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平衡处找到着力点,深谋远虑

人的思维是跳跃的,不是静止的。所以,改变事实,放弃无意义的固执,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才是明智之举。虽然坚持是一种很好的品格,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但是在有些事情上,过度的坚持会变成盲目,会导致最大的波澜。凡事考虑全面,不要执着于每一点,除非你想和自己较劲。一朝天子一朝臣,要学会换位思考,做事不要过火。你不仅要迎合今天在位者,还要留意明日的权势者。就像一个好棋手。当你走出第一步的时候,你也要思考第二步、第三步该怎么走。

  秦国变法之初,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商鞅在咸阳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他宣布,谁能把这块木头搬到北门,谁就可以得到十金的奖励,这看似不难,但是十金很难。人们觉得很奇怪,没人想做。他又改称宣布如果能搬到北门,就重赏五十金。一个中年人抱着试试看的感觉挪了过去,商鞅立马给了他五十金,表示他说话算数。然后,他发布了他的政治改革的命令。改革颁布一年多了,成千上万的反对者,甚至是太子,屡屡犯法。商鞅说,变法无法进行是因为上层有人故意反抗,所以想拿太子开刀,绳之以法。但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是不能施刑的。结果商鞅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当了替罪羊。一个鼻子被割掉,另一个脸上刻了字。

  当时,商鞅深得秦孝公的宠爱,一度权势滔天,太子对他毫无办法。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十余年后,秦国力大大充实,武力也大大增强,从西部小国一跃成为七雄之首。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商鞅打下的基础。然而,在商鞅的权力最大的时候,秦孝公死了,太子接替他成为秦惠文王。上台后,他的老师,鼻子被割掉的公子虔,出面举报,说商鞅要造反,要通缉商鞅。商鞅匆匆逃离咸阳。到了潼关附近,想留宿。但酒店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商鞅,不肯收留他。店家说,根据商君的法律,没有证件留宿的客人会坐牢。商鞅,这是真正的作法自毙,被逼得走投无路,车裂在咸阳街头,他的家人被灭口。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做事前应该考虑周全,有远见。

  秦国的商鞅作为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有远见的。他的变法政策在秦孝公之后一直被秦国君主所保留,这使秦国变得强大。但他善于谋国,却不善于做人。他没有想到,欣赏他的秦孝公会守护他一辈子。毕竟未来世界还是太子的天下,这样的人不能得罪。懂为官之道的人都知道,看一眼,就能在瞬息万变的政坛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商鞅一步一个脚印,从来不给自己留退路。他是伟大改革事业中的英雄。但在做人方面是个失败者。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如果他想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他必须广交朋友并向他们学习。但如果只关注眼前的利益,有一天你若孤立无援,所谓的墙倒众人推,你会被所有人攻击,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其实做人是一门平衡的艺术,不要自大,不要狂妄。你要左顾右盼,兼顾各方利益,瞻前顾后。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要只是直线思考,更不要一路走到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潼关   国君   秦国   公孙   作法自毙   深谋远虑   着力点   立于不败之地   北门   权势   太子   事情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