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 - 辽金巨刹,巍然向紫穹


辽金时代虽然在时间上和两宋为同一时期,但它的建筑、造像风格上承唐韵,气态粗犷有力而不失线条的灵动变化,实为生动可爱。而华严寺汇聚了大量辽代遗存的建筑、塑像,样貌完整,在一千年战乱太平的迭代中幸存至今。其在文物界的重要性和艺术成就上的高度自不用赘述,本文仅以一本80年代出版的<华严寺>一书中的部分旧影文字,重赏这座曾为帝都古寺的精魂。



大同是我国北方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北魏时称平成,自道武帝在此建都起,到孝文帝南迁洛阳止,近百年间这里一直都是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华严寺在山西省大同市内的西南隅,坐西向东,打破了一般佛寺坐北朝南的惯例。这是辽代特有的一种佛寺建筑习尚。《新五代史.四夷传附契丹传》记载:


“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以东向为尊,四门楼屋,皆东向。”


这说明,佛寺东向,是契丹族原始居住习俗、好鬼拜日信仰与佛教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辽代佛教主要属于密宗系统,是佛教中的一个支派。密教遵奉毗卢遮那佛(是华严经十种佛中第九身性佛的其中一个功德名号。在密宗法系中身位最高,即大日如来),它是以神秘的咒术仪礼为特征,主张即身成佛。


贰 | 寺院



华严寺的创建年代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肇自李唐”,有的说是“唐尉迟敬德增修”,有人推测可上溯至北魏时,但都因缺乏确凿的资料而难以考定。根据现存实物考察,以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的薄伽教藏殿的年代最早。道宗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十二月......癸末,幸西京(即大同)”(《辽史.道宗纪》)“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史.地理志》)。这时的华严寺,已不仅是参禅礼拜和储存经藏的佛教道场,而且还是辽皇室的祖庙。


殿内梁下辽代重熙七年题记


中国封建社会,每逢一次改朝换代,就要带来一次兵连祸结的战乱和破坏。明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寺院一度没为官产,“改大殿为大有仓,二十四年,即教藏,置僧纲司,复立寺”。这里的大殿,指大雄宝殿;教藏指薄伽教藏殿。这时均分别修治,周围增建了一批建筑物。因此,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上华严寺重修碑记》中,已明确标明“上寺”。


从此,华严寺便分成了隔路相望的两组建筑,各开山门,分别进行修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一组称上华严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的一组称下华严寺



上下华严寺全景


清初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发生姜瓖兵变,华严寺又罹战火。此后,曾多次修葺附属建筑,现存的上、下寺两组建筑,除薄伽教藏殿和大雄宝殿为辽、金故物外,其余都是晚近重建的,所以布局显得局促,结构也趋于纤巧。清末以来,旧华严寺更是百孔千疮,风雨飘摇了。


薄伽为薄伽梵之略,又作婆伽婆,梵语,译为“世尊”,是佛的十个名号之一;教藏,指佛教的经典。薄伽教藏殿自辽中叶以来,就是华严寺的藏经阁。现在殿内所藏的辽代佛经虽已散佚,但藏经用的经橱(壁藏)和天宫楼阁依然存在,它和大殿以及殿内的辽代彩塑,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薄伽教藏殿内的壁藏


壁藏西北部衔接处结构


薄伽教藏殿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具有简洁、疏朗的特色,整体外观稳固、轻巧,是国内现存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的典型。殿内支柱的配列比较特殊,当心间只有两根支柱,称为“金柱”,左右次间除有前后金柱外,还有一个“分心柱”,用以承接屋顶重量。这种配列方式,在保持合理承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既便于宗教礼拜活动,又节省了木料,说明九百四十年前我国民间建筑匠师就已掌握了科学的结构方法。


