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桥,小而美,汉风古韵,杨柳依依,你自信能找到吗?



百年遗迹藏荒野

愿无古桥成遗梦


结束了对狮子山三眼桥的探访,我们就踏上了寻找刘家桥的行程。

刘家桥离三眼桥并不太远,直线距离只有约3公里,但这却是一个注定不好走的行程。

为什么呢?



今天的我们,都习惯了导航,无论去哪,打开地图,找到目的地,自动就会导航过去,即使有点偏离,大家位置共享一下,再喊几嗓子,就会有应答。

如果地图上没有标注呢?我们可能基本上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寻访刘家桥的时候,我们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地图上没有刘家桥,搜不到!

对于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古桥,要怎么样才能找得到呢?

我们都有点傻眼了。

但起哥很有自信,说,没事,我们肯定能找到。


起哥在认真研究地图


为什么呢?因为起哥的方位感很好,据说年青时候曾参加过丛林竞速大赛,有很多小伙伴参与,但最后就他所在的小组能够“逃出升天”。

看来,今天就是见真金的时刻——20年后,起哥的“陌路找位”本领,是否依然宝刀不老呢?



地图指望不上,我们不得不回到最原始的“陌路找位”方式:

第一,问当地人,如果有熟悉的当地人作为向导指路,自然是最快的;

第二,看描述,文献会有一些模糊的位置描述,可以确定大致方位;

第三,看网上照片,寻找显著特征,推测地形地貌,再结合地图锁定大致范围;


我们在荒野中搜寻刘家桥


其实,还有第四个方式,我们后边再说。

大家发现了吗?陌路找位,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技能,要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信息和知识。

理清思绪后,我们陌路探访刘家桥的工作,正式开始。

首先,我们沿途问了很多当地人,大家都不知道,看来,第一个方式只能放弃。


起哥在向当地人问路


好在,我们借助网络,在第二和第三个方式上面,小有斩获:

首先,我们找到一段关于刘家桥的位置描述:“位于江夏区五里界街的李家店村附近”。

于是,我们就先把车开到李家店村委会。

其次,我们找到一张照片,下面就是,你能给我们提供关键性的位置信息吗?


网上所能找到的刘家桥的照片


照片中,最醒目的是高铁,后面还有一些荒草,小山丘和电线塔,当然,还有桥下的河港。

现在,求交集就好了呀?在李家店附近找高铁,河港交叉的地方啊。

李家店附近有什么高铁呢?——京广线!

于是,我们在李家店村附近,沿着京广线搜寻前进,特别留意有河港的地方。


我们计划沿京广线搜索前进


但在地面搜寻,是很容易迷路的,因为道路并不按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延伸。

车子开得很快,一下跑到了李家店的北边,发现不太对劲,因为离李家店越来越远。

没错,我们迷路了。



于是我们停下车,冷静地分析了一下,感觉不太对劲:

刘家桥!在李家店……?!

电光火石间,我们想到了第四个陌路找位的方式:从名字推测。

是的,刘家桥,肯定跟姓刘的有关系啊……怎么会在李家店呢?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应该在附近找跟刘姓相关的地名。


起哥在荒野中穿行


就在这时,一个叫“火烧刘”的名字映入眼帘,在李家店的西北方位!

没错,就是这里!

于是我们迅速返航,到了这个村子。

这个村子里,清一色的红黄颜色的民居,古风凝重,民风淳朴、小村人的生活,犹如一曲江南丝竹的小唱,舒缓有致,平静如门前流水。

我们停车的地方,正好位于两家人户之间,西屋里有位中年家庭主妇站在门口看着我们,东屋里有位老大爷也在门口看着我们。

给我们热情指路的当地人


此时,我们期待的第一个探索方式——直接找熟人问路,终于可以发生作用了。

这就如同人生的路,一处不通,处处不通,一处若通,处处都通。

西屋的家庭主妇最热情,她告诉我们,刘家桥就在前面,但是不好走;东边的老大爷也告诉我们,在前面,往前走,走到大树那里,就看到了。


我们从三眼桥穿行到刘家桥所走的路程


由于草比人深,我们还是看不到,于是,我们派出了无人机,从天上向下搜寻,发现树大草深,还是很难找到;所以决定省点电,干脆在比人还深的蒿草中前行寻找。

终于,在走了几里地之后,突然,一座小桥,映入眼帘。


刘家桥出现了!


肯定就是了!

“哈哈哈,找到啦!”起哥大声喊。


越来越近的刘家桥


“看,我的方位感,就是这么好!”

那一刻,起哥高兴地像个孩子!


起哥在大声告知队友,刘家桥已经找到!


找到自己苦苦追寻的东西,任何人都会觉得莫大地欢欣,只是起哥的个性更加率真,乐得有些手舞足蹈。

于是,我赶紧扶住他——怕他摔倒了!


