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州总工会多渠道加速“产改”步伐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昌云

“34岁的黄文兵原是元谋县江边乡毕祖村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口6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小孩,家境不算好。”云南省楚雄州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周海说,“他们家于2018年9月搬迁到百果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环境的改变,使他看到必须转变务农的方式才能彻底摆脱贫困,黄文兵加入了工会组织,参加了村工会专门为他们举办的农民工种植、养殖技术引导性培训、政策知识培训等。”

“工会的培训使他大开眼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元谋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韦志光说,“他看准了元谋番茄发展的路子,不等不靠,大胆发展,承包了14亩土地,加上自己改良的2亩,共16亩土地种植番茄,还养牛8头,我了解过,现在他家年烤酒纯收入8万元,番茄种植纯收入6.4万元,养牛收入纯收入3万元,合计年纯收入17.4万元,人均年纯收入两万九千元。”

周海说:“黄文兵是我们吸纳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成为工会会员中的一个佼佼者,工会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赋能’,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

7月18日至19日,云南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尚建明等人前来百果村联合工会调研,发现在该县实施的“万名农民大变身工程”中,楚雄州总工会和元谋县总工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通过多项举措扎实推进“把移民中的劳动力培养成为产业工人,把普通工人培养成技术能手”,积极打造“移民变能人、农民变工人”的示范村,“百果村3500人,通过搬迁移民和土地流转,实际上已经嬗变为农业化的产业工人,就在这两个‘变能人、变工人’的过程中,各级工会从村民的意识重构、角色转变、技术赋能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韦志光介绍说,2017年以来,元谋县因为脱贫攻坚和水电建设,涉及搬迁的移民约1.7万人,在3个移民安置点组建了5个村委会,“这17000多人离开原有生活环境,其生产生活方式、习惯较之过去都会发生极大改变,关注、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新生产新生活问题,关系到广大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乡村振兴。因此,县总工会选择3个移民安置点的5个村委会作为实施‘万名农民大变身工程’打造‘移民变能人、农民变工人’的示范村,先行推动实施示范工作。”

楚雄州人大一级巡视员、州总工会主席商雁鸿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百果村“移民变能人、农民变工人”只是州总这些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项工作之一,针对楚雄州的实际,州委、州政府和州总以及各县市都做了不少工作,楚雄州的“产改”打的是组合拳。

健全激励机制

成立于1983年4月的楚雄市华丽包装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工会的认知相当不凡,早在1989年5月就成立了工会,现有工会会员165人,职工入会率高达100%,经过近40年的发展,“企业由单一的作坊工厂逐步发展成为集烟用接装纸、内衬纸、框架纸、拉线、胶带、卷烟胶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楚雄州重点卷烟辅料配套科技型生产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王守成说,“职工中有技师6人,高级工15人,中级工20人。”

“产改”工作开展以来,华丽公司作为楚雄州、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示范单位,制定了《楚雄市华丽包装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通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企、以创新求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王守成说,“公司建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为常务副组长,公司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工会委员为成员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领导小组,按行政、生产、技术三块划分,分别由成员牵头负责,”以“共同事业,共同家园,爱厂如家,和谐发展”的理念,从员工生产、生活两面着手,全力做好员工的“七个保障”,不断提升员工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保障了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公司工会主席尹磊介绍,“华丽的工资分配侧重于一线产业工人,生活上以员工需求为导向,在技术培训、技术职称晋升、职业健康体检、产业工人家庭困难慰问帮扶方面倾斜,2021年选送1名优秀员工到省工人疗养院疗养,近3年共选送11名岗位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中坚骨干到省工人疗养院疗休养。”

“华丽的成长原因之一得益于职工技术技能的不断进步.”尹磊说,“公司职工培训中心积极创新培训制度,充分利用老员工技术硬,素质强的优势,以‘师带徒’的模式,发挥‘传帮带’作用,使新员工‘融’得进去,老员工‘带’得出来。积极响应楚雄市人社局关于员工培养要求,与楚雄技师学院、楚雄市松源技师学校开展培训合作,努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据了解,2021年来,华丽公司完成了1批电工初级培训班培训,共69名员工取得五级/初级电工证书,与楚雄技师学院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年的《培养新型学徒》印刷专业培训班,预计104名员工将取得相关培训证书,14人取得了人力资源管理、清洁生产审核及危化品使用资格证书,组织11人参加了两化融合内审员培训。在公司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激励机制下,2021年成功获得了《一种水性油墨加工用反应釜》实用新型专利1项。

同样是生产企业,同样是推进“产改”,大姚祥华工业制造股份公司和华丽公司的路径有所不同。

祥华公司作为汽车配套企业,主要生产机械铸造、差速器壳、减速器壳、发动机增压管件。

周海认为,“产学研”合作以及加强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祥华的两大特点。他介绍说,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提高、服务地方”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祥华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与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机械设计院和楚雄技师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开展技术研发1项,解决技术6件,提供200个见习位,专利17项,商标5项。

