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遇难后尸体无人敢收,1双儿女偷偷被人抱走,儿子长大后成富豪

1907年,七月份的一天早上。

绍兴市的轩亭口处,这里一大早就已经挤满了人,大家望向台阶上被五花大绑的一女子。

清政府早在几天前就在城中贴满了公告对她下来逮捕令,如今人已经抓到,清政府判处她死刑。

行刑地点站满了前来看热闹的百姓,人们站在下面低头细声地讨论着。

这名女子却是丝毫没有收到他们的影响,只见她笔直地站在刑台上,也不看向行刑官,也不望向下面站满的人,眼神定定地望向远处,嘴巴紧紧地闭着。

一声令下,台下的观众都闭上了眼睛不忍观看,这位女子就这样倒在了刑台之上。

底下的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啧啧嘴巴感慨这个可怜的女子,零零散散地走了。

中午十二点,太阳已是升到了正空之中,夏日的阳光已经展现出它的威力,老百姓们穿梭在闹市之间,就是没有人来管这名女子的尸体。

夜幕降临,一位女子出现在刑台上,她将尸体给运走,然后偷偷埋在了杭州西湖边上。

这名被杀的女子是谁呢?她为何会被清政府砍头?而这名帮她收尸的女子又是谁?她们是什么样的关系?

秋瑾的革命之路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多年的中国早已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份统治下变得民不聊生,老百姓们苦不堪言、哀声载道。

眼看这清政府西学东渐却救不了自己,此时,社会上各界人士萌发出推翻清政府的念头。

秋瑾便出生在这个年代。

1875年,福建省的云霄县,一声娃娃的啼哭打破了天空的寂静。

秋家人兴高采烈地欢迎这个女娃娃的到来。

秋瑾的父亲时任高官,秋瑾在生活富足的家庭之下长大。可随着这个小女娃的长大,秋家父母可是逐渐头疼起来。

原来随着秋瑾的长大,她的性子也愈发活泼,她不像寻常人家的小姐一样日日待在自己的闺房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琴棋书画四门课程她只爱读书,而且不是女性读的《女诫》、《女训》之流,秋瑾偏爱读男生们学习的四书五经。

别人家的规格小姐在一起聚会玩乐,她的娱乐活动就是跟随家里的哥哥击剑、骑马。

秋家父母在多次干涉无果后,也便放弃了对秋瑾的管教。

1894年,秋瑾到了适婚的年龄,她的父母给她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少爷。

秋瑾嫁过去后与丈夫王廷钧相敬如宾,夫妻关系融洽,日子倒还过得幸福美满,不久之后,秋瑾就生下了一个儿子。

几年后,王廷钧去京城工作,他们一家人从南方搬到了北京。

北京城中风雨如晦,秋瑾才意识到国家的现状,之前一直在南方生活,虽然知道外界并不平稳,可是炮火还是没有到达自己的家乡。

如今到了京城,这个危险的漩涡之中,秋瑾这才深切体会到自己小时候读的文天祥的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什么样的含义。

秋瑾与丈夫的生活依旧。

1901年,秋瑾又剩下了一名女儿。

但是女娃娃的到来并没有取得自己的丈夫王廷钧的欢心,他从小就被灌输着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不在意这个女儿。想着自己生下女儿之后,王廷钧就对自己不闻不问,秋瑾的心也逐渐冷了下来。

过了几日,王廷钧竟然连家都不回了。

自从来了北京城,丈夫就一直忙的脚不沾地,但是却从来没有夜不归宿过。

这天,王廷钧像往常一样离开家门,秋瑾雇了一个眼线跟着他。

果不其然,眼线回来跟秋瑾说他去了青楼留宿。

秋瑾又气又急,回来便跟他大吵了一架。秋瑾以为自己的告诫可以令王廷钧回心转意,可事情并不会那么简单,王廷钧变得越发过分起来。

他跟着不知道什么时候结交的一群狐朋狗友,太太外出喝酒玩乐,流连于花楼之间。

秋瑾渐渐地对丈夫死心了,正当她万念俱灰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令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这个人就是吴芝瑛,吴芝瑛出生于安徽,嫁到了江苏无锡,江苏人杰地灵,自古就是出才子的地方,而无芝瑛则是才女。

