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逝世,华国锋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有三个问题急需解决

| 影中纪实

编辑 | 影中纪实

前言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巨星陨落、山河同悲。

彼时正在人民大会堂接待外宾的华国锋,接到消息后匆匆与宴会众人告别,立即马不停蹄地向中南海赶去。

在他尚未踏入毛主席病房的时候,就听见了守卫及医护人员的哭泣声,当即鼻头一酸,流下了眼泪。

然而此时的华国锋顾不上悲伤,因为毛主席的后事安排是亟需解决的首要大事。

他当即决定召开紧急会议,主要就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协商,此三个问题分别是:

毛主席的后事该如何安排?主席遗体该如何处理?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进京吊唁?

华国锋

遗体保护工作

毛主席离世的这一晚,对于众人而言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在经过所有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讨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要立即成立治丧委员会,统筹负责毛主席后事安排的所有流程,将整场丧礼办得隆重庄严。

为了安稳国内局面,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在重重顾虑下最终决定,不准备邀请外国政府、兄弟党和友好人士派代表团或代表来华吊唁。

同时中共中央下达命令,解放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全体官兵加强战备值班,以防备一切可能的发生。

在这三个问题中,大家讨论最激烈的就是,毛主席遗体该如何处理的问题。

早在1956年,毛主席就提倡实行火葬,并带头在《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名。

在他临终前的最后几年时光里,还曾经和吴旭君医生谈过自己的身后大事,说自己喜欢吃鱼,之后就让人将自己的骨灰撒在长江里,算是给鱼儿赔罪。

实行火葬是毛主席生前的心愿,华国锋和汪东兴等人起初也想遵从毛主席的想法。

然而毛主席身边的陪护人员以及不少与会常委表示: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是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支柱,应该妥善保存毛主席的遗体,以供人民寄托哀思并供后世瞻仰。

最终会议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存留。

就在做出这项决定之后,对毛主席遗体进行保护的任务随即开启。

国务院在原有八大办公室的基础上,紧急添加了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在这里成立了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

当日凌晨四点左右,卫生部部长刘湘屏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徐静来到中南海。

彼时二人只是接到了来自“九办”的通知,对于中南海内发生的一切都尚且不知。

直到汪东兴哭着和她们宣布了毛主席逝世的噩耗,二人才明白为何这则消息下发得如此突然,同样难掩悲伤跟着痛哭起来。

在几人努力平复情绪之后,汪东兴向徐静下达了要对毛主席遗体进行保护的任务,并问她对此有什么要求。

汪东兴

徐静在思索片刻后,提出要亲眼看到毛主席的遗体,与同行专家们共同研究方案以及需要准备充分的器械与药品。

在中央通过了徐静提出的遗体保护方案后,徐静等人随即投入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之中。

他们先是对毛主席的尸体进行了防腐处理,随即为毛主席换上了浅灰色的中山装,并找专业人士为主席细致地打理了遗容。

在将这一切工作做好之后,徐静等人就开始了轮流在毛主席遗体前值班看护的工作。

他们在等党中央下达有关群众吊唁、瞻仰毛主席遗体活动的相关事宜。

举国同哀

9月9日下午4点,中共中央、全国人大、 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布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最终向全体国人公布了毛主席逝世的噩耗。

早在公布消息一小时前,中央广播就已经提醒民众,四点将有重要广播播报。

那时的国人还处在尚不知情的状态,仍旧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劳动和生活。

然而当广播中悲痛的哀乐响起,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之时,所有的国人都陷入了仿佛天塌地陷一般的沉痛与哀伤之中。

一时之间举国同哀、山河同泣,所有的娱乐和庆祝活动全部叫停,人们纷纷聚集在一起抱头痛哭,任谁也无法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逝世。

在得知噩耗后的一段时间,国人们唯有痛哭,时间仿佛就此停滞。

随后全国各地自发组织哀悼活动,民众纷纷佩戴上黑纱来祭奠缅怀毛主席。

虽然中共中央已经决定,不邀请外国政府来华吊唁。

但是在毛主席逝世的十天时间内,仍然有123个国家的政府和首脑向中国政府致电,其中105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来到中国大使馆吊唁,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

朝鲜在收到这则噩耗后当即下令:9月10日到18日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全国哀悼期,在此期间全国停止一切娱乐体育活动。

美国、法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等国人民也举行了游行活动,以此表示对毛主席的悼念与崇高敬意。

各国媒体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纷纷对毛主席的逝世进行专题报道,并撰写缅怀毛主席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毛主席的敬佩与赞赏。

其中日媒在报道中这样说道:

“毛泽东主席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上,始终是一颗放射出强烈光芒的太阳。”

美国《纽约时报》则评价毛泽东主席为“革命的世纪巨人”。

9月11日到18日,护卫队将毛主席的遗体从中南海转移到人民大会堂布置好的灵堂。

在此期间,陆续有三十多万人前来吊唁,排起的长队构成无尽的悲伤,队伍中的哭声越来越大、从未停息。

朱德夫人康克清、彭德怀夫人伍修权等人在队伍之中泣不成声。

李敏和李讷站在主席的棺椁前驻足片刻,不敢多做停留,只能压抑着内心的悲伤缓缓离去。

为了对毛主席的遗体做好保护工作,灵堂的温度要始终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下。

但是由于前来吊唁的人实在太多,室内的照明设备也在持续工作,即使大会堂内所有的风冷设备全负荷运转,室温仍然居高不下。

这可把汪东兴等人急坏了,众人的心脏随着室温的高低起伏而紧张颤动。

为了降低温度,他们将现场演奏的乐队撤走,改由音响设备替代,同时适当减少了室内灯光,遗体上也加盖了赶制的有机玻璃罩。

于书吉提出用液氮冷却后的氩气注入玻璃罩内,驱走罩内的氧气,从而对遗体有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这个方法随即得到采纳,并且获得了成功。

