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别山:红安县七里坪镇《檀树革命史》之三

第三章:抗日战争时期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由于我党的坚决斗争和全国人民的压力,蒋介石被迫发表了我党提出的关于国共合作的言论和承认我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一九三七年八月下旬,党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毛主席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洛川会议后不久,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开赴抗日前线。

我鄂豫皖边区党组织接到中央指示后,派出郑位三、何耀榜同志与国民党黄冈专署专员兼黄安县县长程汝怀在七里坪举行谈判,商定合作抗日。次年二月,我红军28军亦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檀树人民的革命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檀树的罪行

在蒋介石“假抵抗、真出卖”的祸国殃民政策下,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长驱直入,不断扩大侵略。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陷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黄安的土地。一九三八年冬,日寇开始向七里坪进兵。进攻前,日寇的飞机对七里坪地区进行了野蛮的狂轰滥炸,无数的村庄陷入一片火海,无数的群众死于轰炸和扫射之中。就在这一片焦土和废墟之上,日寇安下了侵略的据点,次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寇出动军队对我檀树地区进行了残无人道的扫荡。日本强盗所到之处,实行杀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使整个檀树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无数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仅来家河一个村庄,就有近三百间房屋被烧为灰烬,在来家河,一次就被日寇枪杀三十多人。日寇的侵略,给檀树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历过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严峻考验的檀树人民,没有被敌人的凶残所吓倒,更没有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下屈服,革命群众拿起武器.顽强地抵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积极配合我新四军的斗争,就在日寇疯狂扫荡的时候,我新四军鄂豫皖纵队向日寇在黄安的巢穴——黄安县城发动了进攻,在檀树地区扫荡的日本强盗,面对我抗日军民的顽强抵抗,束手无策。又怕被我鄂豫皖纵队端了黄安的老窝,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侵略计划,夹着尾巴逃出了檀树地区。

为了更好地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一九三八年秋,郑位三同志在袁家河创办了一所抗日军政学校,学校共有六十多名学员,董必武同志曾到这所学校给学员们讲过一次课,学员们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回到各地领导抗日运动,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第二节 抗日武装在檀树地区的游击活动,揭露和粉碎顽固派的内战阴谋

一、抗日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

我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后,在七里坪设了一个留守处,留下了郑位三等几十名干部和一个排的战士,留守处屡遭敌人破坏,曾一度转移至檀树马鞍山郑家庙暂避。1939年,罗厚福同志先后成立了第五六游击大队,经常在檀树一带开展游击活动,不久,党中央派李先念等同志来到鄂豫皖地区领导武装斗争,将各抗日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鄂豫皖纵队,李先念同志为司令员,辖1、2、3、4团和一个挺进团,后又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

第五师成立以后,坚持在大别山一带进行抗日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檀树人民的抗日斗争。檀树地区一直在坚持斗争。我便衣队活动更加频繁,他们依靠群众,灵活机动到处打击敌人。

箭厂河的伪保长尚国千,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他凭着手中有几条枪,强迫檀树附近村里的青壮年白天黑夜轮流到日伪的炮楼上去站岗,周围的人们恨透了他,一致要求拨掉这颗钉子,便衣队请示上级组织后,决定拔掉炮楼,收拾尚国千这条恶狗.我便衣队几名队员化装成敌人派去站岗的老百姓,其他队员化装成拾粪、锄草的老百姓,逐步挨近了炮楼,只听一声号令,便衣队员里应外合,打死伪保长尚国千,活捉了炮楼里的全部敌人,井放火烧毁了炮楼,然后安全转移。

二、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内战阴谋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顽固派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反人民的内战,这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磨擦专家,积极充当日本侵略军的走狗和帮凶”,驻檀树地区的国民党反动顽固派更是如此。他们见到日本人就跑,找到共产党就打,遇到老百姓就杀,看到好东西就抢,给檀树人民的抗日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国民党紫云乡乡长带领国民党自卫中队及乡自卫队共二百余人,进攻我檀树地区原(紫云区)区政府。当时,我区政府人少,再加之无准备,只得突围而走,一些来不及走的同志都被杀害了。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挑衅,我抗日军民进行了坚决地回击,一九四三年,我党紫云区区长高志民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敌人割下他的头,四处进行招挂,区委委员孟广林同志,也在这时被害,敌人把他的头在七里坪挂了三天,其状惨不忍睹。

