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吴哥巴方寺为什么建石板桥?这一点连考古都没有说


巴方寺的外门楼已经坍塌,是外围墙的一部分,从这进入巴方寺。

柬埔寨吴哥旅游,如是打卡式旅游的话,你看到的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但若深入考究的话,你会觉得有些史实的解读可能低估了柬埔寨高棉人的智慧,你还会发现很多千年不解之谜,甚至会发现连考古都没有说的历史。

这是约200米的石板桥参道,这里是否藏有千年不解之谜?


巴方寺金字塔式建筑

现在去柬埔寨吴哥城的巴方寺看看,那里就有一个令我不得其解的庙宇建造配套工程:从斗象台广场二米多高的阶梯进入巴方寺的外围墙门楼,就可以看到大约200米长的石板直桥,石板直桥直通到巴方寺一层回廊阶梯,石桥的桥墩是由密密麻麻约1米多高的圆石桥柱组成,石圆柱分成三排,然后在石圆柱上铺上大石板做桥面;桥的两侧是人工湖,雨季湖水蓄满时,石板桥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过水桥。

精美雕花的石板桥圆柱阵

进入巴方寺的一、三层回廊和卧佛前广场,也会发现回廊与阶梯之间同样布满了这种石圆桥柱阵,摆放的方式与外石板桥相同,且按照走道的方向连接各个阶梯、出入口,形成一个石板桥互通通道,可惜现时桥面的石板已经不复存在了。

巴方寺一层平台上的石桥圆柱阵,布局与外石桥柱一样是三排阵列,石桥石面板已经缺失。摄影师:岑国生


从巴方寺一层平台瞭望石板桥参道。摄影师:岑国生


圆石桥柱阵的排列方向纵横交错连接各阶梯、出入口。摄影师:岑国生

为什么巴方寺里外都建有石板桥?查看网络资料,只看到如下的描述:

蒋勋《吴哥之美》:巴芳寺目前已是一片废墟,唯一清楚留存的是长达172米的引道。引道从入口塔门开始,用1米高的圆石柱架高,上面铺石板,圆石柱间距很密,上下都有柱头雕花。用这样密而讲究的列柱支撑,使引道显得特别庄严,好像为特定人物铺的红毯一般。

巴芳寺修长笔直的引道,走在上面,使人产生肃穆安静的感觉,反而会忽略寺院正殿的存在。


石板桥参道连接一层平台阶梯

又如其他的网络资料:

一踏进东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约200米、高约2米的圆石柱架起来的“空中参道”。这条参道同样也是具有连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桥的含义。据说在雨季,这条长长的参道两旁满是水,走在参道上,会有一种水中漫步的感觉。

这些游客对于巴方寺石板桥参道的观感描述只是说了石板桥的景观现象,并没说出修建的原因,难道建这些石板桥是印度教庙宇建筑风格的要求?纵观吴哥王朝遗存下来的600多座庙宇,在大型的庙宇建造中会有设置道路式参道。小吴哥几百米参道是石板道路式参道,连跨过护城河的参道也是截水修建石板路;女王宫的参道同样是道路式参道,只有巴方寺是石板桥式参道。可见修建石板桥参道不是印度教的教议要求,那这里必然有它不同作用和不解之谜!

密密麻麻的石板桥圆柱,形成一条长长的“时光隧道”,让人穿越时空了解远古的高棉文化。


小吴哥的石板路参道


女王宫石板路参道

再看看周达观《真腊风土记》的记载:

城郭

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惟东向开二门,馀向皆一门。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桥之两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五门皆相似。桥之阑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九头,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势。城门之上有大石佛头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饰之以金。门之两傍,凿石为象形。城皆叠石为之,可二丈,石甚周宻坚固,且不生繁草,却无女墻。城之上,间或种桄榔木,比比皆空屋。其内向如坡子,厚可十馀丈。坡上皆有大门,夜闭早开。亦有监门者,惟狗不许入门。其城甚方整,四方各有石塔一座,曾受斩趾刑人亦不许入门。当国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二十馀座;石屋百馀间;东向金桥一所;金狮子二枚,列于桥之左右;金佛八身,列于石屋之下。金塔至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数间。又其北一里许,则国主之庐也。其寝室又有金塔一座焉,所以舶商自来有富贵真腊之褒者,想为此也。石塔出南门外半里馀,俗传鲁般一夜造成鲁般墓。在南门外一里许,周围可十里,石屋数百间。东池在城东十里,周围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铜佛一身,脐中常有水流出。北池在城北五里,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数十间,金狮子、金佛、铜象、铜牛、铜马之属皆有之。

