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竞逐,智能化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ICT、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加速向生产生活渗透融合,智能化已成为国家层面战略博弈的重要抓手,各国为抢占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就智能化的发展展开了新一轮竞逐。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智能化高度重视,将发展智能化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战略。美国在2016年提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确定了7个发展智能化的战略,并在2019年更新此政策,不仅对前面提出的7个战略的重点进行调整细化,还增加了“扩大公私合作,加速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

一、各国竞逐

德国在“工业4.0”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的智能工厂,致力于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PS)创造不同的生产方式,力图将智能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力争用智能化逐渐改造产业结构,释放新的增值潜力,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日本在2015年公布了《机器人新战略》,将机器人和智能化结合起来,以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2016年提出围绕智能化社会展开积极探讨,2017年又颁布了《综合创新战略》强调要重点培育AI、大数据领域人才,为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利环境,综合考虑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中国同样也对智能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弯道超车”的重要工具。早在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中首次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之后提出要“聚焦智能生产、智能物流,引导我国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发展”。

指出智能机器人是产业的关键支撑装备,将提高我国全体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对智能化的重视,使得智能化能够快速发展,同时也对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智能化究竟是如何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的程度如何?这种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差异?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间相互联系的程度得到提高,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动态化过程。

现有的研究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测算法,主要采用某一指标或多个指标直接估算,单一指标主要用三产与二产的比值、三产与二产的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来衡量,多个指标主要包括产值结构的优化、贸易结构的优化等,将其综合起来衡量;另一类是分别估算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

由于用单一指标的弊端是过于片面,无法表达其全部内涵;而采用多个指标的弊端是过于繁杂,即便将不同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但权重的赋予依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二、我们的现状

2001-2012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排在第一,变化趋势较为稳定,一直介于40%-50%之间,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的占比一直都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逐年上升,这可能是由于这期间,我国不断规划和发展,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3年我国颁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6年颁布“中部崛起计划”,无一不加速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而2012-2020年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仍以较慢的速度下降;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开始下降且下降速度较快,2020年已低于40%;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于2012年与第二产业持平,都为45.5%。

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的“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第三产业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出现猛增,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在2013年底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要将经济增速下降到7%,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而新常态的提出,给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向着以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为主的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50%,到2020年时,我国三大产业的增加值与GDP的比值分别为7.7%、37.8%、54.5%,这20年的发展,使得中国产业结构越发向“服务化”方向发展。

2001年至2010年,第一产业的占比最高,但逐渐呈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0年至2014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占比最高,第一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少,且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增速趋于平缓。

2014年至2020年,第一产业的占比下降至三大产业的最后一位,第三产业的占比持续上升,这就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就业人员提供了很多岗位,带动我国的就业。各省份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就业构成比为20:35:44,中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就业构成比为33:27:40,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就业构成比为42:19:39。

可以发现,东部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它们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占比分别为82%、69%)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被第三产业所吸纳,中部地区虽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最高,但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仍高于第二产业,而西部地区(例如广西、内蒙古,它们的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比分别为49%、45%)将近一半的劳动力都被第一产业所吸纳。

这就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中能够合理分配劳动力,而我国西部地区则存在劳动力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此外,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高于第二产业的原因,是因为中部地区拥有较好的农业资源,承担着我国大部分的粮食生产工作。

世界主要国家的智能化水平比较结果表明,日本的智能化水平最早处于顶尖水平,但之后逐渐降低,并于2016年又逐渐提升,美国和德国前几年的智能化水平相当,但之后美国的智能化水平发展迅速,而德国发展速度较慢,法国和德国的智能化水平较低且发展速度一直缓慢,中国的智能化水平从2009年开始飞速提升且增速最快,在2019年处于世界第一。

三、产业升级转变

中国各省的智能化水平比较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智能化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准,而中西部地区智能化水平较低,2001-2019年间河北、黑龙江、辽宁智能化发展较为缓慢,内蒙古、安徽的智能化发展较快;中国三次产业的智能化水平比较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最晚起步,智能化水平相对而言是最低的,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

第二产业的智能化起步最早,水平最高,远远领先于第一、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智能化发展速度最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第三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将和第二产业持平。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表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情况表明,我国实现了从传统的“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情况表明,我国就业人员经历了“一三二”到“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

2019年各省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情况表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西部地区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2019年我国各省份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指数比较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都处于前10行列。

智能化通过增强知识获取的能力,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智能化能够借助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技术,快速提高识别效率,从广泛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和领域中迅速找出最有价值的科学知识组合,实现知识产出呈指数级增长,增强知识获取能力。

而知识获取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得特定产业部门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促使产业部门快速发展,并带来一系列新兴产业诞生,实现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加速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向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演进。

同时,新兴产业的集聚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将加速产业结构变动,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业在总产出中的占比,实现产业的新旧更替,产出的持续增加,持续改造和更新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智能化通过影响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智能化的发展能够带来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例如:智能音箱、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产品等,这些新产品将打破原有的需求结构,形成新的需求结构,为消费者提供多样的选择,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

例如,在第一产业中运用智能技术进行选种、检测,提升了种子的纯度和安全性,不仅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还能为农产品的供给提供保障,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第二产业中运用智能技术检测商品的合格率,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缩短产品生产时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第三产业中运用智能技术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顾客展示正确的产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一方面,需求结构的改变将导致传统产业的生产压力增大,从而迫使企业主动创新,改变原有生产模式,优化企业的生产结构。

小结

大部分用户在使用产品和服务后,能发现产品功能缺陷,并对产品提出意见,企业在收集反馈评价后,进行分析,并对不同产业链进行改进,以推动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使用需求,最终实现产业技术改进或经营改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这种需求结构的改变,将使智能产业不断扩大,推动高技术产业的比例不断增加,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德国   迫在眉睫   产业结构   中国   指标   水平   需求   结构   我国   智能   产业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