近在眼前的刘家桥



短暂的欣喜过后,我们开始仔细观察这座桥。

另一个侧面的刘家桥


眼前的刘家桥,与我们在网上找的照片,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网上的照片显示,这座桥已经快坍塌了,但眼前的桥却非常新。


远望刘家桥


看来是近两年经过修葺,已经换了容颜,河岸边还种了一些垂柳,颇有汉风古韵,微风袭来,杨柳依依,风景宜人。


文物部门给刘家桥的立碑


走近刘家桥,首先就能从桥头看到一块文物部门立的石碑,上面用红色油漆描着“刘家桥”三个字。


刘家桥的侧影


虽然有人也叫它“刘家大桥”,其实整体规模比较小。

起哥说这是我们近期找到的最美的桥,小而美,太适合郊游了,搭个天幕,沏壶热茶,就会感觉到,没有什么桥是找不到的,也没有什么桥是到了面前,还跨不过去的!

但没过一会儿,起哥又皱起了眉头。


起哥在捡垃圾


怎么回事呢?因为周边有不少游人丢弃的塑料瓶,有些煞风景,嫉恶如仇的起哥很看不惯,于是又开始捡起了垃圾。

刘家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由红砂石砌成。从桥梁的建筑工艺来看,应该也是一座清代古桥,至少有200年的历史。


刘家桥是单孔红砂石桥


刘家大桥的附近是一个荷塘,据说,夏季的时候,荷叶满塘,非常漂亮。但今年持续干旱,荷塘里已经没有了水,连塘底都能看见裂缝。


荷塘已干裂见缝


从更大的视角可以看出,刘家桥也位于梁子湖的港汊上,桥下应该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古航道,从地形和河道的走向来看,我推测,这条河道,有可能是连通梁子湖与汤逊湖的航道,如果是这样,那这里想必也曾经是繁盛的古航道,也是万里茶道的组成部分。

我们都知道,汤逊湖离省城和汉口更近,如果这条航道能够通航,那当年一定会比宁港河道更加繁盛。


刘家桥位于梁子湖与汤逊湖之间的港汊上


刘家大桥的不远处,就是京广高铁,站在这里,不时看到远处呼啸而过的高铁,这种绵延千里的铁路桥,是古人无论如何不敢想象的,一古一今,对比明显,让人思绪飞扬。



看着这座古桥,却不知道他的前世今生,总感觉不太解渴。

眼前的刘家大桥,虽然美,但实在是太小,是谁修了它?上面走过什么人?又发生过什么故事呢?……

我不知道,因为我实在是查不到关于这座桥的更多信息了。


起哥走在刘家桥上


古桥,该有怎样的风韵呢?我说不好。

但我知道,在80公里外的咸宁,也有一座刘家桥,准确地说,应该叫刘家廊桥。

相对于眼前这座刘家大桥的寂寂无名,咸宁的刘家廊桥就气派多了,因为那是真正的汉室宗亲世代聚集、繁衍生息的地方。


咸宁的刘家廊桥


据说,当年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把他的幼弟刘交,封为楚元王,他就是刘家桥人的封王始祖;后来,刘家后人又随朱元璋打天下,再次受封;刘交的第60代后裔刘伯常迁居咸宁,逐渐繁衍,目前已经聚居在刘家桥约4个世纪,由于这里青山环绕、古木参天,村里的老屋、雕梁镂扇、楼栏围核,虽然历经风雨摧残,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

咸宁刘家桥不仅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慕名前来观光,很多导演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先后有《汀泗桥之战》、《汉正街人》、《守望家园》、《桂花嫂》等剧到这里拍摄外景,并成就这里“楚天民俗第一村”的美誉。

刘家廊桥远景


而我们眼前的这座刘家大桥,应当与刘家廊桥没有什么关系,但由于相近的名字,还是忍不住让人浮想联翩,并且希望它也会有刘家廊桥那样的待遇。

都说,“廊桥遗梦”,作为古桥中的特有品种,廊桥能够遮风避雨,承载过很多人美好回忆和无限遐想,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


荒野中穿行的队友


而看到眼前的刘家大桥,我的感触却只有一句话:“百年遗迹藏荒野,愿无古桥成遗梦!”

这就是文人的问题吧,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总是读书不多,却想法太多,但愿看到这里的你,没有这样的问题,也愿你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座刘家大桥!



走深山古道,是我们探古迹,行远路的方式。

刘家桥的探访拉开了我们未知探索之旅的序幕,在寻找途中,我们几次差点放弃,但最终还是通过团队的综合探索,达到了目的地。

有些事,不在于结果是否尽如人意,而在于搜寻和探索的经历,在于分析和求证的过程。

这次的探访,我们用最基础的方法、最原始的天性,找到了目标。

人,总是趋向于走那些更好走的路,却忽略了因此而付出的代价。


出行在荒野


对于习惯于使用现代工具的我们而言,也是这样,可用却不可以过于依赖,否则,当他失灵的时候,就会非常被动。

因此,无论我们有多少先进的工具在手,都不建议丢掉我们这颗判别求断的大脑,在某些时候,这可能才是最靠得住的本领。


起哥走在刘家桥


作为一个用光影文韵记录世界的团队,我们知道,这许多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桥,一旦呈现在镜头之下,往往会别具神韵。

常出发,在路上,多探索,能远行,就会不断相遇人生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京广线   港汊   河港   杨柳依依   古韵   航道   大桥   当地人   荒野   陌路   眼前   自信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