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封了4个藩王,为何只有“三王之乱”,谁没有参与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封建王朝时期,各地的藩王对中央王朝有一种拱卫作用,但是藩王尾大不掉的时候,就会威胁皇权。这时,帝王就会寝食难安,想办法削弱或除掉地方藩王。

削藩会损害藩王的利益,很容易引发藩王作乱,这让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削藩一事都非常慎重。

刘邦夺得天下后,因为忌惮韩信等异姓王,想要除掉他们,引发了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等异姓王的造反。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等藩王的实力过于强大,让汉景帝寝食难安,他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削藩,引发了“七王之乱”。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也忌惮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藩王实力太强,开始削藩。引发了燕王造反,导致朱允炆丢了江山。


清朝康熙时期,平西王吴三桂等藩王实力过于强大,引起了康熙的忌惮,他开始削藩,引起了“三藩之乱”。清朝入关后,总共分封了4个藩王,但只有3个藩王造反,谁一直忠于大清?

清朝原本是关外的一个民族,大明爆发内乱,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逼迫崇祯自杀后,大清乘机率兵入关,击败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政权,夺取了天下。

满清入关时,大约只有10万八旗子弟和7万蒙古兵,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政权,都有数十万兵马。满清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李自成等对手,除了八旗军作战勇敢之外,汉人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少汉人背叛大明,投靠了满清,并帮助满清击败南明,夺取了中原地区。


满清坐稳天下后,将帮助其夺取中原的4个立有大功的汉人,封为了藩王。他们是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和孔有德。后来,康熙削藩时,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造反了,只有孔有德未反。

一、4个汉人藩王

吴三桂是大明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崇祯时期,吴三桂是大明边关将领,镇守辽东,防备关外的大清。

1644年,李自成攻破大明都城北京,夺得天下后,吴三桂想投降李自成,但是当他得知自己的李自成的手下在北京城的所作所为,抢劫了自己父亲吴襄的家产,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还强占了自己的小妾陈圆圆,吴三桂非常愤怒,转而和李自成对抗。李自成亲自率兵攻打吴三桂。


吴三桂败于李自成后,投降了大清。吴三桂借助大清多尔衮的力量,击败了李自成。多尔衮也在吴三桂归顺后,顺利进入关内。随后,在吴三桂等汉人将领的帮助下,清军势如破竹,击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以及大明残余势力南明政权,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满人政权。

吴三桂因功被大清封为平西王。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原本是大明将领毛文龙的三个手下。毛文龙是大明抗清名将,他以皮岛为根据地,经常在敌人后方骚扰、攻击清军,为大明立了不少战功。毛文龙为人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过多,引发了蓟辽督师袁崇焕不满,最终被袁崇焕杀掉了。毛文龙被杀后,他手下的将领非常气愤,不少人背弃大明,投靠了大清,其中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三个能力非常出众的大将,他们归顺大清后,为大清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最后,孔有德被大清封为定南王,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

二、三藩之乱

康熙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病逝后,就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康熙。

当时的康熙只有8岁,顺治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佐康熙。顺治的本意是让四大辅臣相互制衡,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随后索尼年迈后,最后形成了鳌拜一家独大的局面。


鳌拜性格强势,张扬跋扈,多次不顾康熙的反对,矫诏杀害了朝中重臣,这激化了康熙和鳌拜的矛盾,让康熙有了杀鳌拜之心。在索尼之子索额图的帮助下,康熙训练了一批亲贵子弟,然后等索尼入宫拜见,没有防备之际,康熙让亲贵子弟擒拿了鳌拜,将其治罪,并实现了亲政。

康熙除掉了朝中的威胁鳌拜,地方上的实力不俗藩王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尤其是平西王吴三桂。

吴三桂是地方藩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吴三桂坐镇云南,总管军民事务,他还拥有铸币权,可以铸造自己的钱币,这使其财力惊人。吴三桂在经朝廷同意后,还经常和周边地区开展贸易,他通过贸易,每年能从蒙古、西番等地区,获得上千万匹良马。同时,吴三桂在一切军事活动中也“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吴三桂在军事上拥有方便从事,不用事事请示朝廷的权力。吴三桂还可以提拔官吏,要人要钱要兵等,吏部、户部、兵部等部门都不能掣肘,这让吴三桂权势滔天,具备了对抗清廷的实力。


吴三桂等藩王实力太强,让康熙忌惮。康熙想要削藩,但由于有建文帝的前车之鉴,祖母孝庄太后不愿意让他削藩,而是劝说康熙耐心等吴三桂去世后,再削藩。朝中不少大臣也反对削藩。同时,吴三桂也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为由,向朝廷索要粮饷扩军,开始为叛乱做准备。

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 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他。面对孝庄太后、朝臣的反对,康熙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削不削藩,吴三桂都会造反,康熙力排众议,决定乘机削藩。11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造反。


吴三桂造反后,靖南王耿仲明也在福建起兵,平南王尚可喜不愿背叛清廷,但其子尚之信将尚可喜围困在府邸,夺了他的兵权,然后响应吴三桂造反了。同年十月,尚可喜在广东薨逝,临死前说:“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除了三藩,四川的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的罗森、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河北的蔡禄等,也纷纷响应吴三桂造反了。

数月时间,滇、黔、湘、桂、闽、川六省就落入了叛军之手,陕西、广东,甘肃等地,也出现了叛乱。一时间,大清的半壁江山沦陷了,局势非常危险。康熙派兵坚决打击吴三桂的同时,又对其他的叛变者实行招抚。1676年,王辅臣兵败后投降了大清。随后,耿精忠在被清军围困,腹背受敌之后,也选择撤军投降。耿精忠投降后,另一藩王尚之信也选择投降清廷。


盟友纷纷叛变之后,局势逆转,吴三桂落入了下风。1679年,吴三桂在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完成了称帝的心愿,但此时,他已陷入了困境之中。同年秋,吴三桂就病逝了,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吴三桂死后,叛军群龙无首,众心瓦解。清军乘机发起进攻,将吴世璠消灭了。

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耿精忠、尚之信等被处死,藩产入官,尽撤藩军入北京。福州、广州、荆州等地,清廷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等地,清廷派绿营兵镇守,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控制。

清廷的四个汉人藩王,只有定南王孔有德未参与造反。孔有德投靠大清后,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


1648年,孔有德被顺治封为了定南王,镇守广西。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李定国,率东路军收复湖南大部,并南下广西,直趋桂林。孔有德和他作战时,被打着节节败退,最终战死于桂林。孔有德战死后,其儿子也被南明俘虏了,只有女儿孔四贞带着父亲的骨灰逃掉了。

孔四贞逃到北京后,顺治厚葬了孔有德,孝庄太后收养了失去父亲的孔四贞,让她有了一个好归宿。

三藩之乱时,孔有德和其儿子都已经去世了,世间已没有定南王了,所以他无法参加“三藩之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平西   平南   大明   南王   清廷   顺治   汉人   满清   朝廷   清朝   康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