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军官不解:为何轻易归还香港?2000年英上将一句话让全场闭嘴

阅读此文前,请动手手指点击右上方得“关注”,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方便您及时阅读,感谢您得支持。


2000年,解放军少将金一南得到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被派往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

作为班上唯一一个来自东方古国的学生,金一南颇受老师关注。

其中一位名叫希尔顿的教授对金一南尤为热情,闲暇时候常常邀请他到家中喝酒聊天,说尽天南海北。

一次,醉眼朦胧的希尔顿调侃道:“如果你早几年来,恐怕会被英国的年轻军官们问个不停。”

面对金一南疑惑不解的眼神,希尔顿解释道:这几年来,那些青年军官始终对英国拱手将香港还给中国耿耿于怀。

金一南

从国际法到签约期限截止,无论搬出什么凭据理由,都无法让他们信服。

直到4个月以前,一位英国上将一语道破天机,才让争论平息下来。

当希尔顿教授将上将的话复述出来后,金一南顿时感慨万分并深以为然。

英国军官们为何对归还香港提出异议?那位上将又说了什么,居然能令众人信服?一切还要从香港回归前后说起。

香港之于英国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内人声鼎沸,一场庄严肃穆的交接仪式即将在此展开。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在英国国歌奏响的同时,象征大不列颠的米字旗缓缓落下。

这面曾经飘扬在七大洲的英国国旗,此刻显得有些萧瑟,因为这代表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日不落帝国”终究迎来黄昏。

香港回归

7月1日零点整,仪式现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庄严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历经百年蹉跎,香港终于回归祖国怀抱。

然而,当午夜的钟声敲响,香港正式回归中国的那一刻,无数中国人为回归通宵达旦庆祝时,不少英国人也为此彻夜难免。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将香港拱手送还。要知道对于英国来说,香港不仅是一个聚宝盆,还是英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支点。

殖民期间,英国政府秉持着一贯原则,在香港实施老一套的颇为粗放的殖民经济模式,即“竭泽而渔”,什么好赚钱就大力投资什么。

至于什么行业最暴利呢?在繁荣经济体中,当属金融与房地产。因此,港英当局和英资财团利用在香港的特殊地位,对这两个行业进行不遗余力地投资,并赚得盆满钵满。

当初,撒切尔夫人来华谈判时曾厚着脸皮宣称“英国从来没有从香港拿走一个便士”、“我完全是为香港人谋福利”。

可事实恰恰相反。

1995年时,眼看香港回归事宜早已尘埃落定,或许是为了打击前任,英国新任首相梅杰更是公开将撒切尔夫人的谎言戳破,确切表明:“英国在香港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其直接投资在900亿至1000亿英镑之间。”

这还仅仅只是投资一项,再加上税收等方面,作为东西方经济中心的香港,每年的经济产出无疑占英国GDP比重极大。

据原外交部副部长周南描述,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每年在香港的获利至少上千亿美元。

倘若将香港归还,无疑会给英国经济带来大地震,甚至连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都会受到些许影响,英国人怎能甘心?

所以,不少鹰派的英国军官轮番上阵,就香港问题无数遍向政府提出质疑——为何不使用武力手段拒绝归还香港?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昔日大英帝国纵横世界的荣光就此消逝?

这些疑问自香港谈判结束,便一直在英军心中挥散不去,直到2000年即香港回归三年后,一位英国上将用一句话回应了所有质疑。

英国部队离港

故事回到文章开头,在金一南的追问下,希尔顿教授说道:“那位上将是空军副总参谋长,他说,如果要夺回香港,谁去面对解放军?”

