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上)

我的父亲一生辛劳,能自食其力绝不去麻烦任何人,包括他的子女。可是如果他人有需要的时候,父亲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尽全部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父亲纯朴,善良,本分,无论多苦多累,从没一句怨言。父亲是一个特别容易知足的人,别人的小小的一点善意,他都会高兴一阵子,生活上有了一点点改善,他都说这是过的天堂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无论跟别人合伙做工还是干农活,只要人家高兴了父亲才会满意,吃亏是福是挂在他嘴边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总是这样教育我们要求我们。七十年代,我当家的一位大爷举家牵往东北,他家的房子就坐价合给了父亲和他的堂哥,他堂哥三代同堂,住房拥挤,就住进了这座房子。七八年以后,堂哥条件好些了,就让父亲把这房子全合给他,“你看着给吧,多少钱都行”,当时堂哥就将原来父亲拿的一半钱退了回来。包产到户责任制,我家和邻居分了一头牛,两年后牛老了,已没有了当年干活的力气,邻居想退出来,父亲就以高于市场价的那一半付给了邻居。只要别人高兴咱就高兴,父亲一生就是以这种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以这种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

父亲会做木匠活,从我记事开始,村里哪家只要桌子凳子坏了,都拿来让父亲修理。父亲宁可不睡午觉也得帮人家修好,经常叮叮铛铛的响声吵的母亲睡不着,母亲偶尔也会埋怨,但更多的还是对父亲的理解。小时候家家户户有自留地,父亲经常叮嘱哥哥,耕地时千万不能动了地垄,往里收着点,省的碰了人家的庄稼。村里经常有地块相邻的人家闹矛盾,而我家换了多茬地邻,没有跟任何一家红过脸。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我们兄弟姐妹相亲相爱,非常和睦,我们家被村里多次评为模范家庭。

父亲幼年极其不幸,在他四岁时父母相继离世,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父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哥哥为了谋生闯关东去了东北长春,十二岁的姐姐去了外村当童养媳,剩下父亲孤苦伶仃,姥姥家的人主张将父亲送人,在已经说好准备抱走的时候,他的大爷阻止了这件事,并收养了父亲。他大爷家只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估计是在想留下父亲给自己养老送终。后来父亲提起往事时,对过继的大爷十分感恩,每次上坟,都要求我们首先给大爷爷大奶奶烧纸磕头。其实父亲过继给他大爷以后也没有享受到多少家庭的温暖,我的亲奶奶在世时,他们还是大家庭,妯娌俩经常闹矛盾,平时基本不说话。听老人们说有一次做饭,烧开水后准备下玉米面,妯娌俩一个要掀锅盖,一个摁住锅盖,就这样僵持着,谁也不跟谁说话。想想父亲跟了他大娘生活也肯定不会有好的待遇,尽管大爷爷也关心父亲,但毕竟限于当时的条件,并且他们还有自己的两个孩子。没娘的孩子最命苦,父亲经常吃不饱饭,衣服也破破烂烂。一到冬天,就到南墙跟下能晒着的地方取暖,鞋破的都挂不住脚,几个脚趾头都露在外面,手脚都冻得肿老高。大姑当了童养媳后惦记弟弟,有时回来看望。每次一进村,就能看到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父亲蜷缩在墙跟下,大姑就紧跑几步抱起父亲掉眼泪,只有这时年幼的弟弟才盼来了亲人,也搂着姐姐且一刻也不愿松手。随后大姑从口袋里拿出从婆家偷偷带来的吃的,看着父亲狼吞虎咽的吃下去。可是大姑每次回家只能逗留一会儿,一方面婆家有家规约束,大姑年龄小不能做主,另一方面,自己的父母没有了,这哪里还是家啊。短暂的相聚后,大姑就要回去了,每当这时,弟弟就紧紧的拉着姐姐的衣服不松开,一边哭一边跟着姐姐走,孩子最知道谁对他好,这唯一的亲姐姐刚来又怎么舍得让她走呢。“姐姐,带上我走吧”,父亲哭着在哀求,大姑一边流泪一边摇头,尚还年幼的父亲哪里知道大姑也在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啊。每当这时候苦命的姐弟俩就像生死离别一般,又拥抱着开始痛哭。大姑不得不走了,这时父亲就在后面拼命的哭着追,有好心的人帮忙拉住声嘶力竭的父亲,大姑只能无助的边走边回头,回望着父亲不停的擦着眼泪,这难舍难分的场面让周围的邻居无不跟着落泪。

生活在别人的屋檐下,即便小心翼翼也不招人待见。父亲在极其困难和痛苦的环境中终于熬过了童年时期,由于没有读书,七八岁就开始跟着大爷爷下地干活,寄人篱下的孩子懂事早,父亲早早的就知道看人脸色做事,学活也快,小小年龄耕锄犁耙样样精通,十几岁就成了干庄稼活的把式。这时父亲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小离别亲人的父亲十分羡慕别人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场景,对哥哥姐姐这种亲情的渴望也愈加强烈。在多次艰难做通大爷爷的工作后,父亲决定去长春投奔哥哥。大爷知道父亲要去东北,很快寄来了路费,使父亲也终于离开了给他留下痛苦回忆的家乡,奔赴长春投入了哥哥的怀抱。(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妯娌   父亲   童养媳   大姑   长春   大爷   爷爷   邻居   哥哥   姐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