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电子口罩,就能检测到周围的病毒,有望替代人工核酸检测吗?

自从2019年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数亿人的生活,自此人类开始与病毒展开了拉锯战,虽然病毒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要想完全与病毒说再见,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目前对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还是依赖拭子采集,然后再进行核酸检测,然而这些操作不但需要专业人员和检测实验室,还有可能增加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

能不能研发一种可穿戴智能设备,让其自助检测各种病毒,来减少医护人员和群体性感染的风险呢?今天大白话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即将造福人类的黑科技。
其实,这种技术早就有相关科研单位进行了深度研发,目前这一科研成果,已经发表在评议期刊《Matter》之上。

据了解,该技术由同济大学研究团队研发,旨在用作早期预警系统,以防止未来呼吸道传染病的爆发。为了提高这种设备的移动性,团队还将这种智能检测设备置入口罩中,极大地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这种口罩最大的好处就是,配戴人员只需戴上囗罩即口,启动设备后它就能自助检测周边的病毒,并实时获得相关数据。

具体工作原理,由于涉及到医学术语,小编也是一知半解,总之就是用来检测我们呼吸的空气,只要将这种智能生物口罩连接网络,这种口罩就会自动向用户的移动设备上传输实时数据,如果检测到病毒样本,系统还会发起警报提醒。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这种设备可以检测到比一个喷嚏产生的液体体积还要小560倍的痕量级液体样品,最小单位可以低至0.3微升, 为了让检测效果更加精准,研究人员还采用了双溶剂系统来提高亲脂离子液体和亲水性PVA的兼容性,以此来形成均匀的离子凝胶网络,从而达到提高设备灵敏度的目的。

那么,这种智能生物检测设备,检测效率到底怎么样呢?根据同济大学材料科学家方寅的说法,这种口罩在通风不良、感染风险高的空间中效果良好,在10分钟内就可以检测到空气中的微量病原体,除此之外,该设备还支持更新,如果未来出现一种新的呼吸道病毒,它还可以用来检测新的病原体。


其实这种智能生物检测设备,在中国不只一家高校在研发,在新冠病毒爆发后,天津大学也在研发类似的生物电子口罩,相关成果发标在权威学术期刊《Biosensors&Bioelectronics》上。

另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也在开发一种可穿戴生物传感器,同样也是安装在口罩上,主要用于检测用户呼吸中是否存在与新冠病毒相关的核酸,研发成果也已于2021年6月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科学期刊上,不过他们研发的这种生物传感器,要在90分钟内才能提供结果,检测效率要远低于我们中的生物电子口罩。

据了解,这种新型智能生物电子口罩,一旦量产可广泛用于机场、海关、医院等对潜在的病毒感染者的快速筛查。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电子生物口罩的制造成本有多高,未来会不会普及民用也不得而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核酸   口罩   同济大学   病毒   病原体   研究人员   液体   生物   智能   设备   电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