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金微山9

夜,分外的冷,冻醒了王陵。

寒冷也冻住他的伤口,起到止血作用。

他周身上下,除左肩部有一处贯穿伤,其余都是皮肉伤。

最终救了王陵的,还是李兰纵身一跃伏在他身上,阻止了敌人对他进一步的致命伤害。


他挪起身,搜集起一堆梭梭柴,坐在地上,用两块石片互相击打着。

石片迸发出火星,点燃了干草。

他用滚烫的草灰,涂抹在他的伤口上,以起到止血和快速愈合伤口的作用。

做完这一切,他将李兰的尸首横放在腿上,也给她以他所能给与的最后的温暖。

问世间,

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他静静的坐着,等待着自己的死去;等待着他和她、还有她肚里孩子在天堂相聚的时刻。


幸运的是,王陵活下来了。

他第二天夜晚点燃的篝火,引来了汉军。

他们告诉王陵:王陵等5支侦察小组,至今无一归还。加上战事日紧,各边防部队都得到命令,派出小股部队,前突侦察。

他们,正是玉门关驻军的侦骑队……


四月底的居延塞,春风吹拂,柳芽初绿,枯草新发。

毕竟还是北方,春意料峭,乍暖还寒,南风了夹杂着丝丝寒气。

风中,军旗猎猎,一派战前的肃杀气氛。

当王陵回归和紧随其后的军事会议的召开,所有人预感到,一场大战开始了。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果然,一天后,军令下达:除留守人员外,右校尉耿夔和参谋长任尚分别担任正、副指挥官,带领居延塞5000驻军,次日开拔,以急行军速度,越过黑戈壁。

出发,目的地金微山!耿夔声比洪钟,如同海潮,下达着命令。


辕门临玉帐

大旆指金微

气氛越来越紧张:跟随汉军出战的,还有南匈奴的一支千人队。

数日后,一支鲜卑人的千人队赶来加入。

进入黑戈壁前,又有一支羌人的千人队也风尘仆仆赶来。

如今,这支部队达到8000多人。

另外,还有随军的商人、民工、剧团等数千人。


黑戈壁总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接近两个江苏省。

其得名,源于地面上铺满乌黑油亮的石头,远看就像是散落一地的煤块。

因为严重缺水。即使是极度耐旱的梭梭柴、红柳等都无法生长。


根据《武经总要》要求,“凡行军在道,十里齐整休息,三十里会乾粮,六十里食宿”。即一天行军60里,就需要诸军吃饭休息了。

如今,耿夔要求的是急行军。速度自然要高于平时。

历经12天,大军穿越黑戈壁,到达明水镇。


经过一天的休整,全军继续出发,进入伊吾国,一个被东天山环绕和分割成一块块盆地的地方。

这里,如同海面一般深蓝色的天上,一片片洁白如玉的云朵,慵懒地徜徉其间。

高耸入云的天山,通体披着厚实的雪袍,像极了一尘不染的刚刚雕刻出来的羊脂白玉,在阳光下反射出万丈光芒。

背阴处,在遍体的石山里,青松不屈不挠的生长着,一棵棵,一片片,古老、原始、密集、挺拔、高大,叶压着叶,根叠着根,层层叠叠长满天空。


再往前,就是蒲类海。

5月中旬的蒲类海,积雪融化,春雨绵绵。大地瞬间变得松软起来,如同海绵地。一脚踏下去就是一个泥坑,挣扎老半天才能抬起另一只脚。塞外的春雨,如细丝一般。不大,却冷极了。尤其是打湿衣服时候,粘在身上,又重又湿又冷,

直入骨髓。两三天里,就有上千人得了流感。

流感不致命,感染性却超强。因为长途行军,将士们本就羸弱的身体,在流感的打击传染下,纷纷扛不住了。

军营里,三脚架支起的一口口锅里,散发出来的再不是饭香味,似乎一夜之间都改成了药罐。

显然,这支军队已然失去战斗力。


此时,草原上已经传开汉军征讨匈奴的消息,临近村落部落的人们还组织起来,献上美酒、鲜肉、奶酪、酸奶等,到军营来慰问。

这个消息,相信很快就会传到金微山。

也许,已又间谍正赶往通风报信的路上。

兵贵神速,尤其是面对如惊弓之鸟、随时准备着跑路的无名。


怎么办?

耿夔下达了他的最后决定:从联军中,十选一,组建一支800人的突击队,由他亲自带领,急行军1100里,赶到金微山,突袭北匈奴。


按照耿夔要求,突击队当夜就组建完毕。

每5人编为一队,任命一名伍长。合计160队。

每名将士配备战马一匹;每队多备一匹战马;

每人甲胄一副;

2.9米的长矛一支;

长1.4米的环首刀一把;

弓一张和箭矢30支。

盾牌一面。


为什么把武器说得这么详细?

