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4系列大卖,国产几乎全军覆没,手机创新还重要吗?

上周,据苹果官网销售界面显示,iPhone 14 Pro系列即时下单发货周期目前已超过一个月,iPhone 14 Pro发货周期达到5-6周,iPhone 14 Pro Max最长超过6-7周,创下iPhone历史订货周期最长记录。别的不说,光是这个消息,苹果成功喜提热搜(1/10)。


该情况侧面反映出iPhone 14 Pro系列销售火爆。相较于上一代“十三香”的iPhone 13 Pro系列,iPhone 14 Pro系列发货周期更长,即使苹果官方有控制货量的举措,不能说明真实销售对比情况,但线上及线下渠道基本是“一机难求”,加价销售已成为“业内常态”。除非涌向市场的货量趋于饱和,销售增长平缓,从当前的状况研判,消费者仍需要继续长时间等待发货。

目前看来,摆在苹果面前是一片销售形势大好,想必iPhone 14全系列一定都受到广泛欢迎吧?然而与事实相反,作为iPhone 14系列的入门款,iPhone 14标准版却没有半点荫泽。在苹果官网上下单选购发现,发货周期相比iPhone 14系列早得多,部分渠道甚至出现了低于官网价销售的情况。这与大众认知过往理解截然相反,普遍受欢迎的机型并不是更便宜的iPhone 14,而是更贵的iPhone 14 Pro系列。


尽管iPhone 14 Pro系列升级了灵动岛、A16、4800万像素主摄、卫星通信(中国用不了)等功能点,整体没有与上一代iPhone 13 Pro拉开很大差距。更不用说这代iPhone 14标准版只换上了A15满血版、光圈更大的主摄,与iPhone 13标准版接近一致,没有任何亮点可言。

即便如此,也拦不住市场的热情表现,说好的不欢迎挤牙膏式更新呢?怎么一到开售争先恐后排队中。反观强调科技创新的一众国产厂商,销量、品牌认可度、溢价、几乎难有与之并驾齐驱,这不仅令人深思,难道创新不奏效了?保持躺平才能收获热销?或者说,国产厂商探索高端的方法错了?


以上问题都问错了,症结不在于创新,而在于所谓的创新对消费者真的有意义吗?能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所有厂商都要认真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谁真的在裸泳,谁真的在领势而上?


表面上,苹果自iPhone X系列一代开始就没有什么重大创新,不过是在大船上小修小补。实际上,苹果正沿着一条确定的道路慢慢前进,比如更好的视频拍摄、更强的处理器性能、更安全和好用的FaceID,以及真全面屏方向。苹果的方向是建立在长期战略上的,换句话说,在现有的实用性和升级上,必须保证实用性优先,至于升级,是不能给实用性带来负面影响的,哪怕是不做升级。


手机尺寸有限,一个小小的创新,极有可能带来一次内部结构变动,而这种变动又会牺牲已有的实用性上。且苹果的产品策略是“极致、简洁、易用”,随意加入花里胡哨的功能创新,带给用户不方便的体验,宁可不创新,也不需要多增加一分冗余。


从苹果的产品角度再来看国产厂商的创新,除了华为外,大多都在短期的机会主义游离。时而流行长焦,一窝蜂地增加长焦功能;时而超大底传感器成为共识,想尽办法给旗舰塞入一枚大底传感器;时而追逐更快的充电,争相推出越来越离谱的充电速度。到头来,这样的创新无法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标签太多、过于花里胡哨、强调参数是无法真正触动消费者与真实体验发生联想反应的。

为什么说华为能走出与苹果相抗衡的高端之路?不在于同苹果那样的“渐进式升级”,恰恰就在于感知极强的功能创新。


如果仔细了解过华为Mate系列和P系列,会发现华为最早是往通信、轻薄、续航的方向发力,这些点在早年的安卓手机中都是影响消费者使用的痛点,比如动不动断网、手机又厚又重、电池不耐用等等。华为不仅在当时把这些基础动作做好,并且在之后作为传承基因延续下来,形成消费者对华为Mate系列和P系列的记忆点。


Mate系列和P系列越做越大,随即而来的问题也越发凸显,两个产品系列除了轻薄、小屏、设计外,其他卖点很难拉开二者的差距。因此从发布时间、产品定位、营销打法上,Mate系列注入围绕商务定位、提升安全和效率的重磅黑科技,如无线反向充电、3D人脸识别、隔空手势。而P系列主打时尚定位、突出拍照和潮流设计,如潜望式长焦镜头、电致变色工艺、四曲满溢屏设计。

产品定位清晰,用户群体一目了然,双旗舰战略交叉覆盖形成广泛的受众版图,且长期的口碑积累和较高的迁移成本(包括使用习惯、特定功能实现如指关节截屏、存储数据较多)以及较低的使用成本、稳定的系统体验,进一步巩固华为品牌基石。除非华为出现重大事变,无法继续满足消费者需求,否则基本无法撼动华为的地位。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暌违两年之久的华为,再一次推出Mate系列新品—Mate 50系列时,会引起震撼的抢购风潮,从线上到线下几乎无一不万人空巷、秒罄一空。除苹果外,这一盛况尚未发生过在其他手机品牌新推出的旗舰身上。

类似的努力其他品牌并不是没有尝试过,比如打造技术壁垒、坚持品牌印象刻画,至今仍没有明朗的迹象。唯一有点起色的vivo正在笃定前行,推出了与蔡司合作、自研影像芯片等一系列动作,在国内基本站稳4000-5000价位,站上高端市场指日可待。


所谓品牌高端化,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系统内各个因素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彼此,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某个因素,比如消费习惯和设计,极有可能会在某个时空产生影响。解决其中一两个要素,比如自研芯片、主打影像,不能带领品牌彻底站上高端。


说白了,唯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才是深刻影响用户心智的关键。这里面就包含了系统性问题,创新应该建立在哪个因素之上才发挥作用?需要在系统内做怎样的取舍,才能发挥其影响作用?


所有为了营销噱头,没有落脚在消费者体验痛点的创新,总是忽视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出发点,即我为什么多花这点钱,为这个功能买单?我为什么多花不少钱,要放弃某些功能?无法透过痛点,感知用户需求,一切伪创新不过是缘木求鱼,也不可能给消费者留下强烈的记忆点。


高端化这条路任重而道远,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是重要命题,所有品牌厂商一直在往自己认为的正确方向前进。期待苹果的灿烂辉煌不只是独角戏,而是百家争鸣的群雄博弈,只有这样,手机行业才有可能迎来温暖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标准版   华为   系列   全军覆没   实用性   周期   消费者   苹果   功能   品牌   用户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