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国封建王朝很难突破三百年?

纵观我国的封建王朝历史, 短如秦朝十四年, 长如大唐289年,其国祚很难越过三百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用五分钟时间讲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会发现,基本每一个王朝建立之后,在前期都会出现一个治世。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但是在王朝中后期都会逐渐转入衰败, 最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覆灭。这样一个现象, 内部其实隐藏着其必然的铁律。

在王朝建立之初,会存在这些情况:第一,是人口锐减,王朝间更替的战乱会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是, 打仗的虽然是士兵, 但死亡最多的其实是老百姓,特别是在那个不讲武德的年代,征发民夫、掠夺粮草,攻下抵抗的城市以后的屠城等等, 都会带来大量的百姓死亡。比如秦朝初建时期全国人口在两千万到三千万左右, 但在西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粗略估计仅剩下六百多万左右。西汉鼎盛时期人口达到六千多万, 但在东汉建立初期人口折半,大约在三千万左右。这里边抛开豪强大户为了避免多缴税隐藏人口的部分, 误差不会太大。


随着人口大量死亡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土地荒芜,这个就不用细说, 大家都好理解。

第三就是随着新王朝建立,占有大量土地的老权贵们被清除,必然有一批新的功臣进入权贵阶层。典型的就是跟着刘邦起价的那些沛县兄弟们和跟着朱元璋起家的那些淮西文臣武将。这些功臣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进入统治阶层,必然会被大肆分封,拥有大量的土地,成为新的大地主。

以上三个点,方便我们理解王朝初期为什么容易出现治世。毕竟来说, 战争消除了部分人口, 解决了地少人多的问题,于是一个农民可以耕种的土地可能超过前朝末期一个农民所种土地的数倍。因此种地的积极性就大为提高。同时大量前朝权贵被清洗, 释放出更多的土地,而本朝新权贵刚刚进入权贵阶层, 对农民的盘剥有限,加上王朝新立,皇帝大佬们也会注意休养生息, 恢复生产。在多重利好的加持下,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因此很容易出现治世。

讽刺的是,在封建社会,所谓的治世, 说白了只要是轻徭薄赋, 减少政策干预,少点压榨剥削, 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马上就上来了。所谓的文景之治其实就是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而贞观之治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是封建生产关系下的执政精髓, 不需要太多智慧, 需要的是统治者的魄力。毕竟作为最大的地主阶层, 减少剥削就意味着降低皇室的生活待遇。幸运的是, 从前朝乱世里摸爬滚打混出来的皇帝老儿们大多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所以开国前几代国君多少都会采用这一政策。

于是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 到王朝中期就出现了盛世。随着生产的恢复和提高,大量的物质剩余, 不仅让城市的经济出现了繁荣, 也促进了人口的大量恢复。毕竟家里有余粮, 生的起也养得起。所以盛世的特点基本都是:人口大量增加,粮食库存大量增加,国家财政大量盈余。汉武帝正是靠着全国这样一个经济形势,才有能力对匈奴展开反击战。而大唐盛世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建立。

当然, 为了避免读者朋友们评论区抬杠, 我们不得不主动批评一下汉武帝, 作为西汉富起来的第二代人,没有经历过刘邦出行坐牛车的窘境,花起钱来也是大手大脚。在位期间穷兵黩武, 与匈奴打了几十年, 烧了国家大半财富,以至于晚年的时候,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不得已发布罪己诏,反省自己。

好在随后的汉宣帝意识到这个问题, 经过调整, 王朝实现了中兴。这一点在历史里很少被人提起。

到了王朝的中期,人口多的不行,像西汉和东汉, 人口都一度达到六千万上下。这个时候, 转折点就开始出现了。 第一是人口大量增加, 这个增加的幅度已经超过了土地增加的幅度,因此人地矛盾就略显突出,之前一户三口之家可能就拥有三亩土地, 现在经过几代人繁衍, 搞不好是三户十口人拥有三亩土地。这个时候,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就大大减弱。稍有天灾人祸, 导致家境贫寒, 就需要卖掉土地换取生存物资。