“公司构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方面,”祥华总经理王振洪说,“祥华开办企业大学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学历、技能提升培训的工人,给予适当补助。开办企业大学36人(一期),技能培训405人次。”

在祥华公司,工会的角色和作用十分突出,王振洪说:“我们工会主席代表职工参加公司重要决策会议,收集职工合理化建议和需求,反馈给公司领导,工会还参与公司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保障职工工作环境的安全,落实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依法监督规范用工。”

该公司工会主席普文超说,在公司党政和工会的共同作用下,公司认真执行劳动法和集体协商协议,做好企业集体协商协议签订和集体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为员工办理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五大保险,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为员工尽责、为社会尽责。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2020年发放工资670万元。

普文超介绍说,每年评选优秀班组、优秀员工进行表彰奖励,积极培养推荐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同时利用当地已有的评优树模资源,开展培养选树“彝乡名匠”“蜻岭名匠”、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活动,先后组织职工技能竞赛活动12次,其中有108人次获得技能竞赛奖,“2021年4月,铸造车间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王振洪荣获‘楚雄州十大科技创新人才’‘楚雄州彝乡科技领军人才’‘楚雄州优秀共产党员’和‘第七届楚雄州道德模范’等,夏文明则荣获了‘彝乡名匠’。”

形成“六聚焦、六着力”工作模式

楚雄市作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首府,“产改”工作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和非公企业示范市建设的实际,逐步形成了“六聚焦、六着力”的楚雄特色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工作模式:

“聚焦思想引领,着力提高职工凝聚力;聚焦建功立业,着力提高职工创造力;聚焦平台搭建,着力提高职工成长力;聚焦权益维护,着力提高职工向心力;聚焦机制建设,着力提高企业改革主推力;聚焦重点突破,着力抓好非公企业典型示范培树。”

“‘六聚焦、六着力’是楚雄市的独创,但在全州都有代表性。”商雁鸿表示。

在“聚焦思想引领,着力提高职工凝聚力”这个范畴,楚雄市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同时,强化企业党建引领。“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党建制度,全市33名处级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291户重点企业;建立国有帮带民营、公立帮带民办党建结对帮带制度,36家单位企业结成党建共建对子;按照“一人一企”“一人多企”方式选派474名党建指导员,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

在“聚焦建功立业,着力提高职工创造力”方面,楚雄市结合全市“硅、麻、药、蛋、铜”的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产业工人“创新驱动、成长成才”渠道,“一是围绕重大项目开展攻关,再是畅通成长成才渠道。”

市委、市政府出台《“威楚英才”培养工程9个实施办法》,评选认定“威楚科技领军人才、威楚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威楚名匠”等9个系列“威楚英才”,市财政保障每名“威楚科技领军人才”30万元、“威楚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0万元、其他可获0.5万元的生活补助及5万元工作室经费支持。目前,评选工人先锋号50个,威楚科技领军人才10名,威楚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威楚企业家、威楚名匠各15名。

在“聚焦平台搭建,着力提高职工成长力”,搭建“知识技能培训、劳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激励”3个平台,实现产业工人队伍“懂技术会创新”,通过定向培训、委托培训、新型学徒培训、以工代训等形式开展取证培训113班5180人次;工会系统投入156万元举办商品营业员、电焊工、钢筋工、家政服务员等技术技能培训21期1273人次;组织2.5万名农民工参加引导性培训。

“聚焦权益维护,着力提高职工向心力”方面,着力提升产业工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落实“三方四家”协调机制、职代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工作,保障产业工人依法、有序、广泛参与管理决策,彰显主人翁地位,全面推行工会维权“两书一函”制度,深化集体协商提质增效行动,健全工资平等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

“聚焦机制建设,着力提高企业改革主推力”方面,侧重“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建立改革联动机制、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企业主体作用更加凸显”,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创建楚雄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示范点的通知》、制定《关于建立机关干部联系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示范点工作制度》《关于下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示范点工作经费》等文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推动、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的氛围初步形成。

“聚焦重点突破,着力抓好非公企业典型示范培树”方面,楚雄市做了“深耕企业,选树试点、形成机制,合力攻坚、企业增效,队伍稳定”等,3篇大文章,市总工会按照“四清”和“进得了门、认得了人、说得了话”的要求,与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企业进行“大走访、大调研”,最终形成试点企业名单,楚雄市将产改工作列入市委深改组重要议题,及时出台改革联动、党工共建、经费保障等制度机制和系统集成,形成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通过“产改”工作措施在企业的落地落实,改革释放的红利逐步显现,全市20户试点企业利用技术革新、校企合作等形式,通过一大批革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较大提高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企业增效,队伍稳定“双赢”局面逐步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楚雄市   总工会   楚雄   产业工人   多渠道   云南   队伍建设   移民   步伐   工会   工人   职工   员工   人才   工作   技术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