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人生思辩 ④《生与死》

作者:杨志怀(金色的号角)


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无疑是生命,最为恐惧的莫过于死神。一个生命的如期而至或是奇迹生还,可让众人兴奋不已惊喜若狂;一次死神的突然光顾或是如期降临,能让众生惊恐万状悲痛欲绝。然而,“生与死”却始终如同日出月落斗转星移一般,从不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有丝毫改变。

人的生死存亡,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必然规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人之“生”犹如春暖花开瓜熟蒂落;元气离去,寿终正寝,人之“死”如同烟消云散油尽灯灭。所谓“生不由己,死不由人”,皆因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自然法则使然。所以,你可以因酷爱生命而暗暗“贪生”,但不必为恐惧死神而惶惶“怕死”。你可以因生死由命而视死如归,但不该为命不当死而随意轻生。你可以因人生短暂而格外珍惜生命,但不可为贪生怕死而幻想生命无期。你可以注重养生之道试图延年益寿,但不能奢望永远长生不老果真寿比南山。须知:生死相随,存亡相依。任何人在其出生之时生存之日,死亡已经同步渐渐走来悄悄临近,只是死期或早或晚亦即生期或长或短而已。


所谓人生苦短,并非只是人的生命周期过于短暂,其实生心过醒本身就相当艰辛艰难。芸芸众生须为生存生态而奋斗,为生活生计而奔波,为生产生物而劳作,为生意生财为费心,为生育生长而受累,为生气生病而烦恼……因了一个“生”字,才生生不息出人类社会这个有苦有乐亦喜亦悲的斑斓世界。

也正因为人生短暂人生艰难,所以我们活就要好好活着,死也应死得其所。倘若为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而活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自会活得充实活得精彩,纵然死去也会死而无憾;倘若是因为人性丧失和人格变态而死去,生灵涂炭作恶多端,自是死不足惜死有余辜,即使活着也是罪该万死。如果全然不顾人生意义和人生尊严而醉生梦死,活着自是苟且偷生,死去自会死不瞑目。这个中辩证法并不复杂,诚如雷锋日记所言:“人吃饭为了活着,活着不能仅为吃饭”。亦如臧克家诗中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因之脆弱才更显得宝贵;人的生命是顽强的,因之顽强才更值得珍爱。“5.12”这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举国上下这场以人为本的生死大营救,不仅让炎黄子孙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也使华夏儿女对于生死存亡的认知认同达到了空前统一。诚然,危难之际生死关头确有一些人本能地选择死里逃生或曰贪生怕死,但更多的同胞则是英勇顽强地在与死神拼搏较量抗争。

从十五位空降兵的视死如归神兵天降,到十三万子弟兵的出生人死冲锋陷阵;从数十万白衣天使和志愿者们的舍生忘死救死扶伤,到几百万灾区民众和男女老少的奋不顾身舍己为人;从成千上万生灵在废墟下的不离不弃死而复生,到近十四亿国人为死者默哀送行为生者奉献爱心……所有这一切,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性人命人之生命,什么才是真正的仁爱博爱人间大爱,什么才是真正的民心军心万众一心,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魂军魂民族之魂,自然也再一次告诫我们芸芸众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特别是生死观。


行文至此,如再引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类的名家名言似乎已成多余。只须知道:人的伟大或卑微,在于对生与死的选择上。“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漫笔   人生   贪生怕死   视死如归   生死存亡   芸芸众生   顽强   死神   生死   短暂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