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张民国照片,美女演绎旗袍的多种穿法,多种手艺估计你没看过

▲三位身着不同款式旗袍的年轻女子,旗袍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旗袍不等同于旗人女性的旗装,由中华传统服装演化而来,甚至有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身穿时尚旗袍的民国美女,身体匀称,面容娇好,烫着波浪卷儿,旗袍在民国时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四位美女身着不同的旗袍,左侧两位穿着马甲样式的上衣,所以当时也有人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搭配方式,形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又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特点,是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

▲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称之为“旗”袍并不合适,倡导改名为“褀袍”,也有人提议称“中华袍”。

▲但是,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叫回旗袍了,并最终流行开来,这是因为普通百姓理解不了这么多含义,在他们固有思维里,旗女不论贵妇还是寻常女子都穿袍服,女子穿袍=旗女之袍。

▲1930年,上海太湖地区一个渔家女,䇅着的就是汉族女装,依然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摄影/格雷戈里。

▲老商店卖曲曲和笼子的老者,都已经民国了,左一那人脑后还留着根小辫子,大约1930年,摄影/格雷戈里。

▲上海街头,一个小贩推着小车到街上叫卖,车头处挂着一串螃蟹,想必是卖螃蟹的,小贩边走边唱,有意思的是还戴着一双护目镜,难道是为了表示新鲜,让人相信是刚从江里捞上来的?1946-1949年,摄影/考夫曼。

▲一母同胞,看起来这是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母亲正在给两个双胞胎儿子喂奶,也有一种可能,这是大户人家请来的奶妈,1946-1949年,摄影/考夫曼。

▲制作皮影的匠人,用来表演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图中老者正用毛笔给皮影上色,摄影/赫达·莫里逊,约1933-1946年。

▲匠人手部特写,剪制成形,制作材质多是兽皮或纸板,剪成人物、动物、建筑等等剪影来表演故事,摄影/赫达·莫里逊,约1933-1946年。

▲南京,制作雨伞的匠人,老式雨伞一般用油纸、油布以及竹子骨架制作而成,匠人现在正在绕线,赫达·莫里逊1933-1946。

▲1923年,两个少年正在制作发网,做好的发网出口到国外,供西方女性束发用,制作工具很普通,只是块钉了钉子的木板,这种编织工作一般由妇女来完成。

▲1930年,一群人正围在一个卦摊儿前,听一个算命先生测字推算命理,环境可能是当一个家祠,上方一个破旧的灯笼,摄影/格雷戈里。

▲1930年,一个寺院里,一个妇女提着篮子和木桶,围着围裙,背景为一个两层碑亭,摄影/格雷戈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从江   旗袍   民国   汉族   皮影戏   匠人   发网   小贩   手艺   多种   传统   女子   照片   美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