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轴线 - 正阳门:九门之首,雨燕之家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规划格局最完善、景观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这条全长7.8公里的古都之脊,串联起钟鼓楼、景山、故宫、天坛、永定门等历史文化遗存,为世人铺展开一幅千年古都的壮美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今年10月1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其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10月1日起,北京交通广播推出“行走中轴线”系列报道,探寻这条空间与文化之轴700多年的历史时光。

第4期

正阳门:九门之首,雨燕之家

正阳门是北京内城的“九门之首”,是明清皇帝出城的“龙门”,也是北京雨燕的栖息地。走过600多年,正阳门始终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上,见证着朝代更迭,历史变迁。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仔细考究光线、角度、细节......今年9月的一天上午,赵鹏华又早早地来正阳门拍摄了。10年前开始研究北京城历史,5年前开始关注正阳门和北京雨燕,身为北京广播电视台青年节目中心的一名导演,赵鹏华一直在拍摄、记录正阳门的故事。

赵鹏华:包括正阳门所有的修缮都要做影像的、科学 的记录,包括参与到这里边的人的故事。还有一个每年不变的一个主题就是北京雨燕,4月初从南非飞过来,7月底8月初走,整个它在这儿筑巢生子、受伤、救助、放飞,整个的过程我们都要科学观测,再加上纪录片的拍摄。

正阳门24小时都好看,我因为工作关系还在这儿住过,夜晚的正阳门开灯的时候特别华丽,真的是皇家建筑,然后这些灯都灭了,有一点点的星光、月光的时候,你看正阳门又是一种肃穆,完全不一样。而且因为北京雨燕这种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我对古建筑、对中轴线,对北京这座城市又有了一份情感。

赵鹏华正在正阳门城楼上拍摄/记者拍摄

在天安门广场抬头仰望,高约43米的正阳门城楼庄严雄伟;登上城楼眺望,一街之隔的箭楼巍峨矗立。正阳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在明清两朝是北京内城九座城门中的正南门,是“九门之首”,皇帝去天坛祭天,去先农坛亲耕,都要从正阳门走。

正阳门原本是集城楼、箭楼和瓮城为一体的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格局,民国时期瓮城被拆,只留下了如今的城楼和箭楼。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说,正阳门“命途多舛”,史籍有记载的损毁就有五次。

关战修:最近的这一次是在1900年前后,义和团在前门大街抵制洋货,烧洋药铺,结果没想到就火烧连营,正好刮西南风,一直从前门大街大栅栏那边烧过来,把正阳门的箭楼点着了,城楼则毁在八国联军手中。当时袁世凯重修正阳门,可是当时朝廷没钱,袁世凯自己带头,同时要求各省的大员捐钱。当时朝廷腐败,管理混乱,连图纸都找不着,没图纸怎么建呀?所以没办法,当时就照着崇文门跟宣武门的样子放大,这样保持了前三门建筑的差不多一致。我想它一定是规制上会比原来大了一些,整个的外形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今天看到的正阳门应该跟历史差不了太多。

正阳门城楼/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正阳门箭楼/记者拍摄

正阳门走过了600多年的历史风云,北京雨燕也在城楼之上秋去春来地盘旋、繁衍、栖息了600多年。关战修说,城楼梁架纵横交错的孔隙中,就大概有四五十个雨燕的巢穴。每到3月底4月初,雨燕都要从南非经过1万多公里的迁徙来到北京,7月底8月初再回到南非。

关战修:雨燕跟家燕是两个物种,实际上它的腿和脚退化了,很细弱,所以雨燕不可能站在树枝上,但是它绝对是飞行的高手,飞行速度极快,已经做到了在天上飞的时候一边飞一边休息,一边进食一边饮水。1870年,英国的生物学家在前门地区发现的雨燕标本,把它命名为“北京雨燕”。

北京雨燕一般住在高大的木质的古建上,我们用高清的探头去已经监测了4年的时间。自从我们开始关注北京雨燕之后,其实就变成了一种念想,每年到3月底4月初大家就开始琢磨,雨燕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城楼这儿办公开会,外边雨燕的叫声,我们几个专门搞雨燕研究的就特别敏感,马上就说好像雨燕回来了,赶快放下手里的事儿去看看是不是雨燕。

北京雨燕/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北京雨燕在正阳门城楼上栖息/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为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正阳门箭楼和城楼都启动了修缮。而摆在修缮人员面前最大的课题之一就是,保护好北京雨燕这一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北京六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古建分公司经理李万博说,施工中会尽可能少地干扰雨燕的生存环境。

李万博:第一个是前期进行勘测,对雨燕的生活习性、巢穴或者它的行动路线有一个了解掌握,施工过程中我们要设置人工的巢箱、生态廊道,这个瓦片别封死了,给它留个通道让它能进去。修缮完毕之后,我们还对它的巢穴,包括它的生存环境进行修复。

根据《乾隆京城全图》绘制的正阳门平面图/来自北京市档案馆

1914年的正阳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如今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内部展览展示和配套设施的布置,城楼的修缮仍在进行中。李万博指着城楼上的梁柱、地砖、彩画说,修缮时会坚持原真性和最小干预的原则。

李万博:特别是重点的彩画,这个彩画形制按照历史资料,现在也是跟原来的样式是不符的,原来应该是叫“金线小点金”,现在这个叫“墨线大点金”。我们这次也根据原有的历史资料、设计文件,经过专家的论证,要恢复到它原来的状态。我们修缮里面有个原则叫最大限度保持历史信息,所以我们还要把历次修缮的信息要保留下来。

比如说地面的这个方砖,我们这次修缮也不是全部更换,局部破损严重的进行更换,各个时代的信息的我们还是保留下来,这样的话在以后的人员在修缮当中或者是在传承利用的过程当中,能体现出各个时代的砖。文物本体附着了很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在里面,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正阳门的城楼本身它经历了600多年,见证了很多重大事件,我们保护好它,也就是保护好历史,传承我们的文化。

正阳门城楼上的彩画/记者拍摄

正阳门箭楼和城楼未来将向公众开放。相信当站在城门之上,当看到雨燕回归,每个人都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

记 者 赵明聪 编 辑 朱艳婷 主 编 程 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雨燕   前门   箭楼   南非   彩画   城楼   北京   遗产   多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