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林彪对军委指令有异议,毛主席:这个大戏难唱了喽

粟裕和林彪都是为革命呕心沥血的战将,他们都赫赫有名,同样也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在1948年,他俩都给毛主席造成了“难题”,双双对军委指令“消极怠工”,因此,当时毛主席还郁闷的有一个很经典的评价。

粟裕和林彪有很多相似之处

林彪和粟裕这两人的个子都不算高,扎在人群中看起来也不够“凶猛”,外表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不成正比。

而且,这两位军中的高级指挥官还都有着受伤的经历,这也就造成了他们不仅看起来不够凶猛,还会展露出一种书生感觉。

林彪最严重的一次受伤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林彪骑着缴获来的战马和军服随便遛遛,可却被阎锡山手下的一个小兵误认为是日军指挥官,那一枪下去,也给林彪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此后的日子里,他更是怕光、怕水、怕声音等。

这些病情再加上他本就沉默的性格,看起来也就更加古怪了。

粟裕在战争年代也同样受伤多次,其中有两次负伤最为危险,都伤在了头部,最终还有弹片一直都停留在颅骨当中。

从资历上来看,两位战将也都曾加入过叶挺的“铁军”,同样参加了南昌起义,他们一个是连长,另一个则是班长。

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事实是:林彪在担任红四军军长的时候,粟裕还曾当过他的参谋长,他们同在一个司令部共事,虽说这段时间很短,可终究是在一个锅里面吃过饭的,这都为后来他们的惺惺相惜打下了基础。

林彪还曾对那一段历史印象深刻,他曾回忆过:“在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的路上开始,一直到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

不过随着战局和形势的不断变化,他们也在不同的战场上大显神威,特别是林彪,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威名就已经打出来了,蒋介石都曾给他发来贺电。

粟裕也一直都在前线,并于不断积淀当中寻找着厚积薄发的机会。

当然,造成这样的原因也并不是因为粟裕的军事素养不如林彪,而是那会新四军也在执行着毛主席“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新四军一师的实力本身就是不足的,本钱也不够多,因此粟裕想要打出那种令人震惊的大规模运动战就不太现实了。

那段时期,林彪和粟裕可谓是一北一南,很多漂亮仗都大涨士气,他们也同样都是毛主席最为倚重的爱将,掌管着两支野战军,因此,到了一些关键的时刻,毛主席也总是会想着他们。

自从国共全面内战一开始,就真正到了“粟裕时刻”了。

1946年年底,粟裕也彻底展现出了指挥才华,由于取得了苏中的连续大捷,毛主席将他的战例通报给了各个战区,林彪也自然而然拿到了一份。

那会,粟裕以仅仅3万的兵力就敢于迎战国民党12万人,值得一提的是,这12万国民党军还装备着极为先进的美械装备。

林彪对于粟裕这种“军事奇才”自然是格外上心,他还让一旁的参谋长刘亚楼去收集更多的资料,然后就干脆将自己关起来去研究粟裕这些仗究竟是怎么打的。

后来,林彪甚至感慨地说:“粟裕尽打神仙仗。”

林彪沉默寡言,也很少主动去夸别人,显然他对粟裕的夸赞也让一旁的刘亚楼摸不着头脑,林彪还是接着说:“粟裕打仗是真的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去下决心。”

林彪和粟裕都是“战神”,他们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上也都保持着同样的“步调”。

他们不仅都不抽烟喝酒,还对打牌、下棋这样的活动毫不关心,除了能听说他们打下了多少大胜仗之外,其他的时候他们也都保持着沉静和好思,不喜欢抛头露面和夸夸其谈。

似乎,唯一能吸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就只有地图了。

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粟裕的以少胜多创造了一个神话,而此时的林彪也在东北战场不断展露雄风,不少能在国民党军队中排上号的指挥员,都成为了他们的手下败将。

不过,将林彪和粟裕直接对比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横向对比”并没有考虑到二人的实际情况。

林彪的仗打得一般都比较“坚实”,粟裕的仗却总是“清新脱俗”,从感觉上来看,粟裕本身就更加容易让人感觉到惊讶。

至于具体的原因,林彪在一次和刘亚楼的谈话中就解释过了。

因为林彪长期以来都是毛主席身边的一员大将,手握重兵的同时也要担负着保卫党中央的重任,他本人更是毛主席所能够指挥的“主力”,所以打起仗来也比较慎重,没有太大的把握,这个仗他就不敢去直接打。

这么一对比,粟裕就不太一样了,他长期都处于孤军奋战的境遇当中,若是不去冒险不断打开缺口,显然就无法生存下去。

这也就养成了粟裕爱冒险的一个特点,一旦放开一切去准备大干一场,主观能动性就能被不断发挥出来,也在险境中养成了喜欢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然,林彪也是非常善于独立思考的,这从他在东北用兵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来。

可到了1948年,这两位战将就在选择上让毛主席犯了难。

站在转折点上的选择

到了1948年,国共两党的战争局势基本上已经开始出现逆转了,国民党蒋介石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不得已选择了“全面防御”。

他为了改变在战略上的被动处境,更是采取了“守住东北,力争华北,集中中原防御”的部署,调动了8个绥靖区的军队外加6个机动兵团的力量,来保证他的目标。

那会,粟裕等人的处境也在蒋介石的排兵布阵之下变得十分艰难,中原的战局也一度陷入到反复拉锯的僵持局面。

粟裕焦灼万分,在不断的思考当中,也渐渐形成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这一年1月22日,他就将自己的战略构想以及对应的建议汇报给了中央。

而这份建议,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子养电”。

粟裕的出发点是在不断思考改变处境的相关问题,可在此前,中央于1947年12月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过一场会议,会议也直接作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

毛主席当时就和陈毅商议,先由粟裕率领第一兵团3个纵队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随后再由另外的纵队于1949年参加渡江作战。

后来,“子养电”的到来也引起了毛主席本人的高度重视,他在阅读的时候也圈点了不少,多位军委的主要领导也互相传阅了,周总理还作下了批示:请陈考虑,粟所提各项问题,是否需再议一下?