9月18日,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百万国人齐聚北京天安门广场,队伍延伸到东西长安街,甚至填满了东单、西单两大区域。

所有广播及电视台对追悼大会进行实时转播,全国八亿人民一起沉痛哀悼毛主席。

华国锋副主席致悼词,当他念到“化悲痛为力量”“将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时候,整个追悼大会的悲伤情绪达到高潮。

所有民众最终无法压抑悲伤情绪,原本静穆的天安门广场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声。

整个会场中有3000多群众哭到昏厥,提前部署的医疗准备险些处理不过来。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分会场”,也出现了群众哭到昏厥的情况。

这场追悼会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爱戴与拥护,此后中共中央也开始着手准备毛主席纪念堂的筹建工作。

筹建纪念堂、打造水晶棺

中央既然决定要将毛主席的遗体永存存留下来,那么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工作随即就被提上日程。

为此,“九办”设立了“毛主席纪念堂设计组”,由时任北京市建委主任的赵鹏飞和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挂帅。

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第一步,就是选址。

设计组在经过实地勘察、协商讨论后,最终设计出了三十几套方案,上交中央进行裁决。

有人认为毛主席征战一生、为祖国日夜操劳,逝世后应该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安息,因此提出了中南海瀛台小岛、北海、景山以及颐和园等多个方案。

然而这些地方不是国务办公的地方,就是群众休憩娱乐的场所,在这些地方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并不相宜。

其中选址在香山的方案曾经得到看好,但是香山距离北京较远,也不方便人民群众后续到毛主席纪念堂进行瞻仰缅怀,所以这个方案最终也被否决。

最终,设计组将目光锁定在了天安门广场。

早在解放初期,毛主席和周总理就提出,要“让天安门广场建成人民最喜爱的地方”。

而在建国之后,天安门广场已经历经三次扩建,成为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最终中央决定决定,要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南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的位置,处于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大建筑之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在人民大会堂的选址明确之后,设计组随即开始对纪念堂的造型进行设计。

经过几次设计改稿之后,纪念堂最终被设计为正方形,长宽均为105.5米,高33.6米,以琉璃做檐顶、汉白玉为栏,并采用花岗岩作为基石。

这个设计既保持了我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又彰显出了庄严肃穆、美观大方,最终被中央采纳通过。

就在数以万计的工农军以自发群众齐心协力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同时,存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的打造任务也在紧张进行。

整个水晶棺要求清晰美观,还必须兼顾抗震抗爆、耐水隔潮、恒温防尘等性能,给出的打造时间也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因为此前世界各国并没有打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水晶棺的先例,所以设计组只能先行设计研制一个光学玻璃样棺。

然而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打造光学玻璃样棺也是困难重重。

水晶棺小组先是历经辛苦,在北京第一机床厂找到了一台进口设备制作光学元件。

随后整个小组进行板面的粗磨、细磨、抛光以及加工工作,将整个棺体严密扣合起来,最终形成真空状态。

虽然这个样棺通过了地震、密封性、降温等一系列性能检测。

但是中央却提出整个样棺有反射情况,不够清晰透光。

随即设计组开始了二号棺的研制。

大家先是改变了棺壁倾斜角度,并在侧壁镀了一层增透膜,从而消除反射影像。

然而这个2号样棺依然没有完全合格。

因为毛主席长期浸泡在药液中,面容的颜色多少有些不够红润鲜亮。

此时中央就问水晶棺设计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善主席的面容。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设计组成员随即开始研究光学美容技术,即通过改变投光角度和色彩,使得毛主席看起来面色红润、遗容栩栩有神。

最终,3号样棺终于通过了中央的检验,真正的水晶棺打造工作就此开始。

既然是打造毛主席的水晶棺,那么水晶的纯度务必要过关。

为此,通过检验选定的江苏东海县105水晶矿,为水晶棺研制提供了约52吨一级熔炼水晶。

此后工匠们经过严格的熔炼、焊接、研磨、再焊接、抛光、再研磨以及再抛光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完成了水晶棺的打造工程。

在经过光学投射的最后检验后,这个水晶棺完全达标。

尾声

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的遗体在4名卫士的护卫下,由中南海769室运送到纪念堂。

当众人小心翼翼地将毛主席的遗体放置在水晶棺内后,他们发现主席面容红润、慈祥庄重,就像是在棺内睡着一般。

此时众人看见这一幕,不禁又流下了眼泪,那眼泪中充满了对毛主席的思念与敬佩。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

人民群众全国各地赶来,对这位伟大领袖进行瞻仰与缅怀。

毛主席的逝世对国家和人民,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然而毛主席虽然已经离世,但是其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创未来的伟大精神,永远在激励着我们不畏艰辛、砥砺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毛主席永远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天安门广场   中南海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   纪念堂   遗体   悲伤   紧急   水晶   中央   会议   工作   华国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