剑桥斯坦福麻省普林斯顿……各类学科博士博士后,以及他们那些拿过诺奖或正奔走在拿诺奖道路上的教授们发现并拿走利润。


这些直接和财富挂钩的规律(如果存在),一定轮不上你我来发现和利用,毕竟我们是一群手拿简陋计算器、使用最基本excel图表、学历普遍介于高中到硕士之间、智商水平大约在80~140的非天才型投资者。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做任何投资决策的时候,只需要加一句:“如果我完全不知道明天股价会涨还是会跌,我今天会怎么做,为什么?”,一切就圆满了。

由于高达50%的预测正确率,加上大脑的选择性记忆天性,人很容易陷入懊悔之中:“我那天明明看空,却没有跑,结果跌了这么多,要是我当时跑了,那就balabalba……”。

克服掉这种思维方式,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假设你并不知道明天的涨跌,你很快就会发现,赚钱原来很简单

举个例子说。被讲滥的万科投资者刘元生,1988年前投入400万元人民币,呆坐30年至今。期间分红全部忽略,按照万科周五22.69元的收盘价计算,持有股份的市值是30.36亿(约1.34亿股),30年750倍,年化回报24.74%。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传奇故事,但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刘元生只是被法规限制,不能卖,最终才“被迫”赚了那么多钱。等到法规允许他卖的时候,股权价值已经六亿多,这才被“价值投资者”群体扯虎皮做大旗。

然而,换个思路想,我们不去管刘元生是被迫还是主动,就假设他其实早就想卖,只是被法规所限,被迫呆坐不动。


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从万科发行股票至今,全中国有权随意买卖万科股票的投资者,数以千万计,有其他人在万科股票上获得超过750倍的回报率吗?


我认为没有。如果有,他/她一定会暴露在万科的股东名单里,他/她也一定会被好奇的媒体挖掘出来,成为投资界又一尊大神。然而,迄今为止一个也没有听说过,数以千万人里面,一个也没有。

还有人说刘元生赚大钱,是因为买的原始股。如果愿意真诚面对数据的话,就会发现万科的回报主要还是1995年之后带来的(说起来,1995年,老唐也接触股市了。诶,一把辛酸泪,不说也罢!)。


万科1995年末收盘价是0.11元(前复权价格,下同),截止今天22.69元(从今年1月的高点腰斩后的价格),年化收益率是26.07%,比从1988年原始股算起的24.75%高的多——如果从1988年就按照26.07%算,今天财富总值要多出11亿,总回报过千倍。

同时,看万科上市以来的走势,波段和趋势可丝毫不少。无数小波段不说了,单说最近十年里的大跌,至少有2007年11月到2008年9月间跌81%;2009年9月到2010年7月间下跌55%;2013年5月到2014年2月下跌48%;2018年1月至今下跌51%。

看上去,只要任何一个大跌幅能够躲过,甚至哪怕只是躲过一段,最终回报率也应该远高于刘元生的呆坐不动才对。然而,居然没有人在万科上赚的比刘元生更多,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事实,简单明了的说明:冥冥中,总有某种奇怪的因素,让那些成功躲过下跌的人,同样成功躲过上涨,导致最终回报率反而变得更低。

实际上如果能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简单地抬个杠,就能明白为什么。比如,我们拿2005年7月7底到2009年7月四年间那轮完整的牛熊月线图来示意:

首先我们假设某人在上图左侧第二根阳线的开盘价1.01元(2005年7月1日前复权价格)介入,买入当月收盘就是1.24元,月赚23%,够牛了吧?

其次,我们假设此人是顺势而为、波段操作的信奉者。上涨超过30%后,8月份万科从1.32开始跌跌不休,浮盈天天缩水,当月一直阴跌,月底最低价1.13元。


下面的截图,就是七月和八月的日线走势,你说在从1.32跌下去的时间段里,此人会不会、该不该跑掉?

如果要跑,什么时候跑?1.32元?为何不是1.31,为何不是1.30,为何不是1.29,为何不是……?


最终你甚至会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说不定在8月1日大阴线(“高位”两阳夹一阴的那天)时已经跑掉,或者在第一根跳涨大阳线的上影线部分就已经跑掉了,甚至有可能在7月18日的1.05元附近就已经跑掉了。


为什么呢?因为那天的走势是这样的,你看是不是有“明显的下跌趋势”?眼看利润要吐光了(最低值1.02元),还不“顺势而为、减仓避险”?

随便截一段走势图,你会发现,这样的考验,在持股过程中,一个接一个,几乎没有断过。

哪一次下跌不是跌的危之乎、险之乎?如果心中没有对价值的认识,只是看股价走势,听宏观分析,从1995至今,我觉着怎么地也要跑七八十回吧?