比如东村的老李此时生了大病, 小李为了给老爹治病,不好变卖家产, 换点银子去药房买药。此时他老爹或许还能坚持不让他卖地,但如果碰到灾荒年,粮食歉收, 全家面临饿死的境地 ,老李只好允许小李将土地卖给富裕的人家,换点粮食维持生计。等到度过灾荒 ,老李家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回购土地。于是老李一家就成了失地人群。毕竟土地是封建社会主要的财富来源,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 新权贵阶层此时也已经发展成世家大族, 即所谓的豪门。在两汉时期至大唐以前这个阶段, 由于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察举制,两汉以后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所谓的根据个人品德和才学推荐官员。这种方式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最容易滋生腐败和裙带关系的,权贵阶层把持了选拔官员的权力, 并且世代沿袭, 逐渐形成门阀也就是士族地主。导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普通人是难以通过个人努力去改变命运的。

这种结果对社会的影响, 就是通过财富的不断累计, 使得门阀士族们占有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多, 形成庞大的庄园经济,他们为了逃避朝廷征税, 大量瞒报人口。而朝廷为了增加税收, 只能加重赋税。最终所有的负担都集中在农民身上。

唐朝以后, 科举制逐步得到完善和推广, 广大的寒门学子通过个人努力, 得以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方式进入仕途,改变命运, 这种变化的好处是逐渐终结了门阀对权力和财富的垄断,形成了新的庶族地主。相对的降低了土地的集中程度和社会贫富的差距。

但不论是士族地主, 还是后来的庶族地主, 都会考虑大量购买土地 ,而破产的农民只能出卖自己的土地, 来换取生存物资,并逐渐沦为佃农。只不过前者的剥削和压迫更严重,矛盾也就更尖锐, 西汉和东汉不过两百年就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 而大唐则持续了近三百年才爆发黄巢起义,或许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变革导致的结果。

言归正传。所以在王朝中后期, 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人口繁衍的增多, 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加剧,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其次, 随着地主阶级的主动兼并, 以及贫苦农民的破产, 大量的土地 从农民手中转移到地主阶层手中。这个过程叫土地兼并, 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地主阶层的佃农, 只能获得更少的收入和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生存逐渐恶化。我们还需要知道第三个原因, 地主阶层在不断获得土地成长为大地主以后,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就会向权力阶层去渗透,他们或者是通过金钱, 或者是通过扶持的方式, 使得官员们和地主阶层的利益捆绑,最终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把控。

封建社会的国家, 可以说所有的官员基本都是地主阶层的代言人。偶尔出现一两个清官廉吏,那也不过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他们能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也不过是在地主阶层为统治阶层基础上的缝缝补补。

以上这种矛盾的结果, 最直接的表现, 就是朝廷财政收入上不去, 底层百姓生活恶化。朝廷财政收不上来, 打仗就没钱,战斗力就会下降, 对外战争就会屡战屡败, 比如北宋。(当然北宋战力低下还有组织上的问题比如将领轮换),财政缺钱的另一个恶果就是官员欠薪, 欠薪的结果就是放松对腐败的宽容度。以明清两代最为典型,这一时期的官员, 上班的收入不过九牛一毛, 主要的收入来自于贪污腐败。清朝后期甚至出现公开的买官卖官。而买官者上任以后的第一要务就是赶紧压榨百姓继续捞钱。所以欠薪的后果就是吏治恶化。

最终还是可怜的农民阶层默默承担了一切。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已经苟延残喘的农民阶级身上。而农民阶级生存环境恶化成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马上就到农民起义环节了呢?未必, 在这个时候, 如果朝廷中出现一些有识之士, 能够主动意识到这些问题, 然后自上而下的去尝试改改变这些问题 ,或许王朝的生命线还有机会得以延长。

西汉中期出现汉宣帝改革,这位父亲和爷爷都被曾祖父汉武帝弄死的皇帝,亲政以后清除了霍去病的弟弟霍光的家族势力,同时整顿吏治,降低赋税, 使汉武帝晚期的穷兵黩武现象得到一点点改观, 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这一时期的西汉要比汉武帝时期更为繁荣和强大。汉宣帝之治因此被称为孝宣之治。这位老兄也因此成为西汉极少数的拥有庙号的皇帝 ,为汉中宗。

