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三高一低”,必须高度警惕宏观经济衰退的风险

悦见非凡(金融从业者)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世界百年大变局叠加世纪大疫情,同时还遭遇了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的冲击,更为值得警惕的是近期以来美国(西方)集团试图在东亚地区疯狂加速复制“乌克兰模式”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除了北美和欧盟,东北亚是财富聚集作为集中的地区(截止2022年6月末,中国外储为3.07万亿美元,韩国5月底为4477亿美元,日本为1.32万亿美元,中国香港为4473亿美元,中国台湾为5489亿美元,合计大约在5.84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12.55万亿美元的46%,接近一半)。

美西方等反华势力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制造东亚危机,使东亚陷入空前的战争泥潭,然后通过对相关方实施比对俄罗斯更加残酷多倍的全面制裁和封锁,打断其现代化进程,同时大幅削弱东亚地区的中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经济金融实力(2021年底东亚中日韩加上中国的港澳台等六个经济体GDP是25.6万亿美元,占全球十大地区之首,其次为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两国GDP24.9万亿美元。),驱赶本地区的高净值居民财富、芯片等高科技企业、高端制造业、大量外资回流美国,延续美国经济和金融生命。

因此,未来的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很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全球正在进入大分化、大重组、大变革的新时代。今年下半年到2024年内,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国际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新冠疫情风险未散。从国际来看,截止2022年7月30日,全球新冠感染超5.7亿人,死亡6375916例,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123.31亿剂次。中国之外221个国家和地区有感染病例,累计感染者过千例的已达到181个;美国累计感染约9130万例全球居首,印度超4401万例、法国超3382万例分列二三位;非洲确诊超千例国家已55个,亚洲45个,欧洲44个,美洲33个,大洋洲4个。目前看西方所谓的“群体免疫”暂不可通行,Omicron变异病毒传播仍有不确定性。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和变种不太可能导致美国出现2020年那种经济关闭,但它确实有可能脉冲式的对全球经济活动造成进一步的破坏。更具体地说,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持续破坏可能进一步加剧或延长。在2022年剩余时间乃至未来两年里,仍需关注世界主要经济体疫情反弹或变种是否会对世界经济和相关经济体经济产生任何显著经济影响。

从国内来看,今年以来疫情在我国发达地区和主要一线城市的反复出现对经济金融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速仅仅达到2.5%。截止到7月末,我国累计确诊517万人(其中内地22.9万例、港澳台合计494.5万例),占全球的0.9%。累计死亡23662人(其中内地5226例,港澳台分别为9503例、6例、8927例),占全球的0.3%。4月以来,深圳、武汉、杭州、北京、上海等多地陆续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截至6月初,全国已有至少10个人口达到千万级的超大城市实现了核酸检测常态化布局,涉及人口上亿人。尽管常态化核酸检测对短期恢复线下客流有一定影响,但这种措施有利于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聚集性疫情,提高疫情趋势可见度。我们相信随着疫苗和新冠治疗性药物推广,2023年上半年及以后全球新冠疫情风险有望下降。

二是全球经济增长负重而行。经过2021年世界主要经济体无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到2022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已处于复苏周期尾部阶段,但是新一轮新冠疫情反弹(加上已经新出现的数万例猴痘病毒感染者,其中美国已累计确诊5189例)、四五十年一遇的通货膨胀,以及全球供应链阻断等问题加大了2022年和2023年全球经济“软着陆”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看,综合国内外机构和专家分析,目前的世界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三高一低”特点:

首先是高成本和高价格。由于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全球供应链发生重大肠梗阻,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美欧等一些发达经济体面临四十年多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比如6月份,美国的CPI达到了9.1%,特别是油气和食品价格大幅攀升,使得不少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尽管主流机构预测2022年全球通胀降温,但是全球通胀走势仍有不确定性,大部分经济体通胀指标增速或仍高于疫情前水平。现阶段,“胀”成为“滞”的催化剂,且通胀预期“失控”风险上升。全球能源实际消费量并未激增,而供给端主要因能源转型问题而受“人为”压制。以目前的供需格局外推,全球能源危机或至少持续半年至一年。

其次是高利息。2021年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胀率创下近5年新高。2021年土耳其央行率先宣布将关键利率上调200个基点至19%,几乎同时巴西中央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75个基点,从2%升至2.75%。到2021年底全球27个经济体已经进行了一次或多次加息。进入2022年,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后,面对汹涌而至的40年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激进的加息政策,至今已进行了五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到3%至3.25%之间,其中连续三次加息75个基点。预计美联储在今年剩余的几个月内将持续上调利率水平。

欧洲央行也在时隔11年后宣布加息50个基点,欧洲三大关键利率,即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分别调整为0.5%、0.75%、0.00%,从此一举告别“负利率”时代。加拿大央行也意外加息100个基点,香港金管局紧随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上调了75个基点至2.75%,大部分海湾国家也选择不同程度地加息,阿根廷大幅提高了短票利率。在新兴经济体中,南非央行将利率上调了75个基点,为近20年来借款成本增幅最大的一次;菲律宾央行7月也意外决定将利率上调75个基点。今年英国央行已经7次加息将利率从2021年12月的0.1%连续五次上调至目前的2.25%。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超常规大幅加息都将导致全球资金流动性大幅收缩,影响到全球汇市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稳定,其外溢效应也使其它经济体面临升息压力。

再次是高风险。大多数发达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进入紧缩周期,以及国际地缘政治动荡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黑天鹅甚至灰犀牛事件将此起彼伏。比如一些欧洲国家面临能源危机,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粮食、债务、金融、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今年以来,已经先后有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塞尔维亚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生政治动荡、国家破产、罢工抗疫浪潮等。根据IMF统计,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偿债负担已经处于30年来的最高水平。在69个低收入国家当中,截至今年3月底已经有8个国家陷入债务困境、30个国家处于高风险状态,占全部低收入国家的55%。其中埃塞俄比亚、萨尔瓦多、突尼斯、巴基斯坦和加纳是因政府债务过重和国债收益率猛升而风险最高的国家。土耳其、埃及、越南、菲律宾和波兰是面临俄乌冲突风险最高的五个国家。

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经济体,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陷入动荡和困境将对我国各类企业投资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也必然增加相应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同时,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运行不稳不畅,美国股市、债市、房市风险增加,并可能产生外溢效应,将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投资和经济增长。其中本轮国际供应链瓶颈是“新老因素”叠加的结果,新因素包括疫情对产能的冲击、全球供需不平衡,老因素包括贸易保护、产业政策的持续作用,以及以全球运力的周期性瓶颈。

最后是低增长率。如前所述,在疫情和前述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回调,中国经济增长也将受到不可避免的波及。根据2022年6月底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分别增长2.9%和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7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下调为3.2%,认为今年是全球经济困难重重的一年,2023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甚至将更为艰难,增长2.9%,同时发生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在大幅上升。该机构今年4月份预测是3.6%,而在1月份预测是4.4%,连续下滑。按照国基会预测,美国今年增长2.3%,明年增长1.0%;中国今年增长3.3%(近四十年中国增速一直是美国的2.5倍以上),明年增长4.6%;印度今年增长7.4%,明年增长6.1%。(来源:微信公众号“悦见非凡”,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东亚   风险   基点   美国   疫情   世界经济   宏观经济   中国   利率   经济体   高度   国家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