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用电击治疗网瘾少年,后被勒令关闭,如今升职医院副院长

2006年,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坐在一间封闭治疗室的椅子上,而他的对面,是一个身穿白大褂的而且十分“慈祥”的中年男子,男子问:“你会乖乖的听话吗?”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嘴硬地说到:“我才不会怕,你给我滚!”

中年男子听到骂声,一点也没有生气,而是微笑地拿起了手中的仪器。“兹”的一声,短短几秒钟后,男子依旧面带微笑,再次问:“现在呢?你会听话吗?”

这个孩子此时已经浑身颤抖,眼神变成了恐惧,而话语也变成了顺从,此时男子心满意足,就让孩子离开了这个房间。

而这个孩子,只是当时的冰山一角...

1.是谁在纵容杨永信?

2006年,一家名叫“十三号室”的网瘾戒治中心成立,受到无数家长追捧,而建立者杨永信,也成了家长心目中的“救世主”。在这里,通过电击、殴打、侮辱、威胁等多种方式,让一个个含苞待放的少年,由叛逆不屑变得低眉顺从。而如今毁了众多孩子的杨永信,仍旧在不定期看诊,享受自己的滋润生活。

杨永信在2008年,可谓是举国皆知的高光名字,沉寂了多年以后,他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

之所以引发人们的热议,是由于多年以前的恶魔杨永信,以炸裂的残忍手段,电击6000多个网瘾少年。这么多年过去,时间并没有抚平伤痛,只要一想起来,当年遭受电击的孩子们,依然毛骨悚然。

那么,地狱恶魔杨永信,是怎样一步步爬上神坛,成为无数家长追捧的“神”?又是怎样瞬间崩塌,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2. 频遭霸凌,恶魔杨永信的黑色童年

1962年,杨永信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幸福美满,小时候的杨永信也乖巧懂事,自信好学。

一切的改变都发生在杨永信走进校园之后,满怀期待的杨永信,在校园中,不仅没有收获友情和快乐,反而度过了一个充满痛苦的黑色童年。

原来,杨永信的父母由于某种原因和村中的一个人关系不好,结果,那个人私下总是说杨永信一家的闲话,嚼舌根,造谣中伤。

在农村,村头做饭,村尾飘香,巴掌大点的地方,本就是家长里短是非八卦的源头,因而,一个话题很快就成为全村人的话题。

这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嚼舌根时间长了,谣言在人们的反复咀嚼下,竟然一天比一天真实,杨永信一家子的名誉,就在这悠悠众口下变了模样。

慢慢地,左邻右舍、街坊邻居碰见杨永信一家子,就会避之唯恐不及,深怕和他们家交往惹祸上身,像躲避瘟疫一样,躲着杨永信一家。

每当杨永信路过别人家门口的时候,坐着闲谈的大妈大婶们就开始了各种讽刺,把杨永信说成是贱种,当着杨永信的面说他妈妈不干净,造孽生出来的儿子也邋里邋遢。

在农村,一旦发生了被孤立的现象,连年幼地的孩子也不能幸免,长辈们谈论杨永信父母的闲话,小孩们就变着法儿来嘲讽杨永信。

平时的污言秽语,杨永信还能勉强忍受,最让杨永信痛苦的是,他们经常对杨永信变态折磨。

有一次,杨永信一个不注意,那些孩子竟然大胆妄为,拉开他的裤裆,把毛毛虫扔了进去。杨永信既不敢动弹,也不敢脱掉裤子。但凡动一下下,毛毛虫便顺着裤腿爬上肚皮;而当着女同学的面脱掉裤子,以后还怎么抬得起头。

杨永信左右为难,失去自尊和人格的日子,给杨永信的心理蒙上了厚厚的阴影,这种感觉,杨永信一辈子都忘不了。

不仅如此,受了巨大委屈的杨永信还投诉无门。这些人抱团威胁年幼的杨永信,如果敢告诉老师,后面的惩罚将更加出格。

小小年纪的杨永信,害怕之极,果真没敢告诉老师。然而,当他将自己的苦水倒给父母的时候,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父母不仅不相信发生了这些恶作剧,反而觉得杨永信过于矫情和娇气。

杨永信彻底失望了,他不再寄希望于任何人。

也许,正是年少时的独特经历,才让成年的杨永信创造出“电击疗法”这种“变态”方式,来治疗网瘾少年,给自己积郁多年的黑色童年一朝发泄。

彼时的杨永信最大的希望就是尽快逃离家乡。

后来,杨永信如愿考上了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走进校园,为了远离过去的一切,他甚至切断了与父母的往来。