到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再次加剧, 穿越者王莽试图再次进行改革, 只是一系列看起来像社会主义改革的政策不仅遭到了地主阶层的地主, 也并不受农民阶层的欢迎。于是改革失败,爆发绿林军赤眉军农民起义。最终刘邦的九世孙刘秀通过参加农民起义,最终获胜取得了政权。复立大汉,后世称之为东汉王朝,刘秀就是汉光武帝。

刘秀治下的东汉被称为光武中兴, 其实说中兴,是基于西汉和东汉同属于大汉王朝的范畴。实际上经过战乱的东汉王朝从发展上更属于新王朝, ,因此光武帝刘秀的改革其实就是西汉初的文景之治那一套。所以这一时期的王朝中兴完全符合新王朝出立的那种特点,即:人口大规模减少,地主阶层出现权力洗牌, 幸存的农民阶层得以获得喘气的空间。

后世的南宋同样符合这个特点, 尽管他们在血统上属于北宋皇室的后裔。

至于东汉末期, 由于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 互相争斗, 已经没有能力做任何的改革。外戚或许从文化上有这个觉醒意识,但畸形的宦官集团绝对不会想到去改革社会矛盾。所以意料之中的黄巾军农民大起义爆发。尽管在豪强地主的轮番打击下被镇压,但起义导致了地方豪强们的崛起,中央权力逐步被架空 ,各个掌握私人军队的地方大佬先后展开混战,最终卖草鞋的刘备和沛国谯县的官三代曹操以及江东的地方势力孙权逐渐胜出, 发展出魏蜀吴政权。

从此开始了乱世。

从三国到西晋短暂统一, 再到五胡乱华, 中国分裂成南北朝,不论是北方的先后的五胡十六国, 还是南方的东晋和宋齐梁陈政权,中国在这一时期始终出战乱和割据状态。我们不能称之为统一的王朝,西晋的大一统是昙花一现, 前秦的统一也仅限于北方,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不休时期。


可想而知对人口的屠戮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北方汉民族十室九空, 尽管人口减少, 但安定的生产秩序并没有得以恢复。所谓盛世更无从谈起。因此这一时期的王朝,尽管他们自己称之为王朝, 但在后人看来, 不过是一个地方政权。

基于以上原因, 这一时期的政权是非常短命的。

经过三百年的大分裂,汉化以后的隋王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一统政权。那么为什么隋朝的历史也如此短暂?

和秦朝一样, 隋朝的问题出在皇帝本身身上。隋炀帝犹如秦二世,大搞苛政暴政,其实隋朝在建立者隋文帝时期已经逐渐表露富态, 斯时北方民族完成大融合 ,帝国爆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如果隋炀帝能继承发扬老爹的传统,搞不好就没唐王朝什么事了。此人三征高丽, 掏空了不算太富裕的帝国财政, 由大兴工程,三下扬州, 征伐民夫修筑大运河。一系列折腾使刚刚崛起的隋王朝一个趔趄摔倒在地, 再也没有爬起来。

隋末各地爆发农民起义, 最终门阀地主李渊带着几个儿子夺得了天下。

上百年的战乱总算停歇, 唐初人口仅剩下不到一千万,我们可想而知战争带给了人民什么?这个数字背后, 是触目惊心的累累白骨。而这个不到一千万人口的大唐, 却成为日后十四亿人口的祖先, 所以我们一定要感谢我们的祖先 ,经过历朝历代的战争,能够存活下来, 给我们如今踏入人世间的机会。

前朝之鉴,让唐王朝的统治者心有余悸, 尽管这一群人本身出自名门贵族, 生活待遇还不错, 但良好的学识涵养, 培养了他们更敏锐的洞察力。因此李世民在位时期采用文景之治那一套,社会生产逐步恢复, 但鉴于人口的稀少,经济起点太低, 我们称之为盛世还为时过早, 所以请记住, 贞观之治, 只算是一个治世,不能称之为盛世。盛世是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开始出现。

唐玄宗晚期,估计是因为年纪大了,智商情商双双下滑。边疆军区司令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 逐步掌握了招募军队和拦截地方财政的权力, 因此形成事实上的独立势力。最终演变成八年安史之乱。

