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怒批国宴:扔掉的比吃掉的还多,请外国人四菜一汤足够

国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权国家,进行国际外交的重要场合。不同于一般宴请普通宾客的宴会,国宴上邀请的都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首脑,亦或是重要官员。

外国首脑访问我国,除了与领导人会面恰谈,签订友好条约之外,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参加国宴。国宴代表了我国对于他国来访人员的尊敬,也是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

因此国宴上的一切,都要按照最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稍有不慎,那么损失的就是整个国家的颜面。我们经常能在电视台的转播上,见到国宴现场,辉煌大气的宴会厅和丰富多样的菜肴,让人赞不绝口。


然而在1965年,因为国宴太过铺张浪费,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提出了严厉批评:

“吃了的还没有扔掉得多,请外国人有四菜一汤就足够了!”

那么当时的国宴到底有多豪华呢?

改革后的餐标又是如何呢?


国宴的起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对于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宾客,中央经过研究后决定,设宴进行招待。这就是著名的“开国第一宴”。据统计,这次宴会一共邀请了六百多位外国宾客。

不过,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党也是第一次成为执政党。对于国宴这方面,没有什么经验,因此,一开始国宴的筹备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当时负责筹备国宴的是政务院典礼局的局长余心清和著名大厨郑连富

经过不断的考察和慎重的研究过后,决定把国宴的举办场所,定在著名的北京大饭店。这举办国宴的场所是决定了,可是余郑二人,却因为一个问题犯起了难:

中国菜的菜系五花八门,在国宴上,要给宾客做什么菜呢?宾外国宾客会不会吃不习惯呢?

兹事体大,二人也不敢擅做决定,于是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这个问题。周总理在听到这个问题后陷入了思考,菜的口味问题,的确是举办国宴的重要一环,马虎不得。一番斟酌过后,周总理做出了指示:

“就做我家乡的淮扬菜吧。”

淮扬菜的味道比较清淡,是一种受众面比较广泛的菜系,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因此,在当时,淮扬菜是最好的选择。

而周总理的这一决定,也为往后的国宴定下了基调:这次国宴举办得非常成功,外国友人也对淮扬菜赞不绝口,因此淮扬菜也在之后的国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不过,当时周总理的这个指示,却让宴会总管郑连富有些为难。举办国宴的北京饭店,虽然传承已久,但是却缺少善于做淮扬菜的大厨。于是,郑连富连忙联系了北京一家专门做淮扬菜的餐厅——“玉华台”,从那里请来了朱殿荣等几位淮扬菜大拿。

在这些大厨的掌勺下,开国第一宴的菜单非常丰富,举行的也非常成功。

宴会一共有十七道菜,分别是八道凉菜八道热菜一道汤。主菜为鲍鱼四宝红烧狮子头翡翠虾仁红烧鱼翅膀等。除此之外还有淮扬汤包炸年糕等主食,以及精心准备的水果和酒水。


这些菜肴,在我们如今看起来,只不过是平时请客吃饭时的惯例。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丰富的菜品,已经是国家所能拿出的最高规格了。在大厨们的“点睛之手”下,端上来的菜品,色香味俱全。

品尝了食物后,外宾们也对中华美食有了新的认知,原来中国菜是这么的好吃。“开国第一宴”上,外宾们宾至如归,对宴会十分满意,也对新中国有了全新的认知。

参加宴会的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也为这次宴会的成功举办感到高兴。

开国第一宴会取得成功后,国庆时宴请外国宾客就成为了定制,在往后的十年中,每逢国庆大典,都会大宴外宾。而随着举办国宴次数的增加,国宴的规模也在不断提升。

1953年,朝鲜的金日成主席到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为了表达对中朝友谊的重视,毛主席决定设宴招待朝鲜代表团。

这次的国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是国宴第一次接待外国元首,而在这一次的国宴上,茅台酒也第一次作为国宾酒出现在宴席之上。有了这次接待外国元首的先例后,举办国宴的标准和规模进一步提高,次数也不断增加。

1959年的国庆节宴会,国宴的规模更是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年,中央决定将国宴的地点安排在刚刚竣工的人民大会堂内,这也是人民大会堂第一次承办国宴,大家都对此高度重视。

这次宴请宾客的人数达到了五千人,规模之大是开国以来罕见的。这么多宾客更是面临着众口难调的问题,这一次又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决定宴会的菜单,延续之前清淡、温和的菜系,然后又在细节上进行了调整。


例如,在外国的文化里,吃饭的礼节是非常重要的,象征着一个人的修养。所以,外国在吃饭的时候,一般会带上围巾。为了照顾外宾的饮食习惯,总理对此提前做了安排,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骨头的处理,在外国人的理念里,吃饭的时候当众吐骨头,是非常无礼的。因此,这次的菜单中,带骨头的菜都被撤掉了,只剩下了两道热菜。

毫无疑问,在周总理的操办下,这次宴会又是极其成功的,促进了中外的友谊和国际的交流。


毛主席怒批铺张浪费

然而,国宴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我国举办国宴的次数变得频繁起来,选用菜品的成本也变得更加高昂。这些都让负责举办国宴的礼宾部门难以承受。

更为重要的是,国宴的规模和质量在不断提升着,可是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地提升,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党中央的领导人们,也注意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最先提出来的是毛主席。

在一次和汪东兴的谈话中,主席语气严肃地说到:

“我看这招待外国人的礼宾工作,做得很不好嘛,老是搞形式主义,招待外国人的时候,桌子上千篇一律都是鱼翅、燕窝这些名贵的东西,很多外国人都不爱吃,平白无故浪费了很多钱啊。”

汪东兴听完主席的话后,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目前对于外宾的宴请工作,确实有铺张浪费的现象存在。主席告诉汪东兴:

“以后我们再宴请外国人,有四菜一汤就足够了嘛,不要铺张浪费,搞形式主义!”