大学生活,他又变回了原来那个开朗的模样,对于身边的人们,不管认不认识,他都笑脸相迎,礼貌问好。学业上更是用心,主修精神病学临床专业,还兼顾心理学专业。

没有了村子里的流言蜚语,也没有了发小们的恶意作弄,杨永信开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

毕业时,他被分配到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当起了医生。但是杨永信只有专科学历,没背景没资源,因而一直不受重用。

不甘心平淡生活,一心想要改变的杨永信,再一次发奋学习,考上了济宁医学院,成了一名本科生。毕业之后,再次来到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

踌躇满志的杨永信,刻苦专研,但是由于精神类疾病一直是难以攻克的领域,杨永信辛苦经营,也只混到中层的职位。

一切依然不能让杨永信满足,他一直感觉自己的能量无处发泄,也一直在处心积虑地找寻着机会。正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突现的商机,被杨永信逮个正着。

那么,恶魔杨永信,是怎样一步步成为雷电法王,开始了疯狂的敛财之路呢?

3. 惊现商机,恶魔杨永信的敛财岁月

其实,如果放在今天来看,当年网吧里孩子们的表现,也就是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然而,当时对于网络的认知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多数家长把孩子们对网络的迷恋,看成是洪水猛兽,唯有将其彻底斩断而后快。

最早的发生的网瘾事件是在2002年六月,当时在北京市一家名为蓝极速的网吧,发生了一起悲惨案件,这是一场人为纵火案,共死伤37人。

事后根据调查,得知是4名未成年人所为。而且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蓝极速网吧的服务员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不给他们上网,因此怀恨在心导致的。也许成年人会觉得不至于,但对于重度网瘾的未成年来说,不让他们上网,就是最大的原罪。

正是因为这起案件开始,“网瘾少年”这个词,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不过,由于当时大家对网瘾少年这个群体,还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也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但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这个群体突然成了很多家长挥之不去的梦魇,一起又一起因“网瘾”的案件爆发出来。

因而,一大批家长都认为自己迷恋网络的孩子病了,需要治疗。这些有病乱投医的家长们,给杨永信制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直接催生了一个疯狂敛财的恶魔。

有一天,杨永信的办公室,突然被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父母推开了。

孩子的母亲嚎啕大哭,请求杨永信救救她12岁的儿子。

弄了半天,杨永信才搞明白,又是一个学习好的孩子,迷上网络以后成绩一落千丈,父母所有方法都用尽也管不了,没招了。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例了。杨永信陷入了沉思,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孩子远离网瘾,回归正常的生活呢?

电光石火之间,杨永信脑中一道闪电划过。如果做不到让孩子远离网瘾,那就让他们的父母看到一个貌似听话的孩子就够了。

2006年,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挂牌成立。

一开始,这里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直到2008年一次有计划地“出圈”宣传之后,正好弥补了之前很多家长找不到戒网之地的缺憾,瘾束手无策的家长就好像得到了救命稻草。一听说四院有这么个科室,大家争先恐后地把孩子往里送,交给杨永信治疗,以期能够换回家长曾经心目中的乖乖娃。

杨永信对外发声,鼓吹自己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网瘾治疗法,百分百成功戒掉网瘾。此言一出,很快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家长在听了杨永信的演讲之后,回家强拉硬扯地给孩子架了过来,有的甚至直接绑了过来。

这些孩子,刚来网戒中心的时候,大部分张牙舞爪、上蹿下跳。

但在没多久,一个个老实安静,走路平稳,说话平和的孩子走了出来,再也没有了桀骜不驯的样子。

一时之间,杨永信成了这些父母眼中神一样的存在,全国各地的父母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来,他们梦想着用一个劣迹斑斑的孩子,换回来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自此,“13号诊疗室”蜚声在外。

人体最大能够承受的电击强度在3毫安以下,可是在“13号诊疗室”,杨永信却敢于大胆地将强度调节到5-10毫安之间,人称“雷电法王”,而他所针对的群体,竟然是一群正处于花一般年纪的十几来岁的孩子。

年过四十的杨永信失去了青春,却用这种非人的方式,找回了童年对整个世界的不满。“13号诊疗室”也许是孩子们的炼狱,但却是他释放自我的天堂。

在这个人间炼狱,父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经历了什么。几度非人的折磨过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这个“13号诊疗室”充满了畏惧,只要他们表现出一点点不满,就会一直遭受电击的洗礼。

