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主席设宴款待一位老人,对家人说:没有他,就没有我

1951年,中南海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毛主席得知消息万分欣喜,赶紧处理完工作就赶了过去。两人一见面,毛主席就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激动地叫了声“九哥”。

当晚,毛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亲自设宴款待了“九哥”,江青、毛岸青、李敏和李讷等毛家人都出席了宴会,席上其乐融融,大家都对这位面容清矍的老先生充满了好奇,毛主席看出了大家的疑惑,紧紧握着老先生的手,笑着问大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我的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

此话一出,大家更迷惑了,这位“九哥”究竟是谁?为什么会让毛主席如此重视?

毛主席(中)王季范(右一)

“九哥”名叫王季范,是毛泽东的姨表兄,他们的母亲是同胞姐妹,王季范比毛泽东大9岁,因在家中排行第九,因此被称为“九哥”。

王季范小时候家中殷实,父亲做过清朝的官吏,母亲出身于湘乡文氏,家里重视教育,早早就把他送到了湖南宿儒萧竹轩先生那里学习,王季范也不负众望,成绩优异,出口成章,很多人都断定他将来“必有大成”。

毛泽东小时候曾经被寄养在外婆家,王季范也经常去看望外婆,可以说两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王季范非常照顾他的“润芝兄弟”,每当兄弟站到人生岔路口上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不顾自身利益和安危,把兄弟推到更加广阔的道路上。

青年毛泽东

王季范得知毛泽东喜爱读书,就把自己珍藏的书籍送给他阅读,还亲自教他认字写字、明智明理,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毛泽东曾经暗暗立志要成为九哥那样有学识、有志向的人。

毛泽东家境贫寒,他又是家中长子,六七岁起就要跟着父亲去地里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烈日炎炎,大汗淋漓,回到家还要帮助母亲照顾幼弟,洗衣服、打扫卫生样样能干。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坚毅的品格,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他都能从容面对。

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年轻时参加过湘军,结婚生子后开始做大米生意,他头脑灵活,善于经营,逐渐积累了一些家业。他是典型的旧时大家长,教育孩子们“父母命,不可违”,偏偏毛泽东从小非常有主见,父子俩的关系并不融洽。

毛贻昌

毛贻昌喜欢像王季范这样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他把儿子也送到了私塾学习,希望毛泽东将来也能做个体面的读书人。

旧式私塾教授的多是古文,王季范也擅长古文,毛泽东学习上遇到问题就向他请教,王季范知无不言,经常给他讲解古文释义,在他的帮助下,毛泽东的古文水平提高了很多。

1908年,王季范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沙优级师范学校,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大学的前身,和很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同学不同,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文理兼修,学识渊博。

和王季范相比,毛泽东的求学之路就显得坎坷多了,13岁上完私塾后,他摩拳擦掌地准备报考东山高等小学,没想到父亲却给他泼了一份冷水,强制要求他辍学,帮助家里打理生意。理由是当今天下兵荒马乱,百无一用是书生,学个挣钱的本事才是正道。

毛泽东志不在商,他想要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打拼,为此多次和父亲争执,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写信求助九哥。

王季范收到毛泽东的求助信,立即赶到毛家,为了说服姨夫,还找了几位家族里有话语权的长辈,他旁征博引,说明读书的种种好处,他据理力争,说润芝表弟有鸿鹄之志,是成大事之人,不该一辈子做个小商人,还承诺愿意担负一部分润芝表弟的学费,减轻毛家的负担。

王季范磨破了嘴皮子,毛贻昌终于答应让儿子去东山高等小学读书,前提是毛泽东必须成为学校的优等生。如果没有王季范,毛泽东很可能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东山高等小学是一所新式学校,除了传统的古文,还教授数理、科学、实务,这些知识都是在私塾里接触不到的,毛泽东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广阔世界,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也为他今后从事革命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东山小学毕业后,毛泽东又考上了湘乡驻省中学,这一年,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席卷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行列中。

孙中山

革命思潮也涌进了校园里,毛泽东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弃笔从戎加入革命军,半年后再次回到学校,此时受战乱影响,毛家的生意一落千丈,家里无力负担他的学杂费,单靠王季范的资助也不是长久之计,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报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这所官办学校不收学杂费和食宿费,给了很多贫困学生读书的机会。

1914年,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王季范任职的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也转入新学校,表兄弟又成了师生。在学校里王季范格外照顾毛泽东,经常资助他购买书籍阅读,学习上悉心教诲,帮助他解决学业困惑,生活上无微不至,他知道毛泽东喜欢吃红烧肉,有段时间经常请他去饭馆“打牙祭”。教书先生的工资并不高,有时候毛泽东不好意思跟九哥开口要钱,王季范就主动送钱给他。

1915年,湖南省发布了一项决议,决定向每位学生征收10元的学杂费,这就意味着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很多贫困学生面临辍学危机,决议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强烈不满,学校本应该站出来维护学生上学的权益,没想到第一师范的校长张干却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极力拥护省厅的决议,不断给全校学生施压,最终引发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