毛主席作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人,经历了曾经那段艰苦的岁月,也了解人民的情况,最看不得的就是搞形式主义,铺张浪费。

人民群众,为了生活,每天早出晚归,节衣缩食,而国宴上却各种浪费,那是万万不行的!

1965年,主席明确地对接待外宾工作做出了指示:

降低接待外宾宴会的规格,陪同外宾的人员要精简,减少赠送外宾的礼物,所收到的礼物也要全部上交国家。

这些指示,都反映着毛主席一直以来的朴素节约精神。建国以后,主席虽然已经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但他一直都保持着勤俭节约。

毛主席的衣服,都是穿到旧的不能再旧,打满了补丁都不舍得换,而毛主席唯一一件比较贵重的皮衣,也是因为要访问苏联,才让人打造的。

一次,外交部的官员,看到主席身上穿的衣服打满了补丁,显得十分老旧,就提出要为主席置办新的衣服。还对主席说,穿着旧衣服,会有损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对此,主席摆摆手,坚决地拒绝了。

在主席看来,自己这个主席是为了人民服务的,人民群众都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那么自己这个为人民服务的国家主席,穿这样的衣服,又有什么不妥的呢?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过三年的非常困难的时期。为了和人民群众共渡难关,毛主席带头缩减自己饭菜的规模。就连主席钟爱的小女儿李讷,因为肚子饿想让主席开小灶,都被主席痛骂了一顿。

可见主席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为国为民,大公无私。也难怪主席在了解了国宴上铺张浪费的现象后,会如此愤怒,公开提出批评。

毛主席作出了缩减国宴规格的指示后,周总理也明确地要求外交部,立刻根据主席的指示,贯彻落实国宴“四菜一汤”的标准

接到周总理的命令后,外交部的工作人员,立马就对宴会招待外宾的事宜做出了调整,并且向中央提交了名为“举办宴会要注意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的报告。

毛主席看完这份报告后,不住地点头,说:

“好,就应该这样子做!”


勤俭节约为本

这份报告的大体内容是:

改变以往每次招待外宾时,举行宴会的做法,改为多用冷餐、茶会或者酒会的形式,简单地进行招待。只有在面对重要外宾的时候,才可以举行一次宴会,宴会上的菜品不能太过于昂贵,不能讲排场。菜品一般不超过“四菜一汤”的标准。

每次陪同外宾参加宴会的人数,也要严格控制,宴会的时间,一般要在一个半小时以内。外交部的工作人员,要提前了解好外宾的饮食习惯,做外宾吃得惯、喜欢吃的菜,以免出现外宾不喜欢菜品,从而浪费的情况。

就这样,我国的国宴,以这份报告的内容为核心,进行了一次大整改,事实证明,这样的整改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一次西哈努克来我国进行访问的时候,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就提前了解了他爱吃的菜。西哈努克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最爱吃中国的狮子头。

于是在宴会上,厨师根据西哈努克的喜好,为他量身定制了菜品。这样既能让身为外宾的西哈努克感觉受到重视,用餐愉快。又可以避免因吃不惯餐品出现浪费的情况,一举两得。

到了1969年,由于一件事的发生,国宴上的劝酒之风也被止住了,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受邀参加宴会。以往举行宴会时,宾主之间都会相互劝酒,提升氛围。

这一次也不例外,阿尔巴尼亚大使在宴会上喝了不少高度数的茅台酒。离开宴会时,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的。那个年代也没有代驾这种东西,醉醺醺的大使开着自己的车,就回了使馆。结果却在半路上出了严重的车祸

周总理听说这件事后,少见的大发脾气,严厉地批评了相关人员:

“这不是乱搞嘛,以后都换成葡萄酒,宴会上不许劝酒!”

经过这些事后,原有的铺张浪费之风,完全被控制住了。人民群众们,也为此由衷地感到高兴。不过有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国家,也对我国降低宴会规格的行为,提出了质疑。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科烈加来访我国时,就颇有微词。

科烈加认为,宴会规格的降低,是对他的不尊重,也是对阿尔巴尼亚的不重视。周总理知道这件事后,笑着对外交部的工作人员说:

“外国朋友,对我们还是不了解啊,这样,我亲自带着他们去山西大寨转转吧。”

于是,在周总理的安排下,科烈加一行人来到了民风淳朴的山西大寨,了解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情况。

在这里周总理和科烈加一行人,跟着老乡们一起吃着馒头配咸菜,喝着小米粥。最好的一顿饭,吃的也不过是羊肉饺子。


科烈加等人到山西大寨走了一遭后,才明白,国宴上,中国已经拿出了最好的饭菜招呼他们,中国是真的把阿尔巴尼亚当朋友的。

当然,我国国宴上的接待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接待标准都严格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是“四菜一汤”。

不过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与国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国宴也与时俱进着。

自1980年后,国宴上不再演奏两国国歌,而是演奏来访国家的著名乐曲。到了1984年,又将宴会的用餐标准改为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三菜一汤”。这一年,国家也对宴会的开支做了规定。


时至今日,国宴的各项标准,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一点,就是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儿女,我们理应将其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国宴   阿尔巴尼亚   外交部   铺张浪费   外宾   宾客   宴会   外国人   主席   外国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