其实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中央政府对地方就再也没有 实现过全面的统治。唐王朝自己也实质上也成了一方诸侯,割据势力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各方割据势力彼此混战, 为了获得人口和财政 ,拼了老命一样压榨农民阶层, 最终导致黄巢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这场起义与其说是反对唐王朝, 不如说是反对各地藩镇,毕竟朝廷本身也没有太多控制权力。

黄巢农民大起义掏空了唐王朝残存的统治基石,而藩镇割据势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壮大,于是907年, 农民起义军中的投机者,朱温, 将大唐皇室诛杀殆尽, 自立为帝,其他各地藩镇也各自称帝, 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藩镇将领出身的赵匡胤花了十几年时间, 统一了全国, 建立北宋王朝。借鉴前朝过度放权给地方的教训, 北宋讲地方的财政权、募兵权、军队指挥权全部收归中央, 为了避免将领跟士兵太熟悉, 深处搞出将领轮换制, 导致将不识兵, 兵不识将的局面。为了削弱地方, 在朝廷设置禁军, 禁军数量一度从十万增长到八十多万, 为了架空地方, 设置种类繁多的官员分管地方,导致官员数量非常的庞大。同时由于军队战斗力不行, 导致对辽国、西夏的战争艰苦卓绝, 难以取胜,于是又得每年送岁币。以上问题被归纳为冗兵、冗官、冗费。

北宋禁军增长示意图

北宋虽然是我国历史上富得流油的国家, 但王朝财政入不敷出。商品经济的繁荣让老百姓除了种地多了一条谋生之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和地主两大阶级的额矛盾。 但大地主隐瞒人口和土地的情况依旧日益加剧,而且由于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以及官员数量的庞大, 对农民的盘剥有增无减,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地主增加了剥削农民的手段, 西门庆就是通过放高利贷兼并了破产农民剩余不多的家产。

因此理财小能手王安石的变法, 主要侧重点并非降低农民负担, 而是为了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比如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清查人口,是为了增加田赋的基数。而青苗法则是将放贷的权力从地主手里转移到官府, 增加官府的放贷收入。

我们只能说, 王安石的变法, 某种程度上客观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并非主观为了缓解农民阶级的矛盾。尽管如此, 这些政策依然侵犯了大地主的利益, 最终在司马光和高太后等守旧势力的反对下失败。

我们发现, 改革者往往是出于稳定王朝统治的目的, 而反对者则往往是因为被侵犯了个人利益。国家大义在集团利益面前, 不值一提。

最终北宋王朝中央财政积贫积弱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缺乏财政支持的政权在北方女真部落崛起以后, 被女真政权金王朝灭掉。

北宋亡于外敌入侵, 并不能说明铁律失灵,只能说是农民阶级生存环境还没有完全恶化到揭竿而起的时候, 衰弱的王朝就被外敌入侵干掉了。换个角度看, 北宋正是由于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 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政权孱弱的毛病。所以这个国家虽然GDP高 ,但始终不能称之为强盛。

南宋的灭亡和北宋如出一辙。

元朝尽管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王朝, 但是由蒙古人建立, 由于文化落后, 蒙古人建立政权以后, 完全没有想过要在国内建立一个封建的农业社会。大量的农田被转化成草地,全国人民被划分成四个等级, 原南宋统治范围内的汉人位于最低等,国内矛盾非常突出。尽管后期元朝也逐渐开始适应农业社会,推行了一些力求维持稳定的政策,但是这样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王朝, 很难期待它搞出来什么休养生息的政策。

忽必烈虽然尝试着向汉人学习,但他的继任者们显然无法消化这样一个农业文明。因此元王朝九十八年就灭亡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疏通黄河称为压垮农民阶级的最后一根稻草, 汹涌而来的农民起义淹没了不可一世的元王朝。

明朝晚期的土地问题同样非常突出,统治阶层忙于东林党争,以及阉党专政,无暇顾及民间疾苦, 而且明朝的公务员工资水平特别低,这个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限制公务员高收入,不曾想随着朱元璋的谢幕, 明朝的公务员队伍迅速腐化,既然工资收入低, 那就只好与民取利。所以明朝的官员腐败非常的严重,土地兼并也完全无法抑制。朝廷内阁首辅自己本身就是大地主。徐阶扳倒了严嵩父子, 但徐阶也不是什么好人。所谓倒严行动本质上不过是权臣之间的党争罢了。徐阶退休以后,徐家一共占地二十四万亩,子弟横行乡里,霸占田地。应天府海瑞秉公办案, 惩处了徐家子弟。徐阶用三万两黄金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罢免了海瑞和蔡国熙。所以当时人称他:“家居之罢相,能逐朝廷之风宪”,有人因此把他称为“权奸”。

