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全网下架,掐灭了多少人心中的光?



9月26日,电影《隐入尘烟》全网下架。

热搜词条都没有的情况下,我们却能在每一个角落看到大家的纷纷议论。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电影的标题不但在剧末点题,更在剧外升华,不得不说,导演对人性的洞察与判断让人惊叹,倘若下架只是巧合,那只能说太巧了。

导演李睿珺年纪不大,1983年出生于甘肃高台。

从2007年独立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夏至》起至今,执导多部电影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


百度词条里对导演李睿珺的评价分别是:“关注社会民生,平凡人物”,“充满关怀和力量,虽低调无名,但锋芒毕露”,“对电影怀抱赤子之心,遵从自己,拒绝名利诱惑”,“作品多与家乡背景有关,经常关注老人、儿童等群体,影片风格偏现实主义”。



电影《隐入尘烟》讲述的是十多年前西北的一个农村,两个苦命人抱团取暖的故事。



女主曹贵英体弱多病不能生育,还患有尿失禁,长期遭受哥哥嫂子虐待;男主马有铁是个只会干活的老实人,常年受三哥剥削,受尽冷眼,在农村连一间自己的房子都没有,终日只有一头驴作伴。两个底层农村的底层男女,被两家人用一顿饭的功夫订了婚。



从此,两个苦命的陌生人被捆绑在一起,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惺惺相惜,他们相互取暖彼此依靠,活成了对方生命里唯一的光。



李睿珺的故乡在甘肃张掖花墙子村,这也是电影中《隐入尘烟》的村子,小时候的李睿珺就在那样的村子出生、长大,直到17岁,高二那年,才随自己的父亲进城。

故事中的马有铁和曹贵英也是根据过往记忆中的人物加工而成,反映的是底层农村的底层失语者,他们人微言轻,通常是沉默的弱势群体。


这部电影拍了一整年,剧中所有的拍摄都遵循植物和动物的真实生长周期。具体到麦子几月种,树几月发芽,候鸟几月来,蝌蚪几月出现,电影里有一个日历,每一场戏是哪月哪天,是和现实完全重合。

电影里的两头猪,是剧组从小猪仔开始养起来的,直到电影拍摄结束。



电影里出现的十几只鸡,也是剧组买了一个孵蛋器,计算好21天的时间,等小鸡开始要啄壳的时候才开始拍摄,之后一直照顾它们长大出现在镜头里。



电影里的演员不是别人,基本都是花墙子村的村民,农民,他们不需要演,生活本身是最好的演技。农民的生活,农活的操作早已长在他们的骨血里。饰演马有铁的男主,他干农活的样子,一看就是至少磨砺了十几年的行家里手。



海清,剧组唯一一个专业演员,零片酬参演。为了演好这部剧,老早住进村子里导演的小姨家体验生活(导演的小姨夫是饰演马有铁的男主),从麦子下地到成熟,海清做了一年的农民。海清在剧中为了饰演好曹贵英这位角色,模仿这类人群走路,导致自己脊柱侧弯,戏结束以后,当时在上映了采访时,海清的脊柱依然是有问题的。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动辄几亿投入的商业大片拍摄不过百日,《隐入尘烟》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场景道具,用一年的时间如此匠心打磨一部剧,上一次听说还是87版《红楼梦》。

《隐入尘烟》说的是十多年前,底层农村的边缘人物,按道理应该是苦涩的。

影片里冬天掏的火炉,黄土夯砌的新房,屋檐下筑巢的燕子,夫妻二人用纸盒灯泡孵小鸡,坐等小鸡出壳的场景,处处透出底层生活的艰辛。

可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却不是苦,而是美,这感觉像极了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衣衫褴褛的乞讨少年,你第一眼关注的不是他破烂的衣衫,而是对方眼睛里泛着的倔强光芒。

马有铁和曹贵英寡言的温情,不禁让人联想起过去:车马慢,书信远,一生只够爱一人的爱情。



很多人评价说:电影没有一句叫苦,但却让人深刻感受到生活的苦难;片中没有一句煽情,朴实无华却让人看着看着不禁流下泪水,并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我看完《隐入尘烟》心情复杂,但也着实被温暖到了,像极了被短片《二舅》治愈的人们。