上将的一句话,令在场所有军官陷入尴尬的沉默,令他们顿时哑口无言的原因,正是中英之间形势的两极反转。

是非成败转头空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左右,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果说完成工业革命以前,法国还能和英国在百年战争中打得有来有回,那么如今面对已然蜕变的英国,法国是绝无半点胜算,足见此时英国之强大。

英国工业革命

以此为开端,英国轰轰烈烈拉开了殖民世界的宏伟版图。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鼎盛时期,地球近四分之一的陆地都沦为了英国的原料产地以及产品倾销市场。

而为了扩张全球市场,实力空前膨胀的英国又将目光投向远东,投向传说中国土广袤、物产丰富的中国。

那么被英国盯上时,大清王朝又在干什么呢?自乾隆年间起,中国近代便在闭关锁国的国策中沉睡,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沉浸在“天朝地大物博,农耕经济远超海外”的美梦中。

由于与世界断开联系,导致国人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不晓得何为物理学、何为蒸汽机、何为新式枪炮。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近代从昔日雄踞东亚的强国,逐渐成为愚昧落后的“守财奴”,最终被来自西方的枪炮将一切幻想粉碎。

1840年,以自由通商为借口,英国向清政府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当英国驰骋世界的坚船利炮开进中国沿海时,清军使用的刀剑、旧式火炮显得孱弱无能,节节败退、一退再退、退无可退。

眼看着沿海地区大片沦陷,清政府最终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作为殖民地。

自此以后,清政府丢掉节操毫无下限,接连不断地割地赔款,以短暂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清政府的逆来顺受,进一步助涨了西方列强的猖獗行径。而尝到甜头的英国,胃口自然大增。

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不敌英法联军的强大攻势再次落败,无奈签下《北京条约》。

作为条约内容,“九龙司地方一区”(即南九龙半岛)被英国占有。

1898年,见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英国直接趁火打劫,强迫清政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界了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的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期为99年。

至此,香港全境被英国占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如同一个循环往复的车轮,沉睡的雄狮终会有苏醒的一天,强极一时的帝国也会迎来属于他的落日。

1949年,随着解放军秋风扫落叶般将国民党军队打败,蒋介石与其党羽败走中国台湾。新中国正式成立,近代百年屈辱历史在此画上句号,中华民族踏上复兴之路。

建国一年后,中华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在一片唱衰声中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以南,迫使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老老实实地坐回谈判桌,在停战协议中签字。

那一刻,全世界为之侧目。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西北发出一声巨响,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想当初中苏决裂,苏联将研究核领域的专家全数撤回,正当全世界都以为中国在核领域寸步难行时,中国科学家们硬生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将中国从美苏核威慑下解救出来。

此后,氢弹、导弹、核潜艇、航空母舰等等接连面世,中国逐步成为了真正的军事强国。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过去颇令西方诟病的经济也迎来腾飞,GDP以9.91%的平均速度飞速增长,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

正当中华民族一步步重回世界巅峰时,地球另一头,那个昔日远道而来的恶客,却已是日薄西山。

一场二战几乎将大英帝国的血放干。

据统计,战争期间英国的军费开支几乎占GDP的一半,国家预算的五分之四被用于支援战争,这样还只满足战争需要的70%,其余部分都依赖其自治领、殖民地和美国的援助。

尽管英国最后以胜利者的姿态在二战中笑到最后,但这不过是帝国最后的体面。

战后的英国彻底从世界霸主的位置跌落,沦为二流国家。国家上下满目疮痍不说,经济都惨淡到,只能依赖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勉强恢复。

就连最引以为傲的殖民地版图,都在顷刻间疯狂缩水。

由于英国实在无力维系对殖民地的统治,加之汹涌澎湃的民族解放浪潮,诸如印度、南非等重要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英国被迫朝着“光杆司令”迈进。

印度独立战争

或许是认为英国已经不复从前,到后来,甚至连阿根廷这种只有足球可以说道说道的国家,都敢出兵占领英国在南大西洋的岛屿(马岛)呈威风。

这些年的大英,像极了那些年的大清,任谁都能来踩一脚。

白金汉宫里住着的女王,也酷似紫禁城里的慈禧老佛爷,隔三岔五便是悲报传来,眼看着帝国的衰落却无能为力,只能祈求在午睡时能做个好梦,重温昔日荣光旧梦。

大英大清,历史本就是个轮回。

谈判桌背后的角力

眼看着新中国逐渐强大,其实英国人心知肚明:香港,终归是要还回去的。

用英国经济学家R·Hughes以及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话来讲就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足见他们的觉悟。

彭定康

相对应,我国政府也在为香港的回归提前拟定方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港澳台问题,毛主席先后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同意回归后给予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也是“一国两制”的前身。

