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74师被消灭是中郭汝瑰圈套钻进华野包围圈?

共产党的谍报人员有多厉害?

先听摄影师讲个故事:军统电讯处处长召集属下开会,处长非常严肃地说:今天在座的我们这些人里,有一个国民党特务。

看懂这个笑话需要脑筋急转弯。

军统电讯处是军统的核心部门,所有往来机密要件在这里都一览无遗,因此人员审核也格外严格。但是这个电讯处,几乎所有的人员都是中共地下党的人,所以,处长才会这么说。

这个真实的故事来自名噪一时的“军统电台案件”。

因轻微失误,军统电讯处张蔚林以及张露萍等七名地下党员被捕壮烈牺牲。

共产党的谍报工作出神入化,无所不在,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秘密战线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解放后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几百名国民党军将军一致痛骂,国民党军的失败根源在国防部两个“共谍”:刘斐和郭汝瑰。

红色卧底刘菲

刘斐曾任国防部军令司一厅厅长,负责作战计划制定。因此,很多人认为国民党国防部的作战计划,一经出台就会通过刘菲传到共产党手里。

刘菲是不是地下党?

1983年刘斐逝世,乌兰夫在致悼词的时候说:“他是一名著名的爱国将领,也是我们党的一位真诚朋友”,并没有说他是一名共产党员。

刘菲195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也就是“民革”,在香港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任水利部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他是民主党派,不是共产党员。

大陆目前没有有说服力的史料能够证明刘斐是中共地下党,也没有太多的证据,证明他搜集提供了多少国民党关键的军事情报。

共产党员郭汝瑰

出身名门的郭汝瑰,先入黄埔五期,又入陆军大学深造。松沪会战,名扬军界,是陈诚十三太保之一,人称郭小鬼。郭汝瑰深受陈诚和蒋介石信任,先后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徐州陆军总参谋长,后来再任国防部第三厅厅长。后来经顾祝同保荐,担任72军军长。1949年12月在四川率部起义。

杜聿明把淮海战役失利的原因归咎于郭汝瑰。当时就曾经多次提出怀疑郭汝瑰是共产党。杜聿明曾经给蒋介石告状,蒋介石问他有什么证据。杜聿明说,郭汝瑰生活清苦,家里的沙发都破得露洞。蒋介石听了很生气,骂了杜聿明一顿,难道生活清苦就是共产党:“革命军人,是必锦衣玉食乎”

国民党国防部制定的杜聿明的撤退计划,郭汝瑰确实传递给了共产党。

但是,杜聿明长了个心眼,没有按照这份计划执行,而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走了另一条路线。

而粟裕,也没有按照军委转来的情报就按这个计划部署,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准确地把握了杜聿明的逃跑路线,将杜聿明集团截住并消灭。

郭汝瑰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因为保密需要,对他按照投诚将领的待遇。改革开放后享受大兵团副司令级待遇,遭遇车祸不幸逝世,享年90岁。

中央军委在郭汝瑰追悼会上高度评价,称其:“惊险曲折的一生,丰富深刻的一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掌握国民党军队最高机密的“国防部”,主要业务部门一厅厅长、三厅厅长都是中共卧底,那国民党不败才怪。

孟良崮战役74师被消灭是中郭汝瑰圈套钻进华野包围圈

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整编74师全军覆没,网上也有很多人说主要是因为中共红色卧底——主要是说郭汝瑰,设计让张灵甫抛弃重炮进入山区,又把进军路线交给华野。

粟裕根据这份情报,设置了埋伏圈,并预先把王必成的第六纵队隐蔽在鲁南,突然杀出来,攻占了垛庄,断了张灵甫的粮食弹药补给和退路,这才导致整编74师被歼灭的。

然而,这种说法是历史真相么?

