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总是强调要像婴儿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那婴儿是什么状态?这要结合上面的‘营魄抱一’来看,营魄抱一就是身心合一的意思。而婴儿就是身心合一的状态,他们可没有那么多花花肠肠,单纯的很。因为婴儿没什么私欲,所以才能做到身心合一。

为什么说「抟气致柔」呢?气是什么?

程子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如果见到自己本性时,就能明白‘气即是性,性即是气’,两者本来没有性气之分。

王阳明说过:“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所以‘气’是‘理’的运用,如果没有气的运用,那么我们也就无法发现天理。

性即是理,也是道,所以道和气是一体的。前面我们讲过天地之气一刻也未停息,但背后有一个主宰,这个主宰就是‘道’,而气就是道的妙用,道为体,气为用,体用同源,所以常有人说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生成了,其实这也没错。

同理,在人的身上也有气,它也是一刻也未停息。但背后也有一个主宰,就是心。心如如不动时,气就正常运行,心动了,气就紊乱了,疾病也就来了。

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没有动静之分的,但气有‘动静’的时候。当气动了之后,就分出了善恶,所以才说:“有善有恶是气之动”。

‘抟’是聚拢、凝聚之意,把它聚在一起,团成一个球的感觉。就像我们柔面团,越揉越圆,也就是抟面。

抟气致柔的‘抟气’就是心之本体不动时,对应气的状态,将气凝聚成一团。人专注于一件时的时候,是一心一意,心不外散,气就不会外散,就能凝聚成团。当专心致志时,心不会乱动,气也就是柔和顺畅的状态。

而与‘抟气’对应的是‘习气’,婴儿是没有什么习气的,只知道吃奶睡觉,但当你给他吃了一个有味道的食物后,他的味觉收到刺激,喜欢上了有味道的食物,心动了,于是习气开始慢慢改变。

随着逐渐长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刺激不断增加,各种欲望私欲开始生出,心不断的被刺激,随着时间的累积,就形成了特有的习气。

比如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点人性格急躁,都是日积月累的习气所致。但要明白这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不是大家所说的性恶论。

所以像婴儿一样「抟气致柔」,就是心之本体如如不动的状态,就是符合道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道德经   婴儿   习气   私欲   本体   条理   主宰   本性   老子   身心   状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