它让我怀念起从前,环绕爷爷膝下,抱着爷爷那件冬天必穿的军绿大棉衣任意撒娇的童年美好时光。

让我想起儿时,隔壁阿姨的母亲,一个多年瘫痪的老人,虽然行动不便,常年受病痛折磨,但每次见到我们这些孩子,都会笑盈盈的拿出好吃的招待我们。

让我忽然理解,过去遇到的那些身患疾病的人,他们极力维持体面的倔强,还有深藏其中的那份病耻心。

……

某位名人说过:一部优秀的电影标准,不是观影的时候有多少掌声、欢笑和眼泪,而是看完之后,是否给人以思索,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近年来国内最优秀的电影,也是最美的电影,没有之一。

在市场上,《隐入尘烟》也异常出彩,豆瓣口碑从初上映时的豆瓣7.9分,增长到了8月底的8.5分,豆瓣上85.9%的观众给了至少4星;猫眼购票评分9.2,60天的时间票房破亿,这部投入成本只有200多万的小众文艺片,取得如此傲人成绩无疑是大众对其品质认可的最直接表达。




不仅如此,在社交平台,与《隐入尘烟》相关的话题热榜不断。

“《隐入尘烟》后劲好大”、“隐入尘烟为什么逆袭”等话题都曾登上微博热搜,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小某书上,关于与《隐入尘烟》相关的笔记,也已经达到了2万篇以上。

人民网,人民日报等各大官媒也下场为其点赞喝彩。




可是,谁能想到,这样一部有目共睹的,连人民网都曾称赞它因为真实,注定不会“隐入尘烟”的优秀作品,在9月26日被全网下架。

《隐入尘烟》的票房最终定格在了1.1亿,距离它7月8日上映只有80天,距离密钥到期还有23天,热搜词条查无痕迹。

与下线不同,全网下架意味着在任何渠道都看不到。

虽然,即便是下架了,有“办法”的网友还是能找到。

下架,更多的是对影片的一种态度。

下架原因不明,于是引来各种猜测。

有人说“真实的苦难”的是它的原罪。

有人说现在的农村没那么苦,电影是故意丑化抹黑……

其实这届观众都不傻,真相自在人心。

当今的农村很多都很现代了,农民也富裕了,但我国土地辽阔,总会有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无法顾及到,何况还是十多年前的农村。

导演和演员给了这部剧最大的诚意,电影的各种细节做得足够真实,很多观众都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父辈甚至儿时的影子,儿不嫌母丑,我们只会为之感动。

全网下架这种神操作,让人想起过去电影里演的:某个出身穷苦,却通过努力熬出头的小伙子被安排和某个官家小姐相亲,不小心撞见了从乡下来投奔自己的穷亲戚,为了俘获官家小姐的心,不但不承认那人是自己乡下的穷亲戚,还找人将其毒打灭口。

这仅仅是自卑么?

我理解不了一部电影会因为真实而下架,就好像理解不了有人说《红楼梦》因为是悲剧就没营养一样。

《隐入尘烟》下架,相信遗憾的不仅仅是为此剧付出心血并落下脊柱侧弯病根的演员海清,有人说海清的影后没了,因为连参选的机会都没有了;也不仅仅是那个花了5、6年构思,用一年多的时间写成文字,再用一年的时间把它拍成电影的导演李睿珺;还有更多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温暖并从中得到力量的人们。

所有人都明白,电影中的马有铁和曹贵英现实中全然一样的没有几个,但很多时候他们却又无处不在,甚至,他们可能是有时候的我们,我们也是他们。《隐入尘烟》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失语者发声,这份小心翼翼的温柔,像一束光温暖了很多人。



有人说电影的结局不好,曹贵英掉进河里没人救,没人吭声,最终死掉,这显得周围的人很没人性。

曹贵英一死,马有铁的光没了,一切隐入尘烟。我内心也希望曹贵英掉进河里的时候有人救一下,即便救不起来,哪怕喊一嗓子也好,所以,在《隐入尘烟》下架消亡的时候,人微言轻的我费力的敲打键盘,拼写出这篇文章,哪怕它最终也会“隐入尘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尘烟   词条   脊柱   底层   导演   演员   心中   农村   真实   时间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