一九四三年七、八月间,驻来家河的国民党匪军一营长,一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三十余人,从此后檀树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大部分遭到破坏。

一九四四年五月,伪黄安县长蒋荣平调动民团、县大队及广西军一部分,一夜捕杀我安麻(位置——现在新县)中心县委书记吴彩藻为首的党员和潭河、大斛等地的革命群众约二百人。

国民党反动派还借口抗日进行搜刮,并不断地加强盘据地区的工事,一九三八年——九三九年,紫云区内的姜家湾、杨家岔、戴家圹的房屋都被国民党匪军拆到檀树岗一带来修碉堡,仅来家河一地就强迫群众修了九个碉堡,并在村子外围围一道墙,这些无恶不作的土匪,到处杀人放火,烧了家里烧田里,连即将收割的稻谷也被烧掉,还把青苗割去做草,盖马棚,给檀树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一九三九年九月,国民党反动派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鄂东惨案”,惨杀共产党员五、六百人。至此以后,檀树地区也接连发生进攻抗日武装屠杀共产党员人和革命群众的事件。

一九四O年的一天,我便衣队成员方显宗、方应义、戴季英,方宗皓等人,驻扎在檀树地区朱家湾。反动派探知他们的住处,便连夜出动,包围了朱家湾。我便衣队战士得到群众帮助,消灭敌人数名,打开一个缺口,突出重围。

由于国民党背信弃义,不断向我抗日军民发动进玫,我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当时游击队遭到敌人大规模的搜捕,给养、子弹均感极端困难,不时的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檀树岗一带,就是我游击队经常出没和打击敌人的场所。檀树地区的人民,为配合支援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顽匪,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节 檀树地区政权和党组织建设发展

一九四O年,紫云区成立抗日政府,高志成、王少华先后当过区长,王少芳、孟广林等为区委委员。随后,各乡政府也相继成立,区、乡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巩固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征粮征税、扩军和支援前线。当时在区、乡还成立了民兵组织,紫云区的区中队有五、六十人,三十几条枪,活动在紫云、潭河一带。

一九三九年以后,紫云区的党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到四一年左右,发展到二十四个党支部,仅紫云区箭河一带就有分支部十八个,党员70人。檀树和潭河两乡党组织的领导人分别是程七如、何先德。

为了便于军事行动,当时的地方党支部受便衣队中党组织的领导,一般党员也与便衣队有联系。

为了团结抗日,我们坚持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口号是“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实行抗日”。对爱国的开明绅士及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努力进行争取,采取“上打下拉,上拉下打”和“一拉一打”等办法。当时有“三斗”:斗咀、斗法、斗力。斗咀就是和国民党上层人物说理,斗法就是讲三民主义、讲孙总理遗嘱,斗力就是军事斗争。

抗日时期,紫云区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地主豪绅统治,在檀树一带成立有联保、保甲等反动组织。但是,由于党组织坚持了党中央、毛主席制定的统一战线政策,统战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当时在箭河地区附近的八个小保,与我方统战关系好、经常保持联系的有六个以上,有的保长就是我们的人。因此,在国民党的一、二次反共高潮中,我们党的组织未受大的损失。我们的便衣队经常向联保保甲和地主绅士们筹粮、筹款、要冬衣,他们不敢不给,还必须掩护,否则后果自负。

一九四三年,新五师主力转移至京汉路两边活动后,只留下少数部队在黄安一带活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伪军对檀树一带进行了清剿,使檀树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到一九四五年,几乎与上级党组织失掉了联系,但是檀树地区剩存的支部小组和党员,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战斗,他们在群众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领导完成了支援抗日前线的任务,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反动势力,一直坚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四节 檀树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一、积极配合我新四军的斗争

抗战初期,我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七里坪招兵时,檀树地区上百名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奔赴抗日前线,以后,又陆续地有不少青年参加了新四军、便衣队、区中队及乡民兵组织。檀树有许多优秀青年为抗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九四O年,我新四军独立团在大斛乡又一次击溃了窜犯我陂安南地区的国民党顽匪鄂东十六纵队李久皋部,其中有一连人,逃到高山岗后山洼中,被我活动在这一带的便衣队和等在山林中的群众发现,在便衣队长李光德的带领下,隐蔽在四边山上的革命群众和十一名便衣队员一起高呼:“缴枪不杀!”这一连顽军犹如惊弓之鸟,以为陷人了我新四军大部队的埋伏.立刻将枪丢在一起,跪在地上乖乖地投降,在高山岗一带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便衣队未放一枪,俘虏了一个连的顽匪军,缴枪一百二十六枝。