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但凡觉着自己“应该”在42清仓的人,早在32,22,12,1.2,甚至0.12就已经跑掉了,根本就见不到后面的价格。

只有那些因为某种原因,无视回调的人,最终才能获得高收益。这些原因,可以是外部约束,比如法规;也可以是内部约束,比如对企业的估值。

其实还有一个例子也很类似,段永平2001年起投资网易的经历:一百多万美元买入网易(按照段永平自己的说法,那几乎是当时40岁的他,能够动用的全部资金),持有八九年,赚了120多倍卖掉。

这期间,当然不是买进后就一直涨一直涨的,而是同样有多次大调整的考验。不说买进后跟着就阴跌过三成(这种绝大多数人都守得住),就是爆赚之后的大回调同样也没少遇。

比如,在2003年四季度,段永平在网易上已经赚了70多倍的时候,股价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出现过腰斩以上的跌幅;又比如,在2005年底,在大约获利95倍之后,网易股价在半年内下跌了40%。


——请你设身处地的想,在这些“回撤”高达三四千万美金的过程中,该有多少老师语重心长地地提醒你“早就告诉过你,该跑啦!”


为此,段永平有句挺有名的感悟:“0.8美元买网易股票的不单是我一个人,但坚持持有到100美元的就不多”。

再拿老唐自己的第一重仓茅台来说。茅台自登录资本市场17年来,涨幅一百多倍,年化回报超过32%。这个过程中,价格波动、媒体利空、市场恐慌,少过吗?


远的不说,仅仅从2013年起,老唐公开在《证券市场周刊》及雪球大量发表文章分享后算起,至今也有2014年4月~6月从180元跌至140元以下,跌幅22%;2015年5月~8月从290跌至166元,跌幅43%;今年1~4月从799跌至645,跌幅20%;以及这次从803跌至630元,跌幅22%。

2014年1月1日至今,呆坐不动的茅台,股价还有5.6倍涨幅。“顺势而为、减仓避险”的那些聪明人,赚到5倍利润了吗?

这次也不例外。在我看来,“见势不对就化妆撤退”的人,虽然口号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结果一般就是扮演资本的临时保管员角色,最终是真把自己的资本当做柴烧。


想得到一片青山?不大可能的。因为担心被风吹折,所以还是小树苗的时候,就已经砍掉做了劈柴,完成了所谓的“落袋为安”。他们的生命里,重复的是播种、砍小树苗当做劈柴,再播种,再砍……的过程。没有承受狂风暴雨的准备,成不了大树,变不成青山。

当然,坚守也是有要求的,并不是随便买进一家企业,然后抵死不卖就可以赚到钱。如果你买的是保千里、乐视网、长生生物、海润光伏……,那很显然,当然是你越坚守、结局越惨。


恰好,如果你不是盯着市场价格的顺势而为者,而是盯着企业价值的投资者,你几乎不可能买中它们。这些被趋势投资、概念投资者追捧的骗子股、题材股、庄股,几乎就没有经历过市值低于内在价值的阶段。

把注意力从股价上挪开,将思考放在企业内在价值上。只要企业的内在价值远高于市值,你在买入的瞬间就已经赚钱了,剩下的,只是个兑现的过程。

盯着市场价格还是企业价值,是投机和投资的核心区别。当股价下跌时,盯着股价的投机者和盯着企业价值投资者,态度可能恰好相反。投资者看到股价下跌,往往很高兴,因为同样的东西可以打折买了。而投机者想的是这公司是不是出事了,热点是不是转换了,庄家是不是跑了……我还是赶紧闪了为妙。

再重复一次:所谓价值或者内在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对资产未来真实盈利能力的作价。好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台每天能印刷出200张百元大钞的印钞机A,其内在价值是另一台每天印刷100张百元大钞印钞机B的两倍。

如果遇到AB市价居然相等的美妙时刻,立刻用B换入A。换入的瞬间你已经赚了,未来某段时间,或许A的市价只有B的50%,然而,只要你没有被迫在那时出售,你一定看得到A≥2B的时候。这个A≥2B的时间,来的越晚,你的回报率越高。投资,就这么简单。

记得在2015年,那是一个股市涨的令很多朋友心慌的时候,我曾在雪球仿毕淑敏的一段调侃:「怎样度过牛市?安静地等待;好好睡觉;锻炼身体,无论何时好的体魄都用得着;和相同价值观的朋友聊聊影视剧;多读书,看些传记,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今天,我把它改一个字,送给跌的心慌的朋友:「怎样度过熊市?安静地等待;好好睡觉;锻炼身体,无论何时好的体魄都用得着;和相同价值观的朋友聊聊影视剧;多读书,看些传记,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本文转载唐书房,作者:唐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股市   回报率   跌幅   网易   股价   大盘   投资者   趋势   价值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