结果,复议的结果很快传来:坚持中央既定的政策。

到了1月27日,中央作出指示,让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作战,至于渡江的时机、地点和方法,也提出了三个方案。

中央之所以会有这样一封电报过来,目的也是比较明确的,这是一场“破局之战”,迫使敌人改变在中原强大的战略部署。

可接到电报后的粟裕却丝毫开心不起来,他认为此前的建议没有得到中央的赞同,中央的意图是想要将战争引入敌人深远的后方,来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粟裕在苦苦思索之后,再度写下一份长达2000字的电报并上报军委,在内容中也重申了“子养电”的很多观点和建议。

毛主席将陈毅留下来一起研究这件事,也仍然坚持让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的决策,不过至于渡江的时间,则从3月下旬推迟到5月15日。

可后来的粟裕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意见,并且在4月18日再次“斗胆”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

4月29日,粟裕更是昼夜兼程赶到了西柏坡,毛主席平日里在会见党内同志的时候一般不出门,可这一次,他走到了门外,并和粟裕长时间握手,对他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有17年没见面了吧。”

粟裕更是抓住了这次宝贵的机会,着重汇报了3个纵队暂且不渡江的理由。

毛主席和周总理、朱德、任弼时等人共同研究后也决定:同意华野3个纵队暂缓渡江。

这件事发生在解放战争中战略转折的关键时刻,粟裕的考虑也涉及到全局的战略决策,若是出错,他要承担多大的风险也可想而知。

不过他经过大量的思考,依旧实事求是地几次向毛主席提出意见。

而毛主席则总会认真思考粟裕所提出的不同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决断,表现出了革命领袖的宽广胸怀。

另一边的林彪也不让毛主席省心,林彪主帅的东北战场,也在等待着决战的机会。

那会,蒋介石在东北的主力也主要集中在长春、沈阳和锦州,可打仗总得有个先后顺序,他们第一步研究的问题便是:仗先从哪里开始打起?

至于这个问题,毛主席也曾和林彪进行过深入探讨。

毛主席为冬季攻势过后的林彪划了两条战线:一是长春,二是北宁线。

而且,毛主席在2月和3月都向林彪提起了北宁线,足以见得毛主席的战略重点也在这里。

不过林彪最终在分析了南下北宁线和攻打长春的敌情后,决定集结起9个纵队的兵力去担任攻城和打援的任务,并且将这一决定汇报给了军委。

4月末,毛主席接到了林彪的那一封电报后,还对一旁的周总理说:“瞧,这个林彪用了一个‘均’字就将我的意见给否了。”

毛主席在面对当时的各种情况时,也点评了起来:“林彪不南下,粟裕不过江,我们这个大戏难唱了。”

后来,东北野战军对于长春实行了“久困长春”的方针,目的很简单:一是将敌人彻底困住,使其弹尽粮绝,再寻找时机加以歼灭;二是围城打援,吸引出沈阳方面的敌人前来增援,这样就能使得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

不过时间一长,林彪自己也看出了问题所在。

他觉得要是这样一直拖下去,那么就非常不利于军队持续作战,还需要另外去寻找战机。

相关的考量汇报上去后,毛主席也于7月22日回应:进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那么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

在当月30日,毛主席则再度来了电令:应该首先去考虑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进取锦州和唐山,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向承德和张家口打傅作义。

林彪也有着自己的担心,他担心傅作义会抽调部队前来支援东北,到时候遇到夹击的风险太大。

后来,林彪又再度拖了下去,毛主席再三催促,林彪才没敢继续拖延,在9月进行了部署,并于9月12日南下北宁线。

在毛主席“先攻锦州,再攻锦西”的部署之下,集中主力攻打锦州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林彪和粟裕都获得了应有的成就,他们二人也惺惺相惜。

后来,粟裕淮海战役收官的时候,林彪的钦佩更是溢于言表,当然,粟裕对林彪也是同样的感情。

毛主席后来将解放台湾的任务交给了粟裕,粟裕考虑到参战部队不仅仅只有三野,还向毛主席提出了建议:派出刘伯承或林彪来主持战役,自己作为军事主官全力协助。

虽说毛主席当时没有答应,可这也足以能够看出,在粟裕的心中,林彪和刘伯承都是他敬重的两位军事家。

1955年,林彪和粟裕分别被授予了元帅和大将的军衔,这也是对于他们极好的肯定。

参考

林彪与粟裕惊人相似之处:病歪歪 敢向毛泽东进谏 新华网

林彪与粟裕的不同之处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南昌起义   军委   北宁   锦州   中原   纵队   长春   战将   作战   电报   大戏   蒋介石   异议   指令   敌人   中央   战略   建议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