这种惨不忍睹的模式之下,很多孩子麻木了,迟钝了,变得忘了人间诱惑。而这一切表现在父母的眼中,便是他们的乖孩子回来了。

对治疗结果十分满意的父母们,除了千恩万谢,把杨永信奉若神明之外,就是心甘情愿大把地花钱。

在戒网中心,一个月的费用是6000块,每4个半月为一个疗程,也就是说一个疗程要花掉家长27000块钱。而在后来,治疗费更是涨到了每月3万。

据统计,从2006网瘾戒治中心挂牌成立到2009媒体曝光,短短的三年,已经有6000余名孩子接受过治疗,网戒中心收入高达8100万元。

如此伤天害理,如此丧心病狂,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杨永信失去了人性,只要孩子能听他的,他已经不介意用多大的电流,也不介意对孩子造成的永久伤害。他只知道,家长越满意,他的腰包就越鼓。

急于看到成果的父母们根本不在乎过程,他们需要的就是孩子的转变。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纸包不住火的时候。

那么,令人闻之色变的“雷电法王”,是怎样跌落神坛,变得臭名昭著人人喊打的呢?如今的杨永信过得怎么样了?那些饱受摧残的孩子们现状又如何?

4. 跌落神坛,恶魔杨永信的无底人生

可以说,助力杨永信登上神坛的帮凶是杨永信生命中的“贵人”刘明银。

2002年的蓝极速网吧恶性事件,让一众网吧都成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在杨永信发现商机的同时,刘明银也看准了这一话题。两个人沆瀣一气,一拍即合。

2008年,刘明银拍摄的央视纪录片《战网魔》一经播出,瞬间燃爆了当年的热点。

在如此权威的包装下,杨永信立刻变成家喻户晓的救世主,并成功入选山东省道德模范候选人,还获批享受特殊津贴。

可以说,2008年是杨永信的高光年,他借此登上了神坛的巅峰。

然而杨永信没有底线的人生,注定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一年后,杨永信就以反面教材登上了《科学》杂志周刊。他的事情被爆之后,大家一直在坐等处置结果,然而很久过去了,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理应关停的网戒中心,挂牌虽然摘掉了,但是换汤不换药,仍然正常运行。杨永信也毫发无损,继续当主任,继续享受特殊津贴,还经常在网上为自己歌功颂德。

如此魔幻而又现实的画面,真实地存在着。

因为在杨永信的戒网中心的带动下,当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产业链。无论是医院还是其他行业,都深深收益。

医院赚取高额的利润,送孩子过来的父母会在当地租房子,会给他们交房租,会在那儿吃饭逛街,孩子跑了这一切就都没有了。后来就连警察都不管,去报警,警察说管不了精神病病人。

终于,在相关部门的一再介入下,直到2019年,杨永信的网戒中心才真正意义上地关闭。

更加神奇的是,杨永信本人又一次毫发无损。

2021年5月底,杨永信竟然以副院长的身份,主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大会。更可怕之处在于,他用之前的电击案例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中包含3篇SCI(医学期刊类核心期刊)论文。

而那些走过人间炼狱的孩子又怎样了呢?

有网友说,关上的那两扇门背后,是青春的坟墓。

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一位少年发疯似地捅了自己父亲十几刀,还把家里的饭店一把火给烧了,闹得家破人亡。

当记者去采访的时候,发现这名孩子就是从网戒中心出来的。孩子恨恨地说,他就是要让自己的父母尝尝自己在网戒中心所受的罪。

大部分从网戒中心出来的孩子,心里已经有了一块再也揭不开的伤疤。他们变得非常沉默,不喜欢与人交流。有些孩子不仅愤世嫉俗,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从网戒中心出来的孩子长大后,许多人不结婚,不生育后代,怀孕了也都处理掉,他们自己的经历让他们惧怕面对将来的孩子,因而只愿孤独终老。

总之,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而且这些疾病将伴随着大多数人的一生。

结语

似乎恶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仍旧在逍遥法外,还名利双收,成了妥妥的人生赢家

但是一切皆有因果,谁也跑不掉。

随着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越来越成熟,这种戒除网瘾的机构也会越来越规范。

但是外力戒除网瘾只是辅助手段,网瘾也不是与生俱来。家长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在无意之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所以,家长们更要理性科学地教育孩子,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正确引导孩子的身心健康,悉心培育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

每一个顽皮的小孩儿,每一颗颗稚嫩的心灵,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用心陪伴和温柔呵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法王   临沂市   诊疗室   少年   神坛   升职   炼狱   雷电   副院长   听话   恶魔   童年   家长   父母   网吧   孩子   医院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