殿内外斗栱共有八种。外檐柱头为双抄重栱计心造五铺作,式样简单、洗炼,全无繁复、支离的弊病,尺度比例与建筑本身权衡恰当。补间铺作一律一朵,栌斗未放在普拍枋上,下承蜀柱,这种形制介乎唐、宋之间,与柱头铺作并施,显得主次分明。转角铺作加了抹角栱,用以分负檐角荷重。这种做法,既非唐代遗制,又未见之于《营造法式》,类似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层转角铺作,是辽代特有的手法。


薄伽教藏殿外檐斗拱


薄伽教藏殿匾额


古代建筑的权衡比例,与材栔是分不开的,这个殿经过实测,材的广(宽)、厚(高)大体与宋《营造法式》相符,而栔的广厚,较《法式》为大,这显然是受到唐制的影响。因为,薄伽教藏殿创建年代,早于《营造法式》六十二年,当系受到唐代遗规的影响。辽的地域,包括燕、云一带,唐和五代的文化对它的影响,无疑比北宋的影响要大。直到金代疆域扩展到淮河流域,北宋出现的许多新手法才传到这里。因此,基本上可以说,辽乃唐制。


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在辽末被毁后又于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重建。殿内中央有大佛五尊,按照宗教的要求,需要一个相当宽敞的殿堂,以便于礼拜瞻仰,因而采用了“减柱法”;在中央七间大的地方共减少内槽金柱十二根,并使外槽的柱子略向里推进。这样,既减少了殿内柱子密度,又能合理承重,并节省了不少建筑材料。



大雄宝殿近景


大雄宝殿屋顶的鸱吻


大雄宝殿瓦顶高耸、出檐深远,檐头高达9.5米,出跳远至3.6米,没有斗栱,是难以想象的。大殿的外檐斗拱,共有五种,均为五铺作,形制硕大有力。其中当心间的两个梢次间的补间铺作,分别施用60°和45°两种斜栱,富有变化,这是辽金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燕云一带建筑的地方特色。

大雄宝殿内景



大雄宝殿西壁壁画


大雄宝殿外檐柱头及补间铺作后尾


内槽转角梁枋、斗栱


内槽柱头及补间铺作


钩阑华版镂空图案



叁 | 塑像


薄伽教藏殿内的藻井和内槽彩画,大都是辽代原物。如藻井和佛像背光上的网目纹,是最常见的一种辽代纹饰。平棊上的长体飞天,飘逸流动,宛如浮空。


辽代彩画飞天


殿内这些塑像除少数是明清补塑的以外,完整地保存了二十九尊辽代塑像。这些辽代塑像,有“三世诸佛、十方菩萨、声闻、罗汉、一切圣贤”。殿内坛的中央并列着三尊如来佛,四角配置四个面目愠恂的护法天王。在三佛和护法天王间,还杂然相陈着许多弟子、菩萨和供养童子等塑像。塑像全部赋色,面部和冠上贴金。



辽代塑像全貌


这些菩萨,神情形态各不相同,它们或盘跏趺坐,或跪坐,或站立;有的合十、有的扬手,塑造技法娴熟如出一人之手,人们走进殿堂,恍如置身在人群之中,全无一般佛殿中那种寂静、肃穆的感觉。这些塑像兼有唐代塑像的丰满、沉郁,也不乏宋塑中富有生活气息的特点,虽说是佛、菩萨的形象,但他们是人间的“神化”。菩萨大都身姿秀美,具有贤淑的女性风度。


其中有一尊塑像,上体微裸,身体自然地斜立着,侧脸冥思时,双手合十嘤笑,婉丽动人。这就是闻名的“合掌露齿菩萨”。不同于现在我们在寺院里常见严肃呆板的神佛造像,年代久远的辽塑完全突破了宗教造像的拘囿,而富有鲜活的生命。



菩萨


菩萨


菩萨


菩萨


合掌露齿菩萨


菩萨


菩萨


菩萨


菩萨


胁侍菩萨


迦叶


阿难


护法天王


供养童子



供养童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东向   契丹   辽代   柱头   佛教   大雄宝殿   殿内   塑像   菩萨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