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退房令”只是幌子?国企、央企、城投接盘才是真相?

易居总裁丁祖昱曾这样定义:房地产其实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全国31个制造业大类别中,2021年房地产增加值为7.76万亿元,占制造业总增加值(31.4万亿元)的24.7% ,不仅如此,房地产还属于国内少有的暴利行业,国有土地0成本,银行资金低成本(存款利率低),开发商整合资源后开发销售,共同将房价一步步推高,房价收入比从2000年的5.5提高到2021年的11.8(根据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可以说,房地产整个环节,都深处暴利之中。

正因为房地产需求大,并且很有赚头,也不需要像科技行业一般高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越来越多的国企和央企也想在房地产中分羹,首次出台退房令时期(2010年),国资委批准允许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央企只有16家,而将房地产作为副业的央企却高达78家,这78家央企下面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子公司就有227家,从2010年—2020年期间,先后共计7次提出退房令,然而根据可研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央企、国企及国资参股企业数量分别达到56家、64家,这还不包括大大小小的地方城投公司,从第一、二、三轮各地集中供地数据来看,城投公司也是房地产开发主力军,可见“退房令”出台之后,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国企、央企及国资公司反而越来越多,不由得让人生疑:“退房令”只是幌子,国企、央企接盘才是真相?


退房令的初衷:防止国企、央企进一步“重利忘义”

房地产十分暴利,并且对于国企和央企而言,想要从中站得一席之地,可谓是轻而易举,首先是资金充足,可以依靠资金优势力压群雄,其次是号召力强,人力物力全部倾向于国企、央企后,民企发展空间容易变得十分狭小,最后是容易造成房地产过于发达,泡沫加速扩大,不利于均衡发展。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国有资本应该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套市场化,破产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此外,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到,央企的发力方向和定位是国家安全保障、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环保行业、高科技智能制造行业,而不是房地产这类一般性竞争性领域。

可以看出,退房令的初衷,是在约束国企、央企在发展方向上不要忘本,房地产虽暴利,能给企业带来较大效益,但却不应该成为消耗国企、央企精力的行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更加突出国企和央企其主业的重要性。


继“退房令”后,为何国企、央企参与房地产不减反增?

据中指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企拿地额前20名中,除了龙湖集团,其余19名全是国企或央企或国有资本背景企业,这其中不乏主营建筑类的建筑公司,如今出现在房地产开发中,释放信号很明确:转型。除此之外,城投公司也成为房地产开发一只“主力军”,城投公司,在过去的主业是负责运营城市基础设施,如今也跳到房地产行业,转型信号也十分明显,这些国企、民企和城投公司为何会转型到房地产中来呢?其实并非兜底这么简单:



城投公司转型的背后,其实是负债高压下的亟需破局,财新报道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城投公司负债余额为2.1万亿元,而到2022年5月底,这一数值提高到13.74万亿元,这13.74万亿元中,在8月份-12月份之间到期的总金额就达到2.24万亿元,还有6.7万亿元在明年底之前到期,负债高企,不转型,出路将狭窄有限,转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对于作为国企和央企的而言,以前的国企和央企拿地参与率较低,主要原因还是退房令的影响,大部分把拿地机会拱手相让于民企,发展方向侧重于基建施工或建筑施工,本次转型到房地产开发,更多意义还是在于稳楼市,通过稳楼市来稳地方财政,如果地方城市土地出让过于冷清,地方债这口高压锅或抗不过2022年。

由此可见,国企、央企、城投公司转型房地产开发,建立在楼市出现不稳定因素之后,如果不加以兜底,地方财政收入或大打折扣。


国企、央企、城投公司兜底后,房地产将有何变化?

这一轮国资企业兜底房地产后,或对房价、从业人员、民营房企带来明显改变,分别来看:

房价方面

2022年以来兜底的土拍环节,大部分土地拍卖0溢价率或低溢价率,土地成本低于往年,决定着房价有进一步下行空间,这一点从备案价下调趋势也可以看出,加上近几个月以来,全国各地据对楼市调控进行适当放松,并且还有多个城市出台对应的鼓励买房专项补贴政策,表面上房价数据好看,实际上已经出现降价局面,对家庭投资性住房不利,意味着住房资产有贬值趋势。

从业方面

土地性质,开始重保障而轻商业性,以保障安居性为主,商品房为辅,商品房销售市场的需求或出现下滑,意味着从业人员需求量或将出现降低,尤其是销售类从业人员,商品房销售需求的降低,保障性安居住房占比增加,突出不少从业人员也或将面临转型。

民营房企方面

民企从事房地产开发依托于银行信贷融资,自从实行“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 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 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 1 倍”后,民企拿地的动力明显不足,伴随着这项政策的持续,未来房企拿地还会因此受到影响,不排除民企重新回归“代建、包工头”身份,亦或者转型,比如轻资产运营、代工等。


总结

总体来看,退房令的出现,其实是为了防止国资企业过度参与房地产,影响商业性竞争加大,换言之,抢民营企业“饭碗”,而现如今国资企业托底房地产,并非主动接盘,由于地方负债较大,不得已托底土地出让收入来化解债务压力,长期来看,这仍是治标不治本的举措,毕竟拿地后开发仍是痛点。

在笔者看来,土地成本俨然左右着楼市去向,论长久之计,增大土地供应还得结合房价承载能力,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住房刚性需求或难以撑起楼市整片天空,地价调整才是楼市复苏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国企   房地产   民企   幌子   楼市   住房   真相   房价   土地   行业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