所以我们不对明朝的公务员们抱太大希望。

徐阶的学生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以后, 推行过“一条鞭法”,将各类名目繁多的徭役和田赋折合成银两统一征收,其主观目的还是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而非为了社会稳定。到了明朝中后期, 各地皇室宗王大量占有土地, 隐瞒人口,压榨百姓,大明朝已经积重难返。

靖难之役以后藩王割据问题虽然得到解决, 但各地藩王在土地占有上仍然称为明朝财政一大难题。

说到这里,我们顺道提一下, 在明朝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日趋完善,达到顶峰状态。通俗的讲,就是皇帝天天不上班, 文臣们依旧可以按部就班的处理各项政务,反过来说, 皇帝如果正常上班, 也很难有所作为, 因为所有的条条框框都已经被封建礼教限定的死死的。程朱理学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到巅峰,御使们天天等着挑皇帝老儿的错,好为自己求个刚正不阿的英名。朝堂上被皇帝打几板子没关系, 退朝以后功成名就。与其说文臣们是为了君王社稷, 不如说是为了一己之私。在中后期, 为了各自团体的利益, 互相倾轧而不顾国家利益。所以明朝的中后期的皇帝都懒得上班, 上班啥也干不了。

东林党争, 颇有如今西方国家党争的影子。尽管严格意义上他们算不上一个党派。他们完全其国家利益于不顾,只顾为自身集团的利益攻击对手。导致明朝晚期, 朝廷没有钱打仗, 而大臣们却个个富可敌国。崇祯皇帝干掉了魏忠贤阉党集团,也曾试图改变这一现状, 但却无力整顿朝纲,明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 急速朝着历史的深渊奔去。

最终 没人去在乎农民阶级过得怎么样。

天启七年, 陕北大旱,陕西王二首义,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最终埋葬了腐朽的明王朝。

明清时期,随着玉米,马铃薯等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 农业生产出现陡增, 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保证,另一方面,政治上总体出现稳定的状态, 像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那样的战乱在没有出现, 满清入关以后又迅速的吸收继承了汉文化, 加上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制度的推广, 按田亩数量征税取代了过去按照人丁数量征税的方式,极大的解放了人口。所以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在明朝完全达到两亿左右, 清初期人口降低到七千多万,但仍然比两汉巅峰时期的六千多万人口要多。为后来的人口爆发提供了庞大的基数。摊丁入亩推广以后,人口迅速增长, 到清末已经达到四亿左右。这是封建社会发展新时期带来的新特点。

清朝晚期,统治阶层的改良运动延续了清王朝的生命线, 农民阶级生存环境更加恶化, 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义和团运动, 但最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大环境,最终被统治者和列强联合绞杀。推翻清王朝的历史使命最终由新兴的资产阶级完成。

需要单独提出的是 ,先秦时期的夏商周王朝,其国祚基本都延续了四五百年甚至更久, 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极度低下, 社会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封建制度尚未完全确立, 而地主阶级和农名阶级亦未正式形成。因此不在我们讨论范畴之内。

因此,封建王朝为何很难突破三百年, 是因为一个王朝建议以后, 其社会矛盾从洗牌, 到重新构建,以及到激化,只需要一两百年。王朝的基础是农民,当土地兼并导致农民阶级生存环境恶化,最终难以生存的时候, 王朝的国祚即将处于风雨飘摇中。区别是,统治阶层是否会意识到这种统治危机, 进而考虑在利益上让一些让步, 来缓和社会矛盾。

可悲的是, 作为既得利益的统治阶层,即便是有所作为, 也鲜有善终。随着各项改革昙花一现,或虚有其表,或被利益阶层抵制废除,王朝始终无法突破他们给自己编织的铁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明朝   王朝   封建王朝   西汉   北宋   地主   阶层   人口   时期   土地   农民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