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尊道贵德,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第十四课 尚 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无不为,则无不治。

本课讲尚贤,尚不尚呢?尚就要争,不尚就不争。《道德经》在本课告诉我们不要尚,不尚就不会去争,更不会千方百计的想得到。"圣贤"之名,很多人都"想要",但是真正的圣贤之人他们是深藏不露的,就怕人家知道,所以对圣贤之人,我们只能尊敬,以他们做为学习的榜样,而不是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专门去注重贤德的人,人民就不会你争我夺。 虽然是任人唯贤,但不是说要你专门去吹捧他,如果你太过注重他反而会带来反面效果,对贤德之人要尊重他,不要刻意去宣传他,修道德的人,要懂得适可而止,凡过必有害,做过头了反而有害。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是老板,特别喜欢某个员工,时常在其他员工前面表扬和奖励他,而又对其他的员工的付出视若无睹,那么其他员工就会有意见了,就会眼红或不满,也开始有所反抗或争来求上位,为达目的就开始与他争,找他的缺点来攻击他,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多少都会有点缺点啊,结果麻烦就来了,就害那员工受到攻击,好事反变成了坏事。还有的人想为自己得好处,不惜弄虚作假,报假成绩,或对老板阳奉阴违的,总之祸害不断,身为老板你如果这样做,只搞得员工勾心斗角,分门分派,无心工作。

以前我公司就发生过这样的事,经理偏爱某个员工,给的奖励特别多,其他员工不服,就开始争,分派。后来事情闹大了,把制度改了,这才把纠纷平息了。对一般的人,都有这样的反应,更何况是对于贤德的人,你说他贤德,别人不一定认同,所以对有贤德的人,我们不多说他也不吹捧他,这样别人就不去注重他,也避免了访贤装贤造贤,甚至假圣人的出现。

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你不看重难于得到的物品,则民间盗贼就会减少。 对人道来说难得之物可以是金銀财宝或特别高精尖的一些产品,或名利地位。对修道德的来说就是功能与奥妙。对于这些功能与奥妙如果看到了它,重视它,大家都想去得到它,就会刺激人们去占有去追求,去贪恋去抢夺它,如果得不到,他就有可能通过不正常的方法去取得,甚至于去偷,偷不到就抢,这样战争和盗贼就有了。所以《道德经》在这里特别提醒我们要不贵难得之物,注重修德性,看到了也不要执着,要把这些都看轻看淡。

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不看见心里所想又得不到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就不会分散。人心不知足,总有要不完的东西,人的欲望无止境,如果天天想那心都分散了,怎能静下心来,想得天花乱坠,又得不到,那不就是空想瞎想吗?可很多人还不能自觉,整天都在想方设法地想得到。我们修德性,对这些身外之物,可得不可得都要无所谓,不要去想着得到它,也不要去追求。我们可通过日常生活考验自己,就如逛街,有很多东西,好看好吃好玩的,对这些,您是否会心动?,这时候就看你的定力了。我先生常常说,他每每都会为"心动"、"争论"、"欲望"而"破功",这就是守静没做好。所以修道德人要虚其心,就是心要虚静,实其腹,就是腹要充实。弱其志,就是大脑追求要少。要心静如止水,只有守静了,才不受动摇。就是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受到诱惑就心不定,不平静,要把私心欲望和杂想去除掉,只要这些达不到的欲望少了,那么负担也就少了,这样就能强其骨,身心都健康了,人就轻松了。

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常使人们去掉那些达不到的欲望,即得不到的东西,不要去想它,想而无用,反有害。使无知的人,也不要去做。我们要明白事理,对于那些做不到或得不到的都别去多想,要知足满足,把时间用在做实事上,不浪费在不能实现的欲望上。无不为,则无不治。只要按上面这些要求做到了,最后没有做不到的事,也没有不可治理的事。

白海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道德经   贵德   贤德   知者   德性   圣贤   民心   奥妙   盗贼   有害   无知   注重   欲望   事情   老板   员工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