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战死后,粟裕如何处理张灵甫的遗体?其貌美妻子眼泛泪光

在民族危难之际,无数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投身于驱敌壮国的大业之中,由于思想的不同,大家逐渐分化成不同的阵营,在政治的影响下,大家甚至逐渐走向对立面。

张灵甫就是如此,作为国军的一员大将,深受蒋介石器重,在抗日战争中,也展现出他非凡的领导才能——让我军高层领导人都称赞不已。

可惜,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的一意孤行使得国共两党再次成为了敌对两面、生死之敌,张灵甫也因此成了我方最难克服的一块硬骨头。

经过精心设计,蒋介石误以为我军受到极大损伤,华东野战军利用这一错误心理,全面部署,最终顺利歼灭整编第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国军为此元气大伤。

战斗结束后,粟裕并未太过为难俘虏,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安排人员将张灵甫厚葬,免去他陈尸野外,无人收殓的下场。

粟裕是出于何种心理如此对待敌方大将?

他的这种行为又将让人们产生何种看法?

张灵甫之死

张灵甫这个人很有才华,早年一度考入北大历史系,可惜后来无力维持学费开销,辍学回家后,听从友人指点,考入黄埔军校,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

从军校毕业后,张灵甫被编入军队,参加北伐战争,北伐结束后,张灵甫荣升为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被调往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率兵参与南京保卫战,一边阻击日军,一边掩护己方军队撤退。

在此后军旅生涯中,张灵甫屡次升迁,从团长、旅长、副师长到师长,都是他用血洗出来的荣誉。

张灵甫还有个“张瘸子”的外号,主要是因为他在1939年,前往南昌高安作战时,冲锋在前,被日军打中了右腿膝盖,没有好好进行后续治疗而落下的终身残疾。

国军74军在其军长王耀武的带领下,多次参加打击日寇势力的重大战役,创造了德安大捷等战役的胜利,是一支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部队,张灵甫在这支军队中亦表现得十分出色。

在解放战争时期,第74军整编为74师,成为装备最精良、人数最多的一支军队,人数多达三万余人,张灵甫被任命为师长。

从1947年开始,国军开始逐步调整自己的战略,从刚开始的广撒网变成主要进攻山东和陕北地区。

面对猛烈攻势,解放军有计划地主动后撤,国民党第一兵团负责人汤恩伯误以为我军大受损伤,一改以往战斗风格,要求74师、25师作为主力,迅速攻占坦埠。

张灵甫接到命令后快速进攻,甚至甩掉了两翼部队的掩护,孤军深入至孟良崮地区,结果被华东野战军以10万兵力包围。

蒋介石原本认为这是消耗我军的最佳时机,命令张灵甫固守孟良崮,空投物资支援,并要求附近军队增援。

在增援部队紧紧被外围军队牵制,无法前进继续救援的时候,蒋介石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判断是错误的,为了保住这支精锐之师,他要求增援部队尽快摆脱牵制,援驰张灵甫。

据说当时最近的增援部队距离张灵甫的固守地不过五公里,不过在我军的火力压制和拼死冲锋之下,增援部队也伤亡惨重,无力展开救援。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灵甫身居高位,为人有些傲气,所以在国军中也得罪了不少人,增援部队到了却不增援,可能有将领的私心成分在。

我军在陈毅和粟裕将军的带领下,在16日联合三支纵队,发起合围总攻,在下午五点,全歼74师。

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又发现人数不对,我军迅速展开搜索,最终击毙张灵甫。

关于张灵甫到底是如何死亡的,有很多说法被传得众说纷纭,主要还是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在张灵甫在藏身山洞中,向蒋介石电话连线求援的时候,被我军六纵队发现并当场击毙,这是我们官方认证的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张灵甫看胜利无望,不愿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也不想成为俘虏,便留下一封遗书向蒋介石谢罪,自己则自杀殉国了,这是国民党给出的解释。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灵甫在战败后并未被当场击毙,而是被我军生擒了,在押运路上,有一个排长出于强烈的复仇心理,开枪打死了张灵甫。

这三种说法各有依据,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国民党给出的解释是一个谎言,连张灵甫自杀是自己开枪还是部下开枪都有不同的说法,所谓的遗书也是伪造的,这一点后来曾被王耀武亲口承认。

粟裕厚葬张灵甫的原因

在战斗获得胜利之后,粟裕将军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不理解的决定:他要求士兵厚葬张灵甫的遗体。

要知道,单是歼灭74师这一场战斗,我军伤亡人数就高达上万人,更别提我军在这场战斗中投入的各种战略物资。

张灵甫此人的确是有些本事在身上,抗日战争时,双方协同共进,一起抗敌,也算得上是一位好队友。

但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张灵甫彻底成为华东野战军的头号死敌,在之前的多次交锋中,也让华东野战军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更何况,单从其身份是敌对将领这一条,我军就没必要以高规格的要求去厚葬张灵甫。

但粟裕将军这个人在这件事情上看得很远,他认为厚葬不过是一件小事,从这里面可以延伸出许多其他的影响。

首先,大家同样是作为军人,服从军令便是天职,张灵甫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的的确确在践行上峰下达给他的指令,所以在他战死沙场之后,我们应给予相应的尊重,没有必要再大加打击。

张灵甫这个人的作战习惯也是偏向于喜欢主动进攻,打法大开大合又不失条理,这点跟我军的粟裕将军还是很像的,这也可能激起了粟裕将军的惺惺相惜之心。

“他是个有本事的人,可惜是作为对手。”

