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身影,重拾“沧海遗珠”

《第一课》First Lesson,谢荣光,石版画,38.1×33.6cm,1938年,斯坦福大学坎托艺术中心供图。

《三只雄鸡》,李铁夫,布面油画,63×78cm,1940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

《芭蕾舞演员》,梁竹亭,布面油画,130×96cm,年代不详,私人藏。

《渔湾》,陈觉真,纸本石版印刷,39.2×48.9cm,1935-1942年,图片由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克兰纳特艺术博物馆提供。

《古巴国家公园》,关墨园,纸板油画,43×28cm,1926年,关墨园家属收藏。

19世纪中后期,在北美淘金热和修筑太平洋铁路大规模招募华工的浪潮中,一些具备艺术天赋的粤籍年轻人也先后辗转至太平洋对岸,谋生或学艺于加拿大、美国、古巴等地。

1885年,广东鹤山的李铁夫赴北美谋生学艺,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位前往西方学习油画并具有相当造诣的中国人,遂有“中国油画第一人”之称。粤籍留美艺术家自此揭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留学潮”序幕。

李铁夫、冯钢百、梁竹亭、伍泽枢、陈锡钧、黄潮宽、李锡章、关墨园、关金鳌、谢荣光、李秉、余本、朱沅芷、王少陵、黄齐耀、曾景文、李鸿德、陈荫罴……他们首先以华工、华商等华侨身份陆续从广东各县出发、跨越茫茫大洋的地理界限,将艺术交流的版图第一次开拓至北美。这批留美艺术家的学艺足迹遍布温尼伯、多伦多、纽约、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哈瓦那等地,开启了探索中国美术发展的现代之路。

这段历史与海外华侨社群的形成和华商的崛起紧密联系,他们前往北美多带有依亲、打工、经商等谋生计的底色,在生存现实中逐渐发现并发展出艺术理想。从参与西方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他们直面西方艺术从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转型,成为西方艺术巨变的亲身参与者。

处于社会激烈转型和变革中,加之在北美的学艺经历,促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归国后他们参与“赤社美术研究会”以及广东最早举办的西洋画展览,参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的筹建,将革新的精神播撒艺苑;此外,个别粤籍艺术家留在北美或游走在中美两地继续探索,走向了东西融合的多元尝试。

日前,“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展出,这是20余位早期留学北美的粤籍艺术家首次以群体面貌同时出现,也是近十位艺术家首次出现在国内公众视野之中,包括伍泽枢、李锡章、谢荣光、朱沅芷、黄齐耀、李鸿德、黄玉雪等。

本展览正是聚焦于这个在历史上未被全面审视的艺术家群体及其跨文化成长经历带来的艺术特质,结合海外华人华侨史和侨乡研究,试图在更整体的社会历史文化场景中重现他们当年的艺术成就和艺坛活动,探寻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展览开幕之际,南都记者专访了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展览部主任李铁军、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杨慧丹两位策展人。

那些被艺术史忽视的“远行者们”

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学术和展览机构关注到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留日、留欧和留苏路线,这三大板块已有较多深入的研究和展陈,而一些粤籍留美艺术家是在更早时期的19世纪下半叶,以华侨的个人身份而非公派留学负笈海外,因此在中国近现代艺术浪潮的描述里模糊不清,留下诸多学术盲区和缺口,这是举办此次展览的缘由之一。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方面他们远涉重洋求艺他乡的经历远未清晰,另一方面他们回国后之于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作为亦不甚明了,他们游走东西之间所形成的独特艺术创造更是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甚至不少艺术家成了中西艺术史书写当中的双重缺席者。

有鉴于此,挖掘与梳理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文物史料迫在眉睫,此次“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通过拓荒、拾遗、补漏等探索性工作,联合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克兰纳特艺术博物馆、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美国华人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广东美术馆、开平市美术馆、开平市赤坎关族图书馆等机构,以及在艺术家家属和朋友的支持下,以目前能搜集到早期留学北美各国的艺术家作品为主线,辅以相关粤籍华侨史文化背景材料、历史照片、报刊报道及文稿等文献和档案及侨乡田野调查资料,试图重构更立体的时空网络来梳理他们在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进程中的定位和意义。