作为进步学生代表,毛泽东亲自撰写《驱张宣言》,细数张干若干罪责,这篇《宣言》在学校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学生纷纷响应,号召把张干赶出第一师范。

张干恨透了毛泽东等带头“闹事”的学生,决定开除这些人,王季范得知此事,立即联络了学校里有威望的教员,包括杨昌济、徐特立等人,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指责张干办学无方、迫害学生,最终迫使张干收回了开除命令。

杨昌济

王季范这份教员工作是全家的经济来源,家人担心他跟校长对着干会被开除,劝他不要强出头,王季范生气地说:“我是老师,我不给学生出头,难道眼睁睁看着他们葬送大好前程吗?”正是因为王季范等人在关键时刻据理力争,毛泽东才能继续学业。

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在战火烽烟中,兄弟二人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毛泽东北上组织学生运动,结识了李大钊等革命志士,思想深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次年返回湖南,领导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此后又深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斗士。

送走毛泽东这届学生后,王季范继续他的执教生涯,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学识的有志青年。

毛泽东(二排左三)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接连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哥,也受到了牵连,被迫离开了耕耘多年的第一师范,他却从未因此嫉恨毛泽东,反而认为像毛泽东这样报国救民的有志青年,是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

王季范学识渊博、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在当地教育系统名声很大,离职后很快收到湖南名校长郡中学的任职邀请,开始担任长郡中学的校长。

百余年来,长郡中学培养了1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一大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学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王季范功不可没,他在任职期间,大力改革教学制度,盛邀教育名师任教,一切以学生为先,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创造了学校的辉煌,他也成为著名的教育学家。

王季范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终生,他的独子王德恒也为新中国付出了生命。王德恒是湖南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受父亲影响,他关心时政、精忠爱国,一直希望能够到革命根据地延安去。王季范虽然心中不舍,还是托同事徐特立把儿子送到了延安。

王德恒到达延安后一边参加革命工作,一边到抗大学习,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他带着组织安排的秘密任务回到湖南,身边危险丛生,为了不连累家人,只能忍着思念之苦,过家门而不入。

这年夏天,王德恒的身份暴露,被国民党残忍杀害,尸体在河水里泡了三天才被打捞上来,肉身早已腐烂,惨不忍睹。独子牺牲,王季范仿佛瞬间苍老了几十岁,他告诫全家人不许声张,忍着巨大的悲痛处理好儿子的后事,担负起照顾全家人的重任。

1949年初,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在强大的攻势面前,国民党节节败退,湖南的战略位置特殊,是国民党的重点控制区域。

王季范早就对反动派深恶痛绝,决定发动湖南地区的社会名流,为解放湖南贡献力量。他联系了国民党元老仇鳌、湖南名流唐生智等人,为和平解放湖南积极奔走,还冒着生命危险把长沙的情况通过电报发给毛泽东,为推动湖南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军进驻湖南后,他又积极进言献策,为湖南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经多次邀请王季范全家到北京来,每次来都会盛情款待。

1951年,兄弟二人再次坐到了一起,毛主席百忙之中亲自到宾馆看望他,王季范给毛主席倒了一杯茶,就像读书时那样细心照顾兄弟,没想到茶刚倒好,警卫员就把杯子挪开了,原来反动派一直在伺机反扑,毛主席的安危至关重要,警卫人员不敢丝毫大意。

王季范(右一)

听完解释,王季范表示理解,毛主席却很不高兴地对身边人说:“这是我家里人,不用考虑这些事。”毛主席担心九哥天寒受凉,还把自己的大衣送给了他,这件大衣一直被王家人小心珍藏着。

家宴上,毛主席向家人隆重地介绍了王季范,回想多年来九哥对他的帮助,他感慨万千地说:“没有九哥,就没有我毛泽东!”两人推杯换盏,席间毛主席语气沉重地说起王德恒,他自言辜负了九哥的托付,没有保护好九哥的独子。

王季范摆摆手,表示干革命哪有不流血牺牲的,王德恒为国家牺牲,死得有价值。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询问当初儿子到底在执行什么任务,为什么会被敌人盯上。

周总理曾经邀请王季范到教育部任职,但他认为自己年事已高,难以胜任要职,毛主席又亲自邀请他到政务院任职,盛情难却,他开始担任政务院参事。

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从来不以“主席的表哥”自居,也从来不用亲戚关系跟毛主席索要任何利益,只要是国家安排的工作,他都会倾尽全力做好,他也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

比如建设成昆铁路时,王季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施工建议,为铁路顺利开通奠定了基础;比如王季范结识了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师”之一的施今墨,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发展的策略,为中医的推广做出重要贡献。

1972年7月11日,王季范病逝,享年88岁。他这一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儿子王德恒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孙女王海容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呕心沥血,一门三代英杰,值得所有人敬仰。他和毛主席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成为一个时代的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东山   延安   私塾   师范学校   湖南   古文   国民党   家人   父亲   老人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