毛主席

可惜碍于时代因素和外部势力阻挠,这些构想没能实现。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被搁置已久的港澳台问题重新摆回台面。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就台湾问题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随后,这一伟大构想拓展至香港、澳门。

邓小平

而领导人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99年租期将近,面对英国人可能提出的刁难以及收回香港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准备。

果不其然,虽然英国已经日薄西山,但香港这块香饽饽,他们是绝不肯说放就放,多少还是要争取争取的。

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访华,专程为香港问题与邓公展开谈判。

起初,撒切尔想占着不平等条约的由头,宣示英国对香港的永久占有权。

但邓公坚决反驳道:关于主权问题,中国没有回转余地,如果反过来谈合理性的话,不平等条约本就是旧时代的产物,是违反国际法的,不能作为英国霸占香港的正当理由。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撒切尔随即谈到,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基本社会制度完全相悖,倘若香港回归,恐怕会给香港的经济民生带来毁灭性打击。

对此,邓公自信地搬出“一国两制”方针,他相信凭借这一制度,香港非但不会遭受打击,反倒能在大陆的支持下更加繁荣。

谈话末尾,邓公更是斩钉截铁地强调:“不排除使用武力手段的可能收复香港。”

面对态度如此强硬的邓小平,哪怕是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都不得不认怂退让。匆匆离开之时,她甚至在人民大会堂台阶前摔了一跤。

当然,英国方面“不到黄河心不死”,又派出代表团就香港问题展开了长达22轮的艰苦谈判。

中途英国代表甚至提出:名义上香港归还中国,英国承认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香港实际上还是由英国管辖,这样中国得了面子,英国得了里子。

我方自然是坚决否定了这一不切实际的方案,经过双方长达两年的唇枪舌战。最终方案终于敲定,英国人只能按照约定,在1997年7月1日准时将香港归还中国。

其实就如同前文中空军上将的那句话,真正让撒切尔夫人退却的,其实并非领导人的强硬态度,并非“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更不是谈判桌上谁更能引经据典,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归根结底是双方国力与军事实力的较量。

无论是撒切尔夫人还是空军上将,他们都清楚自1949年以来,英军每次遇到解放军都是大败而归,讨不得好。

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英国海军曾派遣“紫石英”号护卫舰驶入长江,想凭借旧时代的“炮舰外交”阻拦我军的解放事业。

对此,我军自然不惯着他们,多次警告无果后,我军直接开炮将其打至搁浅,又陆续击退前来支援的“伴侣”号驱逐舰、“伦敦”号重巡洋舰、“黑天鹅”号护卫舰,将英国所谓的海军光荣传统击碎。

朝鲜战争期间,身为美国最忠实的小弟,英军在联合国军中占比极大,派出三个旅共共14000余人,且全是参加过二战的精锐,其中就包括英国三大王牌部队:皇家团,皇家重坦克营,以及格洛斯特营。

英国人自信满满地将自家王牌放到朝鲜战场,本想着报两年前“紫石英”号之仇,可万万没想到,三支王牌却被各个击破:

中国志愿军116师347团将皇家团一营全歼并吓走了残兵;

50军149师歼灭了英29旅皇家丘吉尔重坦克营;

63军187师更是把格洛斯特营的建制都打没了,使得这支具有150年历史的光荣部队“寿终正寝”,从此再无双徽营。

纵观解放军与英军交战史,英军败绩累累,并非打赢一次阿根廷便能扳回局势。

更何况就在1979年,我军还打赢了对越反击战,仅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美国10多年都没拿下得的越南。面对如此战斗力如此强悍的解放军,英国根本没有叫板的资格。

倘若没有解放军的强大威慑力,倘若没有改革开放后全面崛起的经济,那么英国恐怕还是会摆出一幅蛮横无理的姿态,用他那强盗逻辑继续霸占着香港,甚至可能都不愿意坐到谈判桌的位置上。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毛主席曾说:“即便是再来一次八国联军我们中国也要与你们打!打出一个真理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最大的区别,便是我们有一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伟大军队,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间,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英国   撒切尔   香港   上将   鸦片战争   希尔顿   闭嘴   英国人   军官   中国   解放军   全场   不解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