据李铁军介绍,早期广东华工的出海路线,最早的一条是乘坐帆船从香港出发,经檀香山,再到旧金山,耗时两到三个月。十九世纪末期,乘坐汽船的新航线从香港出发到上海,再到横滨,到横滨以后分出两条线路,一条到旧金山,一条到温哥华,乘汽船的时间缩短了很多,二十天到一个月即可到达。

早期出国的粤籍画家大多选择的是日本,如丁衍庸、关良,及创立“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等,留欧的艺术家们身上也多具有精英气质。相比之下,留学北美的这一批在处境上截然不同。

这一批到北美留学的艺术家,最早是以华工的身份前往,他们大多出身贫农家庭,在异乡艰难求生,艺术最初只是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事物。他们并非怀揣着做艺术家的梦想出国,却在异国打工谋生的过程中,找到艺术是他们的语言,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选择艺术。

这些沉寂近百年的艺术人生,在策展过程中被“打捞出水”,呈现在国内观众面前。正如他们的人生经历是复杂多元的,收藏他们作品的机构也遍布海内外各地,作品流转呈现出异常丰富的样貌,每位艺术家、每幅画的背后都有一段段斑驳的往事。

策展人杨慧丹告诉记者,本次展览中的一些艺术家从未被人研究过,他们是艺术史中的“缺席者”,希望这次展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专家学者对他们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远涉重洋求艺:作为侨民的粤籍艺术家们

“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大多来自广东四邑地区,包括新会、开平、台山、恩平,出身并不富裕,大多来自穷苦农民家庭,他们在艺术的选择上没有那么多限制,各种风格的尝试上也是自由大胆的。”策展人杨慧丹说。

广东台山人梁竹亭,擅长雕塑,1924年毕业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国立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科,却在艺术史上鲜有记载,策展团队也无法找到他的雕塑原件。此次展览的油画作品《芭蕾舞演员》由广东崇正拍卖公司提供,是梁竹亭的名字及其作品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

伍泽枢的《静物》来自国内一位私人藏家之手,画中的小香炉和小雕像具有传统东方意味,整体风格呈现扎实的写实技巧。他的签名也颇有特点,采用中西结合的转角L形的方式,中文签名和印章在上,下方是英文签名WU JECT-KEY。杨慧丹还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起这个英文名,是因为“枢”在粤语中的谐音似“输”,故伍泽枢的“枢”不读“枢”(syu1),而读作“区”(keoi1)。

杨慧丹认为,此次展出画家之中,朱沅芷是个性风采最为彰显的一位。被誉为“华人现代主义先驱”的朱沅芷,是最早探索欧美现代艺术的具国际声誉的华人艺术家,但其极具个人风格的原作从未在中国内地出现过。

“朱沅芷是特别具有现代和先锋意味的艺术家。他在旧金山美术学院的老师曾经留学巴黎,巴黎是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是现代艺术潮流的实验地,朱沅芷因此深受其影响。”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朱沅芷也动身赴往巴黎,从他的画作可以看到各个画派的影响,有立体主义、野兽派、未来主义等。朱沅芷在国际上已具备响亮的名声,却在改革开放后才被国人认识。此次展出的《风景》是朱沅芷的原作第一次出现在国内公立美术馆展览中,十分难得。

“这幅画比较大的一个特点是用绢来打底,不是画在亚麻布上。朱沅芷一生都在尝试把西方的艺术语言和东方的精神格调结合起来。比如他的《孔子》画像,看起来是东方素材,却运用了西方现代派的技巧。”杨慧丹说。

黄玉雪是场上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此次展出的是她的铜胎珐琅盘。她最初并不是以艺术家,而是以作家身份出现。初版于1945年的小说《五姑娘》(也译作《华女阿五》)被视为华裔美国文学的开山作之一,黄玉雪也因此被誉为“美国华文文学之母”。她的小说讲述一个华裔少女在男尊女卑的移民家庭里的成长和奋斗。

