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隔离后,会产生挨过饿一样的永久恐慌

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与他人建立联结的欲望,开始是和母亲、和家人,后来和朋友、和同学、和同事。联结的欲望带来的互动,会让我们的生命丰富多姿、成长有序。如果强制取消了这样的联结,人和人之间没有互动,生命就会很孤独。如果单靠网络相互传递,互动也是很有限。只有那么大的显像框,看不全对方说话的肢体语言;网络总是传输有迟滞,人想用表情表达内心的本事用不上;更没有办法彼此握手、拥抱、打招呼,只能靠一些表情包替代,隔空守望。最近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这样的隔离次数多了,时间长了,会使大脑受到损害,产生类似挨饿的恐惧,一辈子都抹不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维亚·托墨维(Livia Tomova)团队,他们在2020年11月23日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用磁共振和测试表观察了40个经常社交的年轻人,在分别经历了10个小时的禁食和社交隔离后的神经反应。结果显示,当人类处于社交隔离时,大脑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下,会产生社交渴求,反应模式与经历了十个小时禁食的人渴求食物时相仿。

北京一脉阳光医学影像中心Magnetom Prisma (3.0T)磁共振

研究者用磁共振来观察隔离者中脑位置的SN和VTA两块区域。这两个区域富含多巴胺与血清素神经元,是两条主要的多巴胺神经通道的一部份。这两块区域被激活后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研究人员使用了美食、社交信息以及鲜花的图片充当激活媒介。

研究者观察到,参与者在经历10小时的禁食后,磁共振显示他们看到美食的图片时,中脑SN和VTA两块区域比看到社交信息及鲜花更活跃;参与者在经历了10小时的社交隔离后,磁共振显示他们见到亲朋好友的社交信息,中脑SN和VTA两块区域比美食及鲜花更活跃。

研究人员继续用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隔离引起的社交渴望,与饥饿引起食物渴望,程度是一样的。

试验流程(来源:Nature Neuroscience)


十个小时的隔离会让大脑发出像渴求食物一样的信号,如果不去管它,继续隔离,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

普林斯顿大学 Sarah Kocher 研究团队,用熊蜂充当隔离对象做了试验。熊蜂的寿命一般是90天,研究团队给它们实施了9天的隔离,相当于寿命的十分之一。

研究团队收集了尚未羽化的幼年熊蜂工蜂,并将它们分配到三种不同的环境中,与外部的听觉、视觉和气味隔离开,这三种环境分别是:

隔离环境(isolation):单独一只熊蜂被隔离;

集体环境(group-housed):4只熊蜂一起被安置在群体环境之外;

群体环境(colony-housed):熊蜂个体被安置在正常的群体环境中。

研究团队在熊蜂羽化后第10天,对它们的行为以及用于基因表达和大脑发育的形态进行了分析。

行为分析显示,在集体环境和群体环境中发育的熊蜂表现出相似的行为,而在隔离状态下单独发育的熊蜂表现出很大不同,他们与其他熊蜂产生了更多的主动的近距离接触。

为了确定这些差异的神经生物学相关性,研究团队用磁共振检测了它们大脑中的基因表达部位以及关键大脑区域的组织部分。结果显示,隔离环境下单独发育的熊蜂与集体环境下发育的熊蜂相比,存在27个基因表达的显著差异;与群体环境下发育的熊蜂相比存在94个基因表达的显著差异。这表明被隔离的单独熊蜂与生活在群体中的熊蜂相比,大脑出现了很大的本质不同。

实验情况汇总图

论文结论称:社会隔离影响熊蜂大脑基因表达,破坏大脑发育。

隔离给熊蜂带来的破坏,是能够给人以启示的。我们所熟知的症状,就像年幼时挨过饿的人,最恐慌的事情就是断粮,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甚至决定了他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熊蜂   中脑   磁共振   恐慌   社交   基因   大脑   群体   团队   区域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