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最美的“白水秋风”胜景!秋天一定要去趟万年寺

峨眉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

风景资源十分丰富

除“四大自然奇观”之外

还有这些胜景,你知道吗?

本期为大家带来峨眉山胜景——白水秋风



“白水秋风”为峨眉山万年寺之秋景名,亦是峨眉山著名的十景之一,万年寺位于海拔1020米的狮子岭下,始建于东晋,唐时慧通禅师驻锡在此,相传峨眉山五行属火,寺庙屡建屡毁,于是改名白水寺。万年寺建在群山之中突起的一座山峰上,诸峰相映,苍翠环照,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特别是到了秋高气爽之时,位于中山地区的万年古刹,正处在一年中的黄金季节。林中色彩斑斓,红叶如醉,寺内的白水池碧波荡漾,蛙声如琴,丹桂飘香,令人怡然神爽,因而称之为“白水秋风”。



“白水秋风”的风,不是自然的风,而是风姿的风,风韵的风,风格的风,风情的风。四个“风”字包容着这一景观丰富的内涵,也是欣赏这一景观的逐步深入的层次理念。





白水秋风,是清末诗人谭钟岳凝炼出来的,并附命题诗一首:

曾闻白水出真人,此水依然不染尘。

何遽西风吹落叶,万山深处悟前因。


诗人在诗题脚注中说:“白水即万年寺白水池”。

万年寺在息心岭下,海拔1020米处。这天成的白水池在寺门左侧平坦坦的山坳之上,至今水清如镜。山影月色常常映入池中,水天一色,又名明月池,是唐诗人李白游览峨眉,长留寺中,与寺里的高僧广浚抚琴和诗的地方。池边原有“唐李白听广浚禅师弹琴处”碑。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一诗: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是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的凉秋九月,与阔别30多年的老朋友广浚重逢而写的。谭钟岳先生诗中的“真人”,就是这位广浚禅师。谭先生在诗中思古惜今的感叹:虽时隔1200多年,池水仍碧澄如镜,一尘不染,何必牵动“秋风落叶”的离情呢?当年李白的诗韵和广浚的琴声,在冥冥中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今生来此,确是前世有缘啊!



谭先生以“白水”之胜贵在“秋风”,确是别有见地的。他不说“秋色”,也不说“秋声”,而是蓄意把“秋风”化作这一景观“传媒”,将不老的秋色,悦耳的秋声,芬芳的秋香,酿成如醇的胜景,奉献给乐山乐水的仁者智者。


以白水池为中心的四野秋色,用绚丽多彩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息心岭下,狮子岩边,钵盂山前,玉笋峰林之中,真是“秋色胜春潮”。枫叶、岩桑色红如醉;银杏的金色叶片,犹如蹁跹的蝴蝶飞舞在翠柏林中;合抱大的古楠,百株、千株蓊郁成林,在严冬将临的季节,高擎着绿色的华盖,捧护着人间的春意;还有一种水白蜡树集成的灌木林丛,在黛绿的林海边缘,盛开着繁星似的小白花,带着莹莹的雾露,伴随着习习秋风,在苍茫的重翠中欢快地跳跃,大坪岭上的秋霜,牛心岭上的浓翠,帷帷幄幄掩衬在东西两厢;蓝天白云,红墙绿瓦,丹檐碧柱点缀其中,可谓彩幻如梦。



每当夜幕徐徐降临到白水池畔,池中琴蛙(学名仙琴水蛙)成双成对,恰像年少和美的夫妻,“夫唱妇随”地合奏起和谐悅耳的乐曲,播向祥和的人间。这乐曲伴和着万年寺中点点暮鼓和声声梵唱,能不令人想起李白和广浚的诗声琴韵?这三丈见方的山泉,却包罗着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和许许多多的人世沧桑。当代老诗人李伏伽的词《忆秦峨•万年寺》,将白水池畔的秋色秋声描绘得淋漓尽致:


秋风疾,浮云扫净天澄碧。

天澄碧,牛心浓翠,大坪初雪。

蒲公采药今陈迹,蜀僧绿绮无消息。

无消息,池塘青草,琴音清越。



白水池边丹桂成林,一到秋高气爽的季节,金黄色的串串花珠,沉甸甸地挂满了枝头,散发出阵阵清醇的花香,飘过密密的林丛,飘过香烟缭绕的佛堂,此刻成为倡导博爱众生的佛陀莲台前的供品。这里虽然闻不到佛海里的“七宝”之香,也看不见倚云而栽的“七重宝树”,但给人们带去的却是衣袖里的馥郁的丹桂馨香。




“白水秋风”

不仅看得见,听得着

吸着一口气来,也觉得扑鼻生香

不然诗人高同璟怎么能吟出这样的诗句来

云淡轻烟彩云收,小作峨眉三日游。

掬得清芬满怀抱,梦中醉拥一山秋。

秋天,一定要来万年寺

邂逅色彩斑斓,红叶如醉,丹桂飘香

令人怡然神爽的“白水秋风”胜景


信息来源:峨眉山博物馆

资料来源:《峨眉山》峨眉山博物馆整理发布;图片来源:李振新、袁学方、峨眉山景区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白水   胜景   峨眉   秋风   峨眉山   林丛   丹桂   禅师   秋色   李白   秋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