如果不是战争,能遇见旗鼓相当的对手,能算得上是一件快意的事,但在战争上,便只能成为不死不休的唯一选择。

其次,张灵甫也算得上是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毕竟在抗日战争中,张灵甫身为团长依旧冲锋在前,多次打退日军进攻,一度让敌人闻风丧胆。

虽然那时张灵甫的职位不高,但该打的仗和该做的事,样样都不含糊,是一个干实事的人,主动承担一个中国军人该承担的责任,在外敌面前,表现出我们伟大的民族气节。

而我军向来推行有功论功,有错认罚的原则,所以单从张灵甫之前的贡献来看,就算我军心中存有怨言和不忿,也不会过多为难一个已经去世且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从这点来看,张灵甫得到厚葬,也算理所应当的事。

最后,我军无论何时都一直奉行着人道主义的行事准则,华东野战军作为我军主力之一,在解放战争时期,多次承担重要任务,对国军进行打击,也击毙许多国军高级将领,最后都将这些人好生安葬了,张灵甫在这方面并不是特例。

除了践行人道主义精神之外,我军采取这样的行为,也是想通过怀柔的方式,让那些主动投降的士兵获得安全感,感化那些被俘虏的士兵,顺便宣传一波我军的良好军纪军风和大度的胸怀。

孟良崮战役中,我军精密部署全歼了74师部队,但74师作为国军配备最精良,战斗主力军队之一,蒋介石还是派来了不少援军前来救援,企图拯救这支军队。

最后当然是以失败为终,这些支援部队有的牺牲在支援的路上,有的被我军俘虏,有的则是利用混乱的局势,成功撤离。

那么对于这些被俘虏的国军士兵而言,厚葬张灵甫这一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精神安慰剂,有利于我们后期拉拢这些士兵加入我军阵营。

毕竟国军的装备实力在那里放着,所以这些被俘虏的士兵中,有很大一部分有着极高的战斗素质和丰富的武器使用理论及经验,如果他们都加入华东野战军,那么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军的实力。

综合这三个主要原因来看,厚葬张灵甫,算得上是一笔一本万利的生意,不过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人死入土,亦或是人死归乡的思想。

前者我军出于同为华夏人的心理,出手相帮一下也很正常,后者的话,出于当时的情况考虑,实现还是小有难度,做到前者就已经很好了。

据司令员王必成回忆,接到粟裕将军的命令之后,他带着人寻遍了方圆十里,花了四百大洋从一位老乡手中收到一副好棺木,将张灵甫葬在了孟良崮附近的一个县城附近。

厚葬后话

张灵甫一生过得也算风流,前后娶有四位妻子,要说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第二任妻子吴海兰和第四任妻子王玉龄。

张灵甫与吴海兰相识在1933年,那时张灵甫才30岁,两人在同年的冬天结婚,次年生下女儿张清芳,生活也算温馨顺遂。

但1936年,张灵甫毫无缘由地便将吴海兰杀害,这件事被吴家辗转捅到了宋美龄面前,被蒋介石要求严格审查,最后张灵甫为此获得了十年牢狱之灾,刑满释放之后,被分配到王耀武麾下当兵。

与王玉龄的相识,则是在张灵甫被任命为师长之后,彼时的他位高权重,遇见心仪之人,也是大胆求爱。

王玉龄出身很好,从小就受教育,把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还坚毅果敢的女子,在她十七岁的时候,便毅然决然和一见钟情的张灵甫结婚了。

“第一次看见他,我就想与他共度余生。”这是年轻的王玉龄最美好的愿望。

张灵甫作为师长,经常在外奔波,但这并没有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可谁都没想到,婚后不过两年,张灵甫便战死孟良崮,只余娇妻和幼子,彼时的王玉龄不过才十九岁。

王玉龄深知战场凶险,朝不保夕是常有的事,但丈夫的牺牲还是让她十分痛苦,在听说解放军出资将张灵甫厚葬之后,王玉龄心中十分感动,眼泪不住地往下流。

在她没有能力带张灵甫回家的时候,解放军的这一举动,或许安慰了她看着丈夫丧命异乡的悲伤吧。

那个特殊的年代,女性能干的事不多,为了撑起这个家,王玉龄拒绝了其他人的追求,带着孩子和母亲,以家属的身份前往台湾居住,后又独自一人辗转到美国去发展。

通过不断地学习,王玉龄在美国逐渐发展起自己的事业,将自己全家都迁往美国定居。

在70年代的时候,王玉龄应周总理的邀请,多次回国,并致力于两岸和平关系的修复,她的儿子张道宇后来回到上海经商,两人一同为张灵甫修了衣冠冢。

从国军的角度来看,憾失一员大将无疑是伤筋动骨的事情,但我军的如此举动也算是保留了最后的体面,彰显了我方的诚意。

按今天的话来说,张灵甫算得上是个全能型人才,文能研究,武能打仗,战略指挥,样样精通。

仕途上一路高升,除了贵人的提携,肯定也少不了自身的经营。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此人情商不低,小有手段。

综合起来,只能让人叹息一声如此人才,奈何大家不同路。

我们虽提倡奖罚分明,但却拒绝功过相抵,张灵甫在打击日寇上勇猛果决,屡创佳绩。

但在解放战争中也杀戮了无数同胞,盲目地伙同蒋介石将百姓从一个地狱拉进另一个地狱。

前者值得赞扬,后者却不可原谅。

战斗是为了保卫祖国,而有人民,才有祖国,我们拿起武器捍卫的是人民的权利和尊严,这一切不该被政治博弈所左右。

人民之路,才是正确的道路,长久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中华魂》 2022年04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解放战争   野战军   国军   师长   我军   遗体   蒋介石   泪光   士兵   军队   部队   说法   妻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