因为这些武器是和匈奴军人做对比的。

因为缺少冶炼业,匈奴的装备极差,比如:匈奴兵的近战兵器是铤和刀剑,分别是长1.2米和0.5米;

没有长矛。

匈奴的盔甲是普通的牛皮,只有贵族才有皮甲。

盾牌都是木质蒙皮的。

匈奴的箭矢,有铁质、有铜质,还有一些骨质的。


在冷兵器时代,讲究一寸长一寸强。

纵观历史,在大多数战争中,武器先进的一方总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落后一方战胜先进一方的,是少数,是个例。所以,每一支军队都会想方设法延长手中的兵器。

为什么匈奴的兵器短于汉军呢?

唯一原因是匈奴的经济落后、工业落后。

兵不利、甲不坚,如今的匈奴兵上了战场,就必然是送人头的下场。

也因此,史书记载:一汉顶五胡。


茫茫苜宿花

落满金微道

8天后的深夜,耿夔和突击队、以及俘获的沿路牧民,横渡乌伦古河,进入金微山,靠近大、小青格里河交汇处、狼山背后的一处山坳里。

耿夔下令:睡觉。


为什么睡觉?

因为将士们太累。急行军的不利之处是,对士兵、马匹的消耗极大。如果急匆匆作战,很可能会被以逸待劳精力充沛的敌人所打败。

正常行军,步兵一天速度是60里,骑兵是100里。

历史上记载行军速度最快的,是《三国志》中对夏侯惇的记录:“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这是在平原地区。

汉军现在的行军,是在戈壁山区,难度更大。


当太阳升起,河谷里积雪融化,河水汹涌,似乎想拼命冲洗去一个冬季的沉闷。

这也是一个荷尔蒙爆发的季节,牛羊马骆驼等刚刚醒来,就飞奔于草地,或纵情于林间。很快,这银盘般的大地上,如似嵌满了颗颗黑珍珠白玛瑙。

谷地河边,是密布的白色穹庐。穹庐前后,炊烟升起。

随之而来的,是人影越来越多。

谷地西侧,那座小城。显然就是汉人部队所在了。


如同众星拱月似的,在这一切的中心,是单于的黄金大帐。

这金帐,为单于所独有,也是北匈奴的王庭。

王庭,类似于中原的皇宫,或者帝都。如今,金帐主人无名,一个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

当他睁开眼的时候,眼前已是鲜肉堆成山,美酒似泉涌,成群美女耀花了人眼。

再穷,不能穷领导!这话,在任何朝代都是真理。


大帐周围,禁卫军在进行着例行的晨练。

无名的坐骑,是一匹来自大宛国的汗血宝马。马背上铺着毛垫、巨大的雕花马鞍、还有鞍垫和鞍幔。马肚带上绣着花儿,扣环勒紧了马肚。

无名的身后,一列马队疾跑着,马儿嘚嘚,一个蹄印留下一个坑。


整整一天,耿夔趴在山顶观察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们中的很多人,注定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第二天的战斗,就是本文所写的第一章了:汉军摧枯拉朽,仅用一上午就全部消灭了这个300年来的国家第一敌人。


最后,本文顺便解答一个话题,很多人会问,匈奴国灭亡后,匈奴人去哪儿了?

根据记载和推测,我们做出如下解释:


匈奴人大概100万人。

第一部分是投降汉朝的约80万人,被“编户齐民”,逐渐融入汉族里。

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他就是匈奴单于子孙。你看他的诗歌和个人故事,还有匈奴人的影子吗?显然,他是标准化的汉人、唐朝诗人了。

再说汉朝之后五胡乱华里的匈奴人,其实他们已经不是纯粹的匈奴人,而是类似于刘禹锡这样的汉匈民族融合后的后裔,且政权内有大量汉人参与。这些政权性质,属于中国内部的割据军阀;而非外来国家。


第二部分是留在塞外的大约10万匈奴人,融入了草原新霸主——鲜卑人。

N多年后,鲜卑人主动汉化,加入到汉族大家庭里;这部分匈奴人自然而然也成为汉人。


第三部分,西逃的少量匈奴人,演化成为今天的楚瓦什人,生活在现在的俄罗斯。目前总人口100多万。


第四部分,散入其他部落的匈奴人,日久天长,被同化入这些部落了。


至于在欧洲出现的匈人和阿提拉,和中国匈奴人八竿子打不着一丁点的关系。之所以传说他们是匈奴人,只不过他们狐假虎威借用了匈奴的名号。


后记:

金微山决战,是汉朝消灭匈奴的标志。从此,匈奴帝国宣告结束!从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建立匈奴帝国,到金微山战役北匈奴消亡,匈奴建国300年,汉匈战争也足足持续300年。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写道:公元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金微山战役后,东汉复置西域都护,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后汉书 班超传》描述西域各地:“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这,也标志着西域再次回归祖国大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微山   单于   西域   汉族   春雨   急行军   鲜卑   汉军   突击队   汉朝   汉人   匈奴   戈壁   千人   中国   决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