二、对我抗日武装和抗日干部的支援和掩护

一次,我党的县工委书记吴彩藻和一便衣队员开会回来,半夜走到紫云区箭厂河油榨塆,因时间太晚,他们俩决定在此过夜,第二天,吴彩蕉二人欲离开时,正好碰上敌人出来扫荡,将村庄包围起来,敌人把群众赶上稻场,四周架起机枪,威逼群众交出共产党来,群众将吴彩藻等十位同志圈在中间,没有一个人向敌人低头,敌人将几个群众吊在树上,严刑拷打,但也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只好将群众放掉,离开村庄。

我便衣队、游击队在檀树一带的活动,紧紧依靠当地人民,檀树人民象爱护自己的亲人一样,支援他们,掩护他们。群众还巧妙地避开敌人的搜查、封锁,到白区去买油盐,粮食和日用品。七里高山岗、芦花冲的人民就曾数次到黄陂站去为游击队运粮,遇到情况紧急时,甚至连夜去运。高山岗寇绍坤、寇绍岗兄弟开荒,每年收不到十石粮,除口粮外,他们全部无偿供给游击队。

一九四五年,川军某营在高山岗进行大搜捕,正值县长刘铭榜在高山岗群众余永义家中装粮,群众杜光勋闻至,立即掩护刘铭榜转移,另一群众吴芝道不幸被捕.匪军将他吊在树上,背上压上了几十斤重的土砖,用棍子抽打,要他们供出共产党和游击队,吴芝道誓死不招,用鲜血掩护我党支部的干部。

还有一次,徐绪锤等便衣队六人,在高山岗寇绍坤中吃饭,县保安队突然来此。寇先掩护便衣队员转移,然后自已才躲起来,匪军用机枪扫射,险丢生命。在恶劣的环境里,寇绍坤仍坚持斗争,多次出生人死,为便衣队送情报,送粮食衣物等。

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更爱子弟兵。抗日战争时期,我便衣队游击队有不少伤员,曾在檀树及其附近村庄中,在群众的掩护下,避过敌人的搜查,养好伤后重返部队。—九四四年,郑维孝同志率领一团人,在高山岗附近与伪广西军作战,他在对敌作战中负伤,退守天台山上。群众按时送饭,一个月后,他伤愈归队。

三、协助新四军后方机关的工作

【医院】一九四一年,新五师后方医院迁驻高山岗附近等山沟。当时供应困难,全靠当地群众送米、买油盐、供给蔬菜。群众还自动为医院站岗放哨,侦探敌情,有情况及时报信。医院曾先后转移三次,都是高山岗群众帮助抬担架、送药箱,搭草棚。

一九四五年.又有医院设在高山岗赵家垸、李子沟一带,当地党的负责同志吴芝存、寇绍坤等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医院解决给养,侦察敌情,帮助转移,几次危险都安全渡过。

【被服厂】一九四五年,新四军五师被服厂设在高山岗附近新屋岗、李子岗一带。工厂有布几百捆,缝纫机两台。为了支援前方,群众经常日夜工作,赶制被服,由于敌情严重,必须经常转移,这些工作,完全依靠当地群众帮助,群众站岗放哨、通风报信,冒着危险,为工厂隐蔽物资。敌人进攻时,许多群众如杜光勋、吴芝明等帮被服厂一起疏散,给予被服厂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援。

当时在马鞍山一带,还有生产军用品、毛巾、军服等物资的工厂,也得到当地群众给予的多方帮助。

檀树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勇敢、机智灵活地开展对敌斗争,积极地支援和配合了新四军的抗日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历时八年的中国人民艰苦抗战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革命就进入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指出;“从整个形势来看.抗日战争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反动派大搞“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妄图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在争取和平的过程中揭露美国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毛主席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亲赴重庆谈判。经过四十三天针锋相对的斗争,蒋介石在国内外压力下不得不于十月十日签订了一个《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十月十一日,毛主席胜利返回延安。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在美帝国主义者的大力支持下,撕毁了一切协议,悍然调动了二百六十万兵力,以大举进攻中原地区为起点。先后向华东、东北、华北等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挑起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内战,扬言只要三至六个月就可打败我解放军。中国人民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各解放区军民坚决响应毛主席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号召,决心以革命战争粉碎美蒋反动派的反革命战争。