周达观也没有对巴方寺作详细描述,只是记录了巴方寺的方位和概况:金塔至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数间。

巴方寺是金字塔式的五层建筑,在一、三、五层建有连廊和平台。

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人准备修复巴方寺,将坍塌的石块及位置做好标注,拆解再重新拼装,但1970-1992年间柬埔寨20年的内战,将所有的重修计划搁浅和资料尽毁,整个重修工程已经变得寸步难行、毫无头绪,因此,寺内的石板桥修复已经变得无能为力了,要还原石板桥的功能就难上加难。

准备重修拆下来的石块铺满了巴方寺后外广场。


这些石块可以清晰看到当年拆下来所做的编号,但由于资料的销毁已经无法找到它原来的位置,现在只好长眠以此

但是,巴方寺为什么要建石板桥通道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探究,是否可以通过探究巴方寺的建造过程找到蛛丝马迹呢?

据网络资料:巴方寺(Baphuon,又叫巴普昂寺)是11世纪中叶真腊国王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公元1050-1066年在位)于1060年修建献给湿婆神(Shiva)的国寺,它位于当时都城的中心,现巴扬寺西北200米,紧邻皇家宫殿的南围墙。巴方寺被称为世界上最大、图样最复杂的立体建筑。

真腊国王优陀耶迭多跋二世在1060年修建巴方寺,目的献给湿婆神,并将此寺定位为当时吴哥王朝的都城中心,重点借力湿婆神彰显君权与神权的合一,向人们展示自己就是代表天神在人间的统治者。

巴方寺遗存比较完整的佛塔和连廊


巴方寺三层的连廊

在吴哥王朝从九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几百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都清楚柬埔寨只有雨季和旱季,雨季的水灾与旱季的旱灾往往令农业生产颗粒无收,如果没有粮食、农产品等基础物资的支撑,国家的命运是毫无保障的,因此,吴哥王朝的每一个朝代都倾力开挖庞大的人工湖和水利工程来抗旱减灾。

吴哥旅游地图:左边蓝色的湖就是西大人工湖;右边浅泥黄色的湖是干涸的东大人工湖,现在已经干涸了。


吴哥王朝时期开挖庞大的东大人工湖、西大人工湖和运河、沟渠系统就是治水、用水的例证,高棉先人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农业,为固本强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高棉人的聪明智慧。

但水利系统开挖往往受制于当地的实际地理地质条件,这条件对水资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吴哥城位于湄公河的下游,地表层属于河道滩涂沙土地貌,沙土的特性是吸水不保水,水渠和水库都会因沙土失水而渐渐水位低下,从而失去了水利的功能,吴哥王朝先人们开挖的东大人工湖就因为严重失水而逐渐干涸;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主政吴哥王朝时高度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在修建巴方寺的同时下令开挖西大人工湖来代替东大人工湖。

光影下的桥底圆柱显得很神秘


修建巴方寺和开挖西大人工湖这两项重大工程同时开工,在项目共性方面必有相关的联系,因此,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修建巴方寺时特意将寺外围墙修建成约2米多高的厚石围墙,建成方形的超大水池(寺内人工湖),雨季的时候整个围墙内就能蓄满约2米深的水;同样的原理,在巴方寺的一层、三层回廊平台及卧佛广场平台,也特意建造成浅水池。

由此可见,巴方寺石板桥参道、通道是因水而修!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几层水池满水的景色,但石板桥肯定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红地毯通道”,也不是“空中参道彩虹桥”的美丽画面。

每根圆柱都有精美的花纹,青苔地衣成为了圆柱的印记。

因此,巴方寺建造圆柱石板桥是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对水的高度重视和认知,是吴哥王朝高棉人治水、用水聪明智慧的表现。这一点连考古都没有说,你认为我的见解对不?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哎呀顶”,更多文化、摄影和旅游资讯与你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柬埔寨   石屋   印度教   金塔   石板   沙土   湿婆   王朝   石塔   人工湖   这一点   回廊   庙宇   圆柱   雨季   阶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