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黔东南,在“中国最长饭局”里体验民风民俗

第一次去黔东南,可能是因为那里的风景,但当你再次赶赴黔东南,肯定是因为那里的风土人情。因为风景看过之后就已满足,只有风情万种的民风民俗,才能让人始终百看不腻。

黔东南是歌舞之州、生态之州、人文之州,是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化沃土,是多彩贵州夺目的文化明珠。在黔东南,你可以尽享和谐多元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奇异富饶的特色风物。

斗牛,斗鸡,斗鸟。飞歌,古歌,大歌。木鼓舞,铜鼓舞,芦笙舞。在黔东南,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每个都是节庆里当仁不让的主角,她们身穿头戴的银饰亮亮晃晃,银饰叮当作响的声音,像是绝美的歌谣。

置身黔东南,这里有最牵动乡愁的民族村落,三千多个民族村寨星罗棋布,众多古镇古村依山傍水,犹如一幅幅古朴的画卷。这里绵延的山峦、陡峭的崖壁、蜿蜒的梯田和淳朴的民风,能让你远离城市喧嚣,仿佛时间都处在静止状态。在黔东南,节日的意义不仅仅是热闹,少数民族的万种风情和千姿百态,只有在节日当中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苗侗盛装五彩斑斓,民族舞蹈代代相传,侗族大歌生生不息。大塘式苗族女盛装腰系织锦花带,衣领倾露背颈。三十八寨侗族服饰样式端庄,鲜艳精美。施洞的苗族盛装,图案内容生动丰富,工艺为堪称一绝。苗族百鸟祭祖盛装是苗族支系的图腾崇拜。

走进黔东南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的民族村寨,那里的杜鹃花、油菜花、玫瑰花、桃花等各类花卉竞相开放,春耕大典、杜鹃花节、龙舟大赛,无刻不散发浓厚的的人文气息,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应邀到黔东南考察时,曾在岜沙苗寨和西江千户苗寨,分别留下我本是树和用美丽回答一切的赞美之词。

无论是在名城镇远、古城隆里,还是在肇兴侗寨、且兰古国、下司古镇,你都可以探寻古韵遗风,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在这里你可以探究民俗节日,黔东南每年有各类民族节日390多个,苗年、侗年、萨玛节,已经成为黔东南叫响海内外客源市场的节庆品牌。

在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摆长桌宴已经成了当地人接待贵客的最高规格与隆重礼仪。长桌宴的仪式感非常强,芦笙吹起来,歌声唱起来,一曲高山流水吓破多少人的胆。管你会喝不喝,管你要喝不要喝,你都必须喝。五碗六碗是起步,十碗八碗刚起兴,据说最多有九十九只碗,连在一起的高山流水。

黔东南的长桌宴,也可以简单分为苗族菜系和侗族菜系两大类,其中苗族菜系有苗王鱼、酸汤鱼、烤鱼、熏鱼等十几种,肉类、豆类、野菜类不下几十种。侗族菜系除鱼、鸡、鸭等特色以外,又多了昆虫类和羊肉类,也有数十个品种。

“尽情地饮吧!”领头者把酒高呼。宾主随声附和:“饮呀,饮呀!”随后,满桌举杯,一饮而尽。这是黔东南苗乡侗寨长桌宴上的一幕——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或家族喜事,古老而隆重的待客礼俗便会成为村寨中的一道景观。

生活在黔东南的苗侗人民,自古就有集体走亲戚、村寨之间互访的传统。在此过程中,今天到这家吃饭喝酒、明天到那家尝新品鲜,走完全寨至少需十天半个月,既耽误农事、又使人疲乏。于是,寨主建议每家每户都出一道拿手好菜,把家里的桌椅凑拢过来,大家齐聚一堂、举杯同庆,长桌宴由此沿袭至今。

为宴席准备的美食,最令人垂涎欲滴:炖猪脚、白切鸡、米豆腐、苗王鱼、牯藏肉、鸡稀饭、酸菜汤、酸汤鱼、鱼酱、盐菜扣肉、农家小米渣、腊肉香肠、折耳根、青椒辣子鸡等,数十道民族特色菜品、小吃呈于一席,俨然举办一场品鉴会。

除了味觉,长桌宴带来的视觉、听觉享受也让人大开眼界。比如高山流水式的劝酒,由苗侗姑娘站在木梯上、拿着酒杯从高处往低处灌,香甜的米酒刚下肚,婉转的酒歌、山歌便此起彼伏;喝到兴致处,宾主就地拿起板凳跳起欢快的“板凳舞”,每个人都融入喜庆氛围中,人与人之间顿时没了距离……

从饮食到礼俗,融入歌曲、舞蹈等元素,彰显的是苗侗民族热情、好客、豪迈的性格。沿袭上千年的长桌宴,在满足舌尖快感、视觉享受、心情愉悦之后,已然升华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那些家常饭菜,承载着都市人梦寐以求的乡野情趣、故土情结。

黔东南美食,因民族文化的产生而产生,因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民族文化的传扬而传扬,毫不夸张地说,黔东南美食,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放飞的翅膀。无疑,长桌宴是勤劳、善良的苗侗人民为远方宾客烹制的浓浓乡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侗族   苗族   节庆   东南   村寨   高山流水   菜系   饭局   盛装   民族文化   民风   中国   民俗   最长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