谢荣光是自学成才的画家,风格较为独特,既不是写实主义的传统,也不像朱沅芷那样带有明显的现代艺术语言。“从画面来看,有点类似当时旧上海比较流行的月份牌画风、碳粉画。”杨慧丹说。

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掀起了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潮,出生于广东中山的陈荫罴的画风多元,从写实到抽象、表现主义都尝试过。此次展出三幅描写早期华工子女的组画,表现出陈荫罴从写实主义过渡到抽象表现主义的探索。

由广东台山人黄齐耀绘制背景的《小鹿斑比》影像,出现在此次展览的尾声部分。很多人不知道,1942年的迪士尼经典动画《小鹿斑比》是这位广东画家参与创作的。上世纪30年代,动画电影《白雪公主》轰动世界,迪士尼公司趁势推出动画《小鹿斑比》。但由于故事背景设置在森林,需要描绘的细节过多,不适合用写实手法来表达,正在迪士尼制作人一筹莫展之时,黄齐耀把自己的画作应征,即刻就被采用。

他以宋代绘画为灵感,创作出一片具有中国水墨韵味的虚实结合的写意森林,不仅为动画增添艺术美感,也大大降低了动画制作的工作量。作为《小鹿斑比》的核心画师,黄齐耀不仅成就了一部经典,也将中国画之美带到西方。多年后,为表彰黄齐耀的贡献,迪士尼公司将他列入“迪士尼传奇”(Disney Legends)。

专访策展人李铁军、杨慧丹

重审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开启艺术史新的叙事

南都: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的作品分布世界各地,汇集这些原作的过程想必很艰难,你们是如何完成的?

杨慧丹:这个展览是建立在国际合作的交流基础上的,当然由于受疫情等影响,我们在寻找原作的过程花费了不少功夫。省内的兄弟馆和同仁都非常给力,关墨园和关金鳌的作品来自开平市美术馆、开平市赤坎关族图书馆的支持以及艺术家后代。我们也得到香港艺术馆及美国诸多研究机构和博物馆的支持,像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等,因为疫情的原因一些原作很难过来,我们在授权的情况下获得了高清复制图的支持,力求以最接近原貌的方式呈现给国内观众。

南都:此前除了李铁夫、冯钢百等被谈得比较多外,大部分粤籍留美艺术家长期缺席于美术史中,他们被忽略的原因是什么?

杨慧丹:从整个世界的艺术话语权来说,20世纪前后,世界艺术的中心在法国巴黎,成为现代艺术开疆拓土的大实验场,艺术学子去巴黎留学,回来自带光环。与之相比,留学北美不是主流,所以没有自带流量。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传统精英分子,如康有为、陈独秀等认为,写实主义可以改良中国画,革中国画的命,而留美的艺术家本身就不是精英分子,他们是华工、华商,是平民的身份,他们没有完全走写实的路径,也就不在当时中国的话语体系里面,造成了集体的失语。第三个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史继承革命话语的基因,他们也不在这个话语体系里。

南都:面对迥异的政治、文化环境,身居异国的他们,为什么而画?创作中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李铁军:考察发现,这些艺术家在同辈里是比较异类的,其他人出国谋生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光宗耀祖,唯独这些艺术家们,相对于经商的华人华侨来说是比较贫困的,尤其李铁夫,一生贫穷困顿,但他们还是在艰难的生活中找到了艺术作为支撑,发现艺术是他们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杨慧丹:当时的华裔在美国处于社会底层,一是必须面对的经济拮据、种族歧视等生存压力,二是面临文化上的冲突,他们带有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即使个别出生在美国,也是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长大,如何调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社会价值观,是他们面临的比较大的议题。但这些坎坷对艺术家来说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反而是这些坎坷成就了艺术家。

南都:重新审视这一特殊的艺术家群体,对我们的当下有何启示?