郭汝瑰曾在徐州国民党陆军总部,给总司令顾祝同当参谋长。他的出谋划策颇得顾祝同赞赏。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方针也是他向顾祝同提出来,并得到顾祝同、蒋介石的信任。

华东野战军在国民党军队大军云集,齐头并进的态势下,只能避其锋芒,转战南北,从1947年2月莱芜战役后,2个多月时间,几次寻找作战机会,但都因为国民党军队密集靠拢不轻易分开始终没有大的行动。

这说明国民党军队这期间的战略战术是正确的,主力抱团齐头并进寻求决战或者压迫华野退出山东解放区的作战意图在逐步实现。

郭汝瑰关于孟良崮战役的回忆

关于孟良崮战役,郭汝瑰回忆称:1947年5月12日下午,郭汝瑰接到蒋介石侍从室主任俞济时的电话:“今晚八时三十分,请到总裁官邸出席晚宴并汇报战况。”

他与主管情报的二厅厅长侯腾同时到达,参谋总长陈诚与参谋次长刘斐也相继到来。

这时,山东军情紧急,解放军一度攻克泰安,并进入卞桥、梁邱一带。

郭汝瑰汇报了战场态势和作战方案,经过讨论,蒋介石当场决定了汤恩伯兵团、欧震兵团、王敬久兵团的进攻方向和目标,“对共军实施合围”。

郭汝瑰一回到家,就将作战部署抄录了一份,交给前来联系的中共交通员任廉儒,并且特别叮嘱说:“这一次的战斗序列中,有整编七十四师,全部美式装备,要解放军特别小心。”

郭汝瑰的这份情报的几个关键时间点

我们不用怀疑,交通员肯定在第一时间就把这份重要的情报通过秘密电台传到了我党手上 ,党组织也会把这份重要的情报通知在山东战场的华东野战军指挥员。

然而,张灵甫率领74师上了孤山孟良崮是因为这个郭汝瑰参与制定的作战计划而中的圈套么?

从战役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郭汝瑰情报的时间

郭汝瑰的这份作战计划,也就是5月12日晚上的蒋介石官邸计划,是要汤恩伯集团抓紧进攻,占领沂水、坦埠,寻求华野主力决战。蒋介石并在13日亲自给汤恩伯打电话:“迅即攻略沂水”。接着顾祝同也打电话,要其按照蒋介石的意思抓紧攻占沂水。

从时间点上来看,即便郭汝瑰把进军情报当天——也就是1947年的5月12日深夜交给交通员,交通员及时通过电台传交给党中央。党中央再通过密电最快的时间转达给陈毅、粟裕,这最起码一两天就过去了。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队伍的调动不仅要看军事行动的计划,更要看现场指挥员的临机专断。

5月12日这一天,华野和军委联络频繁,来回一连几个电报。

军委对于华野的建议是,根据陕北的经验,国民党军增援能力不强,只要有四五十公里的间隔,就可以不失时机出击,歼灭一两个军。

军委对陈毅和粟裕的指示是:“敌五军、十一师、七四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的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竟、打哪一路最好,由你们当即决策,立付实施,我们不遥制。

军委的电报显示,军事情报的消息来源多出,而且,对于先打谁,怎么打,完全放权给华野指挥员自主决策——“由你们当即决策,立付实施,我们不遥制。

这个时候,郭汝瑰还没有去参加蒋介石的官邸晚宴,军委当然还没有接到郭汝瑰说74师要攻取华野总部驻地坦埠的情报。

华野发出孟良崮战役作战命令的时间

5月12日辰时,也就是7:00--9:00,华野下达了(南字第七号)《华东野战军歼敌七四师、二五师》的作战命令。

5月12日晚上郭汝瑰和蒋介石吃晚餐定计划的时候,华野针对张灵甫的分割包围已经开始实施——也就是孟良崮战役已经开打了。

5月16日孟良崮枪声渐落(这时候张灵甫已经死了),蒋介石还在严令李天霞限17日攻占孟良崮。

华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这个时候华野电讯技术部门监听到李天霞”又“给汤恩伯请假,汤恩伯没好气地回复,以大局为重。