第一节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根据地军民坚持革命斗争

日寇投降后,抗战无功,失地有罪,念念不忘消灭中国共产党的蒋介石为了维护其法西斯统治,便于在内战中处于有利地位.它采取“摘桃子”的政策,妄图一举扑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急忙运兵占领战略要地和铁路交通线,猖狂进攻解放区,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在这次历史的转折关头,我党遵照毛主席制定的“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革命方针,采取了许多措施。

一九四六年七月新五师中原突围北上后,对敌斗争更为艰巨。当时留在大别山打游击的只有七十多人,由游击队长罗厚福领导,另外还有郑维孝、刘铭榜、何耀榜等十几位同志。国民党四川队伍顿时嚣张,对红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扫荡,企图彻底摧毁我根据地,在高山岗、芦花冲一带制造“无人区”。具有革命传统的檀树人民,还是坚持艰苦的革命斗争。新五师后勤部长徐锡煌带领一批武装回乡,收集被打散的余部共达二万多人,开展游击战争,并和郑维孝取得联系。他们与群众同命运共呼吸,有的被蒋军捉到毒打也不透露消息(高山岗的杜耀和陈思定就曾被捉并遭毒打)。徐锡煌等就住在附近山岗,保长徐少青带兵搜索时,却始终找不到。游击队也特别关怀人民,有一次,敌人抢去了十头耕牛,徐锡煌等闻讯赶至,将敌全部打死。后来敌人以通“匪”的罪名,把高山岗、芦花冲人民全部驱逐出境.当地十几个党员被杀或转移他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本地的党组织仍始终坚持斗争,黄安县仍有县政府,区仍有区委会,但无固定地址.常在山谷中,借以灵活机动的与敌人进行斗争。

此时,国民党的反动机构是这样:县政府下面有区公所、乡公所、保公所。保公所下面设甲。县区乡保都有武装,县有保安队,乡有乡警队,保有保公队(小保队)。后来乡又成立“清乡委员会”,专门打击“与共产党通气的人”。他们严密保甲制度,实行“五家联保”,千方百计扼杀群众革命和割断与群众的联系。程维宪村的郑行平、郑行训等人因在一九四六年缴了一连从七里坪退往麻城的国民党驻军的枪,这时国民党匪军就将他们抓起来吊打、罚款、受刑。他们将郑行平的手两个大拇指吊起用鞭子抽打,打得郑行平死去活来好几次,但始终未透露一个字。最后,敌人以什么草鞋钱等名目进行大笔勒索才放。

第二节 檀树人民欢迎解放军南下

一、晋冀鲁豫解放军南下

一九四七年七、八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它同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战略区的反攻和进攻相配合,形成了对敌人的全国规模的巨大攻势。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九四七年七月,晋冀鲁豫野战军跨越黄河挺进大别山不久,大军一举攻下潢川、光山、新集、七里坪、黄安等地,开辟中原解放区。七月二十八日南下,大军与鄂东游击队胜利会师。当晋鲁冀豫野战军指战员来到檀树时,受到了檀树人民的热烈欢迎,有的妇女煮饭,烧茶送到公路边,让过路的大军充饥解渴。子弟兵为了人民,人民关怀子弟兵,为了让子弟兵休息好,檀树人民关怀备至,让床让铺。如来家河有家把自己的大门搬下来让给大军休息。

二、各级政权的成立和土改工作的开展

大军南下解放黄安之后,立即组成县政府,县长徐锡煌、书记李福,区政府也相继成立,随后联村(乡)政府建立。在各村内成立了农民协会,其核心组织是贫农团,各村的贫农团,设有正、副主席,小组长,联村也设有贫农团.它受部队派来的干部领导。当时各项事务,都须通过贫农团讨论,提出方案措施才能执行。为了用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配合大军共同作战,还建立了武装组织:县大队、区中队、联村民兵。当时檀树岗设四联村,四联村包括五个大队(陶家边、刘家园、罗家垸、程维宪、檀树岗、吊桥),共有十八条枪。一九四七年冬由紫云区区长兼中队长阙子清(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过七年团长)指挥四联村和正规军一个连,在袁英河打了一仗,消灭敌人70多人,打死了敌队长徐吉普。

