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啊,书没有读好,喜欢的人也没有在一起

无意看到这句话,心头不由一颤,随后伤感弥漫天际。活着总会遇到很多遗憾,有人说,人生不是过错,就是错过。

小时候不知道奶奶在星空下讲的故事原来如此好听,也不知道赌气扔了家里攒钱买的不满意的鞋子时父母的无奈,也不晓得没赶上见爷爷最后一面的遗憾是如此深如骨髓……

人生总是有太多的不完满,才会有那么多遗憾,遗憾逆着生命而行时,丧失就会无处不在。

爱情、亲情、友情的断裂会产生丧失;失去工作,没有上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会产生丧失;生病,失去身体器官,丧失健康会产生丧失;搬家、换工作,无奈要去新环境会产生丧失;亲人、朋友等去世,遇到灾难,经历混乱会产生丧失。成长的过程,就是经历失去的过程,成熟就是具有能承受丧失的能力。

丧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小的问题。

有人失恋后,会直接殉情;有人创业失败,会跳楼;有人背负6亿巨债,积极面对;有经历生死,会患上创伤应激等心理问题;有人被朋友孤立(丧失友情),会自伤自杀。丧失与懦弱无关,与心理弹性密不可分。

面对丧失,处理哀伤,是经验问题,更是专业问题。

在《哀伤咨询与哀伤治疗》一书中,作者从心理应用的角度,专业阐述了如何处理丧失的问题。

先问大家两个问题:

1、如果和“你”关系很好的地下情人意外去世了,你的丧失会影响你的生活吗?

2、如果你的胎儿流产了,你的丧失感会影响你的心理健康吗?

从专业的角度看,影响很大。无论是否被道德接纳,一段关系的破裂都会引起人的丧失,面对丧失,人们会通过哀悼完成与逝去关系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以便继续以后的生活。

在对丧失进行哀悼时,人们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很多人无法接受事实,会产生各种幻想,扭曲现实,或选择性遗憾,进而产生心理问题或躯体问题。

第二阶段,处理哀伤痛苦。回避痛苦是人的本能,一直压抑痛苦,回避了所有有意识的哀伤,通常会在某种形式的抑郁的伴随下崩溃。

第三阶段,适应一个没有逝者的世界。适应分为外部适应、内部适应和精神适应。外部适应是指丧失之后现实环境的变化,如没有可以给自己做饭的人了,没有人专门接自己下班了,经济来源没有了等。内部适应是指角色等的失去,没有孩子,你就不再是父母了,从官位上退下来后,就不再有人听你话了,爱人去世了,就没人再爱你了等。精神适应是指丧失让人产生了对世界的新认识,例如说着一直爱你的人真的就离去,例如死亡离我们真的很近等。

第四阶段,寻找一个纪念逝者的方式,同时步入接下来的生活。

生者是否准备好进入一段新的关系,不取决于“放弃”逝去的伴侣,而取决于在其精神世界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给逝去的伴侣——一个重要的位置,但同时给其他人也留有空间。


伴随着最重要的东西的丧失,有人产生了恨,与全世界为敌,例如说出那句“世界上的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女生,也有经历过过很多磨难后,学会理解他人,与人为善的人。不讲冠冕堂皇的道德家的言辞,但能真正理解他人的人,也是自身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就像有句话说的,你要记得那些在黑暗中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和说想念的人(你想到的是爱人,还是父母?),哪怕这些人又在你的生命中失去了,也是这些人组成了你生命中的一点一滴的温暖,是他们让你远离阴霾,也是这些温暖使用你真正成为你自己。

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在寻找,而失去,给了我们提醒,让我们感到了寻找的迫切性。而这不是一个清楚的“前进”过程,它是一个在前进与后退之间来回摆荡的过程,总体趋势是前进。


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往往更痛苦,内疚。

研究表明,强烈的内疚感让生者痛苦万分,甚至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这种内疚在失去孩子的父母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心理学家迈尔斯和德米把父母的内疚分为五种,一是文化性内疚,社会期望父母照顾好孩子,而孩子的死亡违背了这种期望。二是归责性内疚,父母认为自己的疏忽害死了孩子,如没有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或没看到孩子,使孩子跑马路上玩等。三是道德性内疚,父母认为自己的做法违背的道德规范,如主动流产等。四是幸存者内疚,父母与孩子同时卷入到车祸中,孩子去世,父母没有。五是恢复性内疚,父母想要好好生活时,会认为这样做对不起去世的孩子,例如有位家长说,“放弃内疚就意味着放弃了对孩子的依附。”

所有的丧失中,失独家庭中的父母的痛苦是最令人动容的,父母与孩子关系具有独特性,这种丧失也最复杂且难处理。

对父母来说,孩子既代表了父母最好的自我,也代表了父母最坏的自我。父母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孩子出生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世界,一个有错综复杂的心理联系的世界,一个有历史的世界。亲子纽带也可以是父母和其父母之间关系的再现,因此孩子可以被父母体验为对其自我的赞许或评判。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这些希望、期望、纽带和历史就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上演。


而哀悼作为一项具有文化传统的任务,其功能就是将生者的希望和回忆从逝者身上解离出来。接受丧失与死亡,不是无所谓的悲观,而是允许个人将重大悲剧纳入自己的精神体系,能让某些世界观起到保护作用。例如,当某人相信万物都是上帝宏大计划的一部分时,或相信自己将与死者在永恒处团聚时,他在失去生命中重要之人后表现出来的痛苦可能比不相信这一观点的人要少。


对于丧失的哀悼,永远都不会结束,只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就像一位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在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哀悼之后说:你的期望会欺骗你!我现在意识到痛苦永远不会完全消失,但当痛苦回来时,我能更好地记住中间的时光。

当经历丧失后的我们,重新对生活产生兴趣、感到更有希望、再次体验满足感、适应新角色时,哀悼就可以结束了。

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在努力为丧失之物寻找归宿。虽然我们知道在这样的丧失之后,哀伤的急阶段会消退,但我们也知道我们会一直伤心,并且永远找不到替代品,不管我们用什么来填补空缺,即使已经将其填满,它仍然已经不一样了。

真正的丧失,就像离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在一个和平时一样的清晨,有的人和事留在了昨天。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她不是我的花,我只是途经了她的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逝者   哀伤   内疚   遗憾   痛苦   父母   关系   孩子   心理   喜欢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