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齿轮会碾碎所有的守成者

#秋日生活打卡季#

原创 镇长助理

公众号 大树乡长


经济寒冬的前夜是什么?


是你开始发现收入下降了,东西甚至还变贵了,那些身边做点小生意不再借钱搞新项目了。


如果你身在欧洲还有点不一样,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天,你还得忧愁高昂地取暖费,甚至还要考虑是不是该买一条中国产的电热毯。


往里深追原因,无外乎萧条将至,唯一的区别在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上文《防守的台海,与进击的新疆》谈到,重建能源网络加大库存储备以及重新工业化是世界经济体系变动的三大特征。


但话其实还没有说完:主要是欧洲在重建自己的能源体系、是美国更迫切地要重新工业化以及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加大库存储备——欧洲购气、中国买芯、美国囤货。


深层次地经济结构变动,反映到现实当中自然就是各种各样地脱钩、通胀以及消费萎缩。


经济教科书里说,一个东西价格贵了,自然有人愿意投资扩产、增大供给最终实现供需平衡。


投资扩产书上只要一句话,现实中需要的却是大量的真金白银和漫长的建设周期。


俄国著名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这句话放在经济中也适合:改善具体的生活,不要改善理论的生活。


欧洲需要重建能源体系,不是说今天喊建明天就能建好的。哪怕有决心有资金一定要建成,那当下的生活怎么办?


国际上有个LNG(液化天然气)运费价格评估机构Spark Commodities,它出了个报告说,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LNG船的日租费已升至10.53万美元,同比增长124%,创下历史新高。


但就这样,LNG船市场上仍一船难求。世界上最大的LNG船生产商韩国在2027年之前已经没有新的产能。增加供给不是变戏法,孕育新生命都要怀胎十月。


各种运输液化天然气的LNG船


2021年,欧洲进口341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2021年,欧盟靠LNG船从美国只能进口223亿立方米天然气,哪怕美国额外提供150亿立方米,在炸掉北溪1号、2号管道的情况下,这个千亿缺口又该怎么补呢?


教科书里的市场经济,有人只是想多挣钱;可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经济,是有人巴不得你死,再在尸体上挣钱。


从历史上来说,现在大家还是相对克制的,要是搁100年前,消灭产能促进市场出清的手段是战争,是物理手段的出清以及物理手段的打开市场。


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说,“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并非“事故”,而是“蓄意破坏”。


政客们可以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走,但资本不会;普通民众只能守在家中,但资本可以全球流动。


产业资本的出走以及欧洲大陆本土工业竞争力的下降已成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熄火一个。


转到美国。许多自媒体说美国经济恢复的有多好,中美差距又在拉大,还特意挑选了数据来佐证观点。


数据有时会说谎,但更多的时候是有人利用数据说谎。


比如下图。


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


有人说美国强大,无论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它们会影响美国但是美国从来不会深陷泥潭。图中展示的也很清晰,每一次下跌都能迅速回弹。


但如果把时间线拉得更长呢?


我们只看到美国近20年工业产能停滞不前,去工业化并不是口头说说,他们是真的在做。如果美国靠大放水还不能把生产拉回来,那美国早就跌落铁王座了。


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


如果再多看一点数据呢?美国的产能利用率实际上也是在逐渐下降的。


美国的产能利用率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树对美联储加息抑制通胀持谨慎态度的原因。


货币引起的通胀用货币政策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不仅仅是货币超发问题,还有实物不足和产能不足的问题呢?


过去是“中美夫妻”,在中美体系下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周期是趋同的,中国的产能某种上也是美国的产能,因此加息回笼货币降低通胀的逻辑是可行的,毕竟过剩的中国产能就摆在那。


如今美欲脱钩,推动产业链离开中国,对中国货增加关税,而重建新的供应链又尚需时日,美国人自己又20年没有增加工业产能了,说降通胀谈何容易。


但并不是说美国人是蠢蛋。美国人不仅不蠢,反而是精明异常。


加息抑制通胀从来不是终极目标,加息维持美元体系维护美元强势才是终极目标。

通胀中什么人受损最大?有点小储蓄而缺少核心资产的人损失最大。


对于最底层,美国政府会发低保让他们饿不死,而坐拥资产者望着资产价格随着通胀水涨船高,最有革命性的人和最有能力的人都安抚好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增加产能美国人也在做,只不过回流的是高端制造业,一般的工业产能美国人仍然打算将其作为狗粮施舍给小弟。


高端制造业,或者更广义的说,中高端产能才是中美竞争最重要的底牌。


正所谓一力降十会,外交家顾维钧在谈判桌上再怎么纵横捭阖也避免不了巴黎和会上山东被割让给日本的命运。


哪怕引领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在面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翘楚德国、美国时,也会显得力有未逮。


下一次工业革命会发生在哪些领域?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但是新能源领域中美欧的确都在耕耘发力,因为这既关乎能源供应体系的重建也关乎中高端产业的竞争。


我们来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


美国的巴菲特历来紧跟政治走,今年却开始抛售比亚迪的股票了?那是不是美国的新能源策略要转向了?



巴菲特也曾投资过港股中石油。他什么时候买的呢?他在2003年4月中国闹非典的时候开始买入中石油,此时是港股月线级别的最低点。


他又何时卖出呢?大概从2007年7月开始卖出,正是我国股市大牛市的时候,也是08年金融危机的前一年。


背后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加入WTO,“中美体系”开始发力(对中美体系的描述详见上文《防守的台海,与进击的新疆》),中国需要海量石油来生产廉价商品,于是美国打下伊拉克中国公司马上就可以跟进参与开发。


然后巴菲特又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抄底比亚迪,背后则是08年民主党上台,中国又追随美国民主党搞起了节能减排。


历史展现的脉络是,中国作为追随者,在经济上一直紧跟美国的指挥棒,而跨国资本的走向,反映的是中美夫妻关系的好坏。


其中,跨国资本的典型代表人物巴菲特只不过利用自己的信息和择时做了一个超级大波段。


所以,与其说美国新能源策略要转向,不如说中美关系要转向。


让我们回到当前的国际变局。


俄乌冲突对欧洲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更大。


事缓则圆,本来欧洲可以按部就班地重构自己的能源体系,但是俄乌战争打破了所有的计划。有人还嫌局面不够乱,还在踩油门搞加速。


重构当下的能源体系就得花一大笔银子,投资新能源产业所花费的只会多不会少。钱从哪来?已有企业还面临原料短缺的局面,产业资本流失会更严重。


可以说,欧洲的新能源策略怕真是要胎死腹中了。


相比之下,在这经济的寒冬中,我们还在有条不紊地铺就通往未来的路。


这也给了普通人一个启发:


在周期的末端,就要靠近新生事物,唯如此方可在黎明到来之时大展手脚。


对国家而言,也要注意:


做蛋糕和分蛋糕从不冲突。做不大蛋糕,将来无路可走;分不好蛋糕,将来无人追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民主党   产业资本   中美   工业革命   通胀   欧洲   美国人   美国   新能源   产能   中国   齿轮   天然气   资本   体系   能源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