这个肯定不是高级特工传递,但是却看得出来,陈毅粟裕对敌人的动向掌握得一清二楚。

郭汝瑰、刘菲这样的高级特工,不是一线的情报人员,而是掌握国民党最高层情报的战略特工。按照分管情报工作的周恩来副主席的十六字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这样的战略特工,不会事无巨细地把任何情报都传递出来。

战略特工的作用毋庸置疑,确实贡献巨大。在这之前战略特工传递出来的各种情报,当然可能影响军队的作战方向,给正确判断战场形势以很大帮助,但对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来说,归咎到一个或者几个情报决定胜负有点不靠谱,只能说是败军之将掩盖自己无能的托辞罢了。

国民党方面靠什么情报确定的作战计划?

在山东革命老区,特别是沂蒙山区,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困难重重。除了飞机侦察和作战部队回馈的情报,军队派出的谍报人员,想要潜入解放军驻扎的村庄附近探听消息,往往是有来无回,经常被警惕性非常高的外围警戒的民兵和地方武装发现而被逮捕。内线作战,也就是在解放区或者群众基础很好的地区作战,国民党情报工作处于明显的劣势。

军统的各级人员,也不是白吃饭的。时任一兵团情报处长的,就是军统大名鼎鼎的毛森。从国民党一兵团事后战斗报告来看,他们对当面对阵的解放军兵力、装备、部署,了解的基本还是准确的。而且对作战区域的气象、风向、交通、乃至风土人情都做了详细的调查。事后,毛森又对作战失利做了调查总结,大多数的情报和分析也比较准确。

莱芜战役后,华东野战军在淄博大矿地召开总结大会,各部队进行休整,待机作战。

4月初,华野部队开始南下。

尽管尽量隐蔽行动,但是华野指挥部刚刚转移到蒙阴坦埠附近的东里店,就遭到了国民党空军的大规模轰炸。

经查明,是华野总部有一个国民党俘虏兵,是个反动排长,偷着跑回去了,告诉汤恩伯华野总部在蒙阴坦埠。

汤恩伯大喜过望,马上安排飞机轰炸,并根据这份情报出现的战机制定上报了攻取华野总部的作战计划。

5月10日,国民党陆军总部下达命令,一兵团不等其他二个兵团一起,首先进攻,要求74师等部队5月12日(后改为14)攻占华野总部坦埠,“活捉陈毅、粟裕”。

陈毅、粟裕怎么确定的孟良崮战役作战计划

泰安战役以后,华野就一直策划再打哪一支部队。

5月3日华野准备围歼新泰的胡琏整编11师,中央军委认为时机不够成熟,华野于是放弃。

5月6日想打潍县,中央军委没同意,而是劝告华野,不要性急,不要分兵,等等机会。

5月10日,陈毅粟裕下决心围歼侧翼孤立突出的桂系第七军和整编48师,并下达了《决心首歼桂顽的部署》作战命令,各纵队包括特种兵纵队向第七军和整编48师集结。

蒋介石、陈诚认为华野已经溃不成军,狼狈逃窜,于是让国民党军军队改“稳打”为“猛打”,抓紧向解放军进攻。

在蒋介石、陈诚和汤恩伯的一再催促下,只有“模范遵守命令”的张灵甫整编74师行动靠前,其他部队磨磨蹭蹭,形成了一二十公里的空隙。

粟裕经过分析,认为消灭整编74师的战机出现。74师周围正好集中了5个纵队,可以很快集结,穿插包围,并利用有利地形和部队所处的有利位置阻敌增援,只要速战速决,完全可以将其一举歼灭。

陈毅和其他华野首长也完全赞同这一临机决断的重大军事计划的调整。

战绩是偶然得来,临时扑捉,但是战场形势的调动,确实是华野几个月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造成的。