杨慧丹:在以往的艺术史书写中,这批留美艺术家没有太多篇章和笔墨,甚至是处于群体被遮蔽的状态,但是随着艺术史研究、观念的拓展和变化,也使我们意识到,艺术史不只有一种视角和一种叙事方式。贡布里希说过,艺术史没有新的篇章,因为东西已经在那里了,但艺术史可以有新的书写方式。做艺术史研究的人要避免单一视角,在过去的话语体系下不存在的人,接下来我们会以新的视角来为他们书写。对于整个广东美术发展来说,这一批人这么早开启了全方位的艺术探索,开启了探索世界之美、发现世界之美的历程,令人震撼,值得景仰。

归国后,形成革新中国美术的“华南新流”

在一百多年前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时,粤籍留美艺术家自觉背负了革新美术的文化使命,大多数在负笈归来之后积极投身于中国文化事业,建社团、办画展、兴教育,率先将西方写实主义油画带入中国,将中国美术与世界艺术的发展潮流接轨。

作为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化新流,他们归国后参与创建华南地区第一个西画社团“赤社美术研究会”(1921.10),参加广东美术史上“第一届西洋画展览”(1921)、第一届广东省美术展览会(1921.12)和全国美术展览广东专展(1929),以及参与筹办华南地区的第一所官立美术院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22.4)等。他们与本土的岭南画派以及后来留日、留欧归粤的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切磋和论争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内涵,也为外来画种注入了民族精神,塑造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多元面貌。

被孙中山称赞为“东亚画坛巨擘”的李铁夫,是目前所知最早赴西方学习油画并取得深厚造诣的中国人。他1885年出国,1930年回国,有超过45年的时间在美国学习,但关于其早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学习生活的研究仍然语焉不详,有待拓展。本次展览第一单元呈现了三幅他在北美创作的写实油画,1918年的《音乐家像》是目前他署名的最早作品,是比较传统的欧洲古典绘画的技法。

“徐悲鸿回国后看到李铁夫的画,说这种画只能在欧洲的博物馆看到。徐悲鸿在法国留学十年,对欧洲绘画非常熟悉,他的这句评价说明李铁夫的技法在当时的国人视野里是无可比拟的。李铁夫最开始接受美术教育的时候就是在西方,没有受到其他艺术语言的干扰,是纯正地接受美式教育的画家。”策展人李铁军说。

经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思考之后,李铁夫的后期画作风格有了较大转变。尤其是回国之后逐渐地带有写意性,更民族化,更注重用笔和景物之间的关系。本次展览呈现其归国后的五件作品如《三只雄鸡》等,即是如此。李铁军表示,把东方写意画融入到西画里去的这种想法,是李铁夫归国以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艺术史上,李铁夫的成绩早有定论,但还有很多留美艺术家大众知之甚少。台山人陈锡钧是我国第一代雕塑家,在内地却没有任何一件他的作品,其艺术面貌更是模糊不清。上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后,一批艺术家为了避难到了港澳地区,陈锡钧也是其中之一。他从广东台山到加拿大和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美术学院学习了扎实的雕塑技巧,回国后先到广州,在勷勤大学和广州市立美术学院教油画和雕塑,为我国培育了不少美术人才。

余本从1956年归国,到1988年停止绘画,再到1995年去世,这近四十年间都在广州。此次展出的《横躺的裸女》是他唯一留存的裸体画,难得一见。余本留学结束后,先回到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受邀回到内地,在广东画院主持创作工作,其晚年作品更多体现出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据李铁军介绍,这一批粤籍留美艺术家归国以后有了更多交流,不仅有李铁夫画冯钢百的像,也有余本画冯钢百的像、冯钢百画余本的像,可以看出他们当时过从甚密,但是他们的影响局限于广东和港澳地区,“这也是广东艺术家的一个特征,他们的语言能力很难与外地沟通,只会讲白话,余本曾被邀请过去北京教学,当时就以无法交流为由拒绝了,李铁夫到上海以后也是无法和当地人交流,他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却无法和国内其他地区的人交流,这是他们个人发展的一个局限。”

本期撰文: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曾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开平市   旧金山   艺术家   沧海遗珠   北美   铁军   华工   美国   广东   美术馆   广州   中国   油画   身影   美术   艺术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