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探访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毛泽东同志《贺新郎·读史》开头这几句,简约而形象地概括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而当人们走进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时,会对这几句词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蓝田猿人遗址

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位于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公王岭,依托蓝田猿人遗址发掘现场而建,是集遗址保护管理、文物陈列展示、社会教育、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异常珍贵的遗存

1964年5月23日,两个年轻人怀里揣着一个纸包,冒雨赶了三十里路,去见一位教授,给他看这个纸包中他们的重大发现。教授接过纸包,一层一层拆开,当看到里面露出的一样东西,他激动地喊了起来:“人牙!”

正是这颗人牙,弥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

那位教授是古人类学家贾兰坡,两位年轻人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科考队队员。他们发现了亚洲北部目前已知最早的直立人——蓝田猿人,这颗人牙正属于蓝田猿人。

蓝田猿人的发现在1963年至1964年间。1959年,地质学家在蓝田县境内发现剖面完整的新生代地层。1963年,一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的野外工作队,在蓝田县洩湖镇以北陈家窝村附近山沟首先发现一具古人类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和石器工具,并在蓝田县药材公司收购的“龙骨”(古代动物化石)中发现古哺乳动物牙齿。1964年,在公王岭继续扩大发掘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距今地表21.62米的淡黄色砂质土层中发现一枚古人类牙齿。因大量化石包裹在大块钙质结核中,工作人员便用木箱套装,将其运到北京进行室内修复。1964年10月,从中剔出蓝田猿人的头盖骨化石。

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猿人头盖骨是研究人类起源极珍贵罕见的实物。目前,世界上发现猿人头盖骨的仅有中国、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和坦桑尼亚等少数几个国家,蓝田猿人头盖骨非常珍贵。

化石辉映出的生机

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内,树木葱茏,蝉鸣声声。穿过不大的院子,沿台阶而上,就到了展览厅。展览厅为“凹”字形建筑,属明清建筑风格。大门两侧有一副楹联,写着:“人猿共祖原非妄,天地同根信不虚。”

蓝田猿人遗址博物馆内部

展览厅内有展品百余件,包括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旧石器,以及比旧石器时代更为古老的地层石等各类化石、石器,另有蓝田剑齿虎、三门马、原始牛、纳犸象等动物化石。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说,蓝田地区是汾渭地堑东南内陆凹陷的一部分,是一块大盆地。在新生代以来的6000多万年间,秦岭和骊山持续上升,从高处不断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在盆地一层又一层堆积起来。这套新生代地层,在亚洲是不多见的。在这些地层里埋藏着丰富的动物化石,如大约4000万年前的两栖犀、蓝田猴,2000多万年前的板齿犀、利齿猪、三棱齿象,1000万年到500万年前的刺猬、三趾马、双角犀、羚羊和100万年以来的人类化石等,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及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到了蓝田猿人生活的时代,今西安地区的自然面貌基本形成,主要山脉河流初具雏形。不过,当时秦岭低缓,海拔约1000米,还没有发展成南北气候带的阻隔。灞河水量充沛,流量稳定,河床平缓,河滩宽阔,对两岸没有形成明显切割。公王岭仍是一片平原,黄土层厚度仅10米左右。当时,这里的古纬度也比现在靠南3度多,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类似今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地区,整个大地被森林草原覆盖。据孢子花粉分析,生长的植物有松属、胡桃属、桦属、鹅耳枥属、朴属、蔷薇科、卷柏属、水龙骨科、十字花科、车前属、蒿属等。活动在森林中的动物有虎、豹、犀、古熊、大熊猫、剑齿虎、剑齿象、豪猪、中国貘、毛冠鹿、水鹿、爪兽等,草原动物有三门马、肿角鹿、斑鹿、鬣狗、羚羊、中国貉、杨氏狮、鼬以及各种啮齿类动物。已发现的与蓝田猿人共生动物群有42种哺乳动物化石,带有明显的南方动物群特点。

动植物化石的发现,让我们对蓝田猿人生活的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研究。100多万年前,正是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蓝田猿人与这些动植物一起生活在这里,相生相伴。

感受直立行走的力量

绕过展览厅,继续拾级而上,很快就到了蓝田猿人遗址纪念亭。纪念亭为六角碑亭,建在公王岭山腰上,飞檐高翘,精致玲珑,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亭内竖立着蓝田猿人化石出土纪念碑,碑上有蓝田猿人的复原胸像,碑身下刻“蓝田人头骨出土处”。

蓝田猿人遗址纪念亭

蓝田猿人是人,但似猿,其体貌和进化特征比北京猿人更为古老原始。她的眼眶上缘有突出的眉脊,这种猿类的体貌特征到晚期智人时才基本消失,而蓝田猿人的眉脊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还要突出。蓝田猿人前额低平,头骨高度78毫米,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更小;脑量约780毫升,也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小,而现代人的平均脑量已进化到1400毫升。与现代人相比,蓝田猿人枕部宽阔而圆钝,轮廓呈楔形,头骨壁板厚,眉脊粗壮,眼眶略呈方形,鼻梁低平,没有下颏,嘴巴前突,牙齿粗大,齿冠粗短。人类学家根据这些特点和解剖学原理,计算出她的面部各部位肌肉厚度,复原了蓝田猿人头像。专家们认为,蓝田猿人已能直立行走,身体粗壮,腿比较短,双臂相对较长,下垂时接近膝盖,头部向前倾,有点驼背的样子,立正时不能像现代人那么笔直。

蓝田猿人遗址纪念亭旁边建有新生代地层剖面保护厅,厅内的黄土剖面是“蓝田人”和“公王岭动物群”化石的产地,自下而上划分为19个地层。第9层淡黄色粉沙质,含大量零星的钙质结核,有的地方呈板状,“公王岭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即发现于此层。这个重点保护剖面,为研究“公王岭直立人”和“公王岭动物群”提供了有力质证。

站在公王岭上,举目四望,群山葱翠,四野广阔,河流蜿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蓝田猿人   蓝田县   遗址   蓝田   猿人   头盖骨   人猿   地层   化石   博物馆   石头   动物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