这也证明,围歼整编74师作战计划的出台,并不是网上流传的“郭汝瑰设计让重装机械化部队落入华野埋伏圈‘的段子,而是华野首长根据战场形势果断决策的结果。

如果说偶然性,那么,在整编74师孤军突出的情况下,周围正好分布着解放军几大主力纵队,能够及时集结形成包围圈,那就是解放军占据的天时和老天要灭张灵甫的”天意“了。

5月12日,华野上报中央军委同意,下达(南字第七号)《华东野战军歼敌七四师、二五师的作战命令》,注意:作战命令不仅是要歼灭张灵甫整编74师,还包括黄百韬的整编25师。命令下达后,各部队迅速投入。

一纵叶飞部穿插分割74和25师,会同其他部队围歼74师和25师。

8纵王建安部穿插分割74和83师,如果李天霞83师来援,就由2纵协同歼灭。

九纵许世友按照命令,一部阻击缠住眼前的74师,去打第七军的主力星夜返回,和四纵一起,阻击74师,等形成包围圈后,和其他部队一起攻击围歼。

负责攻击的五个纵队,拿出三分之一的力量打援,其余四个纵队和鲁南地方武装,展开全面阻击,务必使得敌人的援军不能让74师突围逃跑。

因为山区道路崎岖难行,张灵甫把重炮和坦克留在大本营临沂,只靠几千匹骡马,带着弹药粮食,出了自己的补给基地垛庄,翻山越岭向坦埠进发,开始了他的不归之路。

所谓74师是全副美械装备的机械化部队,重炮没能拉上孟良崮的传说,也纯粹是胡扯。

孟良崮战役缴获的汽车只有3辆,而缴获的马匹则有1397头。

王必成的六纵隐蔽鲁南是为了围歼74师预先安排?

莱芜战役后,华野几个纵队都分散在鲁中山区的大山里面,让六纵王必成部南下,是为了调动国民党军队跟踪追击,从而形成战机。

部队依靠当地党组织和解放区老百姓的支持,隐蔽在敌人眼皮底下,天天政治思想教育,训练技战术、诉苦改造解放战士,体力恢复,士气高涨………由于地方武装外围控制严密,隔着十几里就是国民党据点,几万人在旁边待一二十天,国民党军队就始终没发现。

国民党的地方武装没有主力支持,也轻易不敢,也不愿出来,出来了,能不能回去就不好说了,还是守在据点里当兵吃粮保险。

从华野的作战安排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里面,看不出来六纵王必成部隐蔽鲁南是专门针对74师,当然更不可能是预先埋伏等着后来发生的孟良崮战役了。

因为当时根本不知道整编11师、整编74师和第五军这三大王牌主力会不会随着华野的运动而被“牵着鼻子”调动。

隐蔽待机是粟裕的未雨绸缪战略部署,能说专门为了日后的哪个战役么?

但是有一点,六纵和74师这对涟水保卫战中几经交锋各自损失惨重的老冤家,在孟良崮对阵,也是当时粟裕答应王必成:”打74师,少不了你们六纵。“

六纵飞兵激战夺取垛庄,六纵特务团率先攻上孟良崮击毙张灵甫,不光不可能是预先的计划,恐怕他们自己也根本没想到。

74师的覆灭郭汝瑰都觉得不可思议

对于整编74师的覆灭,郭汝瑰日记写道:“余以纯军事立场觉得此次失败十分怪异。盖74师左右翼友军均相距五六公里之遥,何以竟三日之久不能增援?”

后来他得出了结论:“各部队如此不协调,战斗力如此之差,除失败而外,当无二路。”

解放战争短短三年,国民党军队被歼灭807万,很多很多国民党军官不服气,都觉得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就是因为解放军运气太好了,什么好事都碰到,处处能有如神助:”不是国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还有一些人,罔顾历史,非要把战役的成败归咎于一两个情报的得失,这可真算是“宁为失败找理由,不为成功找办法”……

图片来自头条免费图库,图文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中央军委   战役   国防部   军统   纵队   包围圈   作战   兵团   圈套   蒋介石   国民党   情报   孟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