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文明乡的“胜字班祁剧团”

祁剧,是一种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多年的地方剧种,旧称祁阳戏、祁阳班子,是湖南省传统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

抗战时期,在司背街形成了一个文化小高潮。光祁剧就有胜字班、二都班两个。还有湘昆、花鼓戏等大种剧团巡演,以及周家船故事、楼江龙故事等花灯戏、傩戏民间艺术。而最出帅的,非胜字班祁剧团无疑。

戏剧的繁华需依仗经济力量。有首民谣形象说明了这个问题。“老屋场人耍流求,卖光松山舞水牛。锣鼓咣咣当,一舞舞到上厚坊……”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来电删除

提到胜字班,绕不过朱庚玉。

朱庚玉的祖上是文明火烧畚村人。其父开始到司背街做小生意。因经营灵活,不久就积攒了一份不薄家产,置办下几百担谷良田。不知幸还是不幸,斗大字不识一箩的朱老先生竟生下一个酷爱戏剧艺术的儿子!

朱庚玉上私塾读了几年书,要是不废科举,可能还可考取功名。年青时,坐着轿子收租,很是神气!民国31年(1942年),朱庚玉自己掏腰包专门派人从衡阳花高薪请来祁剧大师雷光富先生,又从山田坳把流落此地的名角奇人王汉富兄妹接来,还专为他们建了栋房居住。王汉富兄妹登场演出,往往轰动效应。其妹一只眼睛就是被台下观众掷银元意外砸瞎的。庚玉师傅把有相同爱好的一班后生靓妹召集起来,诚心拜倒在祁剧大师门下学艺。骨干成员有罗印才、罗子云罗子路兄弟、陈俊杰、罗正香、罗兰兰、朱世才、朱忠心等,有演职人员60余人。学习的剧目有:《白蛇传》《生死牌》《拾玉镯》《夫妻观灯》《时迁偷鸡》《九件衣》《瓦岗带镖》等等。还出资置办行头道具。剧团雏形已就,边学边演,开始在周边的瑶矿、长策、里田、白石、九峰等湘粤赣周边演出,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庚玉老先生亲自粉墨登场。生旦净末丑,哪个角色都能扮,而尤善旦角,堪称司背街的“梅兰芳”。当年,庚玉师傅收获粉丝无数,好多妙龄女要以身相许。权贵也争相交好,能请到庚玉师傅到场为荣耀!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来电删除。

文化的投入近乎高消费投入。虽然可卖些门票,但基本是收不抵支。朱庚玉老先生只得变卖田产青山维持剧团运作。当时坊间都讥称朱公子是败家子!实际上,他此举既带出了一个文明祁剧团,堪称神授之作!

1949年后,汝城剧团就是在津江“利济台”胡凤璋“凤舞”台,文明“胜字班”“建字班”,以及土桥足田祁剧团等民间剧团的基础上建立的。朱庚玉、罗印才,罗宗秀(贤乔)、罗有香(兰兰)等,是汝城剧团第一批正式成员,在汝城文化史上都留下了印痕。庚玉师傅当然也是汝城剧团的典基人之一,对汝城文化传播是有功之人。

胜字班的解散,应该与几个主角的外流和政府搞生产大跃进的政策有关。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重新兴起文市大队剧团,专演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都演过。

七十年代后期,老一辈剧团人陆续故去,有人又兴起了文明街剧团,买了好多行头。阮端球成了庚玉师傅关门徒弟(旦角),谭七斤是头牌鼓手。剧团还办了个饭店,大洞黄相太当团长。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实在可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汝城   剧团   抗战时期   山田   梅兰芳   大跃进   花灯戏   大洞   旦角   背街   剧种   行头   兄妹   老先生   师傅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