她才华横溢,并且曾经拜于曾国藩的门下,是曾国藩的得意弟子之一。吴芝瑛与秋瑾两人兴趣相投,一拍即合。

秋瑾从吴芝瑛这里学到了许多新鲜的思想和文化,秋瑾不想被困在这一间后院之中,当时去日本留学形成了一股潮流,秋瑾也开始萌生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

1904年,秋瑾处理好了家庭的事情,她与丈夫提出了离婚,同时,一双儿女交由丈夫抚养。

就这样,秋瑾义无反顾地来到日本求学。

1906年,秋瑾回到中国。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她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革命人士,他们提倡新的政治制度、新的思想、新的文化。

秋瑾也受他们感染,参与到了革命之中。

1907年,秋瑾成为《中国女报》的编纂人之一,在报纸上宣传革命。期间,她参与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起义,可惜,树大招风。

秋瑾的高调活动还是被清政府盯上了,她一个人哪里是清政府的对手。

1907年,秋瑾留下了《满江红》这一著名的绝命诗来表明自己坚定的革命之心。

1907年7月,英勇就义。而帮她安葬尸体的女子,正是自己的好朋友吴芝瑛。

秋瑾的儿女生活如何?

听闻昔日的妻子英勇就义,王廷钧悲痛欲绝,终日靡靡不振,不久后,他也离开了人世。

秋瑾去世后,她的孩子们被养在秋瑾的朋友家中,随着小女儿王灿芝渐渐长大,秋瑾的好朋友惊讶地发现王灿芝与她的母亲的性格竟是如此的相像。

从小就喜欢称自己为“女侠”,性格也敢爱敢恨,张扬明媚。

一日,王灿芝正在院子里大展拳脚,她的养母谢夫人看着这个小姑娘笑了起来。

“你呀,跟你的母亲真是相像啊”谢夫人开口对王灿芝说道。

“我的母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王灿芝瞪大双眼发问。

“你的母亲是是英雄,她为了我们而牺牲,你要像你的母亲学习,心怀大爱,为了我们国家和人民而奋斗”王谢夫人对王灿芝鼓励道。

王灿芝从此以后将自己的母亲作为自己的偶像。

1927年,王灿芝来到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而建立的学校——竞雄女校,她在这里担任校长的职位。

她看着学校里的女孩子欣慰地笑了,在她们的身上,她似乎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1928年,王灿芝飞往美国,去那里学习航空航天的知识,立志当一名空中飞行员。

终于,学成归来,她成为我国当时的第一批女飞行员,投身到祖国的事业之中。

秋瑾的儿子叫做王沅德,也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秋瑾英勇就义的时候,他刚满十二岁,十二岁的他已经懂得了一些事情。他知道自己母亲从事的工作,心里对母亲又敬又爱。

两年之后,他就在别人的引荐之下加入了由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一同推翻清政府,也是他在母亲影响之下最大的心愿。

沅德从小就勤奋好学,在学习方面从不松懈,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一家上海的名校。

小时候的他就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文字天赋,许多人都说他继承了母亲的文采。

毕业不久,他就来到一家研究馆工作,一边工作的同时,他还一边搜集关于母亲的资料。

鲁迅弃医从文,沅德选择了弃文从商。王沅德看着祖国战火纷飞,而政府、百姓却没有可以充足的资金和物质储备可以抵抗。

他开始学习经商,王沅德的父亲王廷钧家大业大,有着不少的家族企业。王沅德潜入各家公司学习终于,他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王沅德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名下的产业也是遍布各行各业,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电力与盐矿产业。

王沅德的生意头脑遗传了王家,同时,他的爱国之心遗传了母亲,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在自己的公司取得利益的时候,捐助了妹妹的学校一大笔钱。

抗日战争打响之后,他找到社会上的抗日组织,资助给他们钱财、人力与物力。在那个年代,他不惜一切地奉献给国家、人民,于是,他越来越收到人民的尊敬与推崇。

1945年,抗日胜利,王沅德看着祖国终于不用收到外来人的欺压,欣慰地笑了起来。

王沅德与王灿芝作为秋瑾的孩子,他们继承了母亲身上的大义,母亲和着兄妹二人都是凭借自己的方式,选择了报效祖国。

这么多年过去了,斯人已逝,如今,我们在翻开的历史画卷中看到他们的故事,心里是否有触动呢?

如今,他们这些人的事情也流传了下来,希望我们可以多多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北京城   尸体   生下   富豪   京城   爱国   家父   英勇   中国   清政府   祖国   丈夫   儿子   事情   母亲   女子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