当县区各级政府建立之后,就领导群众划分阶级成份,斗争恶霸地主,分配土地。当时的口号:“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檀树乡实行没收地主一切财产,对富农没收其出租之田、地、房屋,分给穷人。大斛乡采取没收地主的五大财产(土地、家庭用具、柴山、钱财、耕牛牲畜)分给农民,强迫富农拿出多余的土地,中农不动。高山岗、西里冲每人分田二斗二升。由于当时处在紧张的战争环境,广大地区都是新区.为了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彻底消灭蒋匪统治,中原党组织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并纠正了土改过急,打击面过大的倾向。这次土改,摧毁了反动派政治经济基础,对发动群众筹备粮食,支援前线起了积极作用。

三、主力军北上,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与地主反攻倒算

晋冀鲁豫野战军占据大别山,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使敌人惊慌失措。一九四七年十二月,蒋介石亲到武汉布置兵力,先后调集匪军33个旅,对大别山地区进行所谓“重点围剿”,结果敌人碰得焦头烂额,丧师减员.毫无所得。经过三个回合的激烈斗争,共歼敌人十九万余人,解放县城一百余座,在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江、淮、汉广大地区建立了根据地。此后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于一九四八年二月将主力转出大别山,留下部分军区、县、区军政人员,坚持游击活动。

主力转移后,国民党反动派以二十二个旅的正规军配合地主武装,对大别山地区继续实行残酷的“扫荡”,敌二十八师占据七里坪一带,反动派联合各级反动武装镇压革命,进行反攻倒算,所有以前被没收的地主富农的土地房屋,又被抢夺回去,大量捕捉贫农团的成员,普遍实行勒索赔款。如檀树乡刘家园贫农团的财粮委员方思敬、土地委员程少华、村长方敬富等人,所分得的土地都被夺回去,并要补租,规定每斗田补二担租。一些干部被迫出逃,如方思敬逃到麻城,全家也逃之在外,家中粮食、家俱及其他财物,都被地主夺走。没有逃走的人也要罚款,如程少祥过去分得四元果实,却被罚款十元,还被抢去肥猪一头,约值二十元;方敬寿原分七斗果实,却被罚款十三元。当时罚款多少,都由于小保队长说了算。还有不少的干部和贫农团员惨遭杀害。如武装委员来承吉被伪乡公所经济主任地主来先之杀害。郑维忠(任过县长)的妻子殷维清和大儿子就被伪保长郑先恩杀害;莲花背武装委员汪世乐、贫农团会员汪行照被反动恶霸地主杀害(他妻子的哥哥高卫均是三县的参议)。一时白色恐怖笼罩檀树,乌云弥漫天空,人民又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当时人民编写的一首歌谣就是深刻的揭露:

国民党、小保队,抓丁派款又收税。

吊打贫农团,杀游击队,

地富搞倒算,租利又加倍,

小保队、国民党,白天要、晚上枪。

山岭秃,田地荒,人民不聊生,个个盼解放。

檀树人民虽遭迫害,生活困难,但并没有因此而屈服,仍继续坚持斗争。主力北上时留下了大批伤员,由地方机关、游击队与群众照顾,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解放军的伤病员,在休养期间,特别做菜<如豆腐等)给他们吃,热情照顾。檀树乡刘家园,留有八个伤病员,分别在贫农家里养伤,当时,小保队经常来搜查,农民群众就日夜放哨,警惕敌情,保护伤病员们的安全。有一天,小保队长突然来到,王排长因负伤太重不能行走,眼看敌人离半里路了,中农曹定学背着王排长就跑,救出了排长。这些伤员在此养伤几个月后.没有损失.全部归队了。

第三节 檀树人民欢庆解放

当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的时候,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毛主席抓住战略决战时机,亲自部署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歼敌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它必将走向全国的胜利。”(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古历)三月初八檀树人民获得解放。五月,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先遣队在黄安军的配合下,进驻了黄安城,从此黄安人民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檀树人民从此翻身得解放,真正做上了国家的主人。

毛泽东曾经说过:“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大别山   红安县   紫云   革命史   反动派   山岗   便衣   